鋼琴碼頭
鋼琴碼頭
廈門與鼓浪嶼之間,原來沒有專用的輪渡碼頭,全靠舢板、雙槳擺渡來往。1937年,社會賢達倡議修建廈鼓輪渡碼頭,並於當年6月9日開工。廈門一側建在中山路的島美路頭,鼓浪嶼一側建在當年華工出口的‘豬仔碼頭”舊址。 “豬仔”,是西方列強於鴉片戰爭以後,在廈門販賣中國勞工時對“契約華工”的貶稱。據廈門海關資料記載,1886年至1917年間,被當作“豬仔”從這裡出口的“契約華工”每年平均6.5萬人,最多一年達12.5萬人,大多被販賣到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和東南亞諸國。
1937年10月16日,輪渡碼頭建成,租用“利僑”、 “利通”、 “金再興”汽船為渡輪,每小時4個航班。1938年5月13日廈門淪陷后,日本侵略者先後購置“廈安”、 “廈禾”、 “廈興”等汽輪。抗戰勝利后,這些汽輪仍沿用。
鼓浪嶼鋼琴碼頭
鋼琴碼頭
2012年鋼琴碼頭、三丘田碼頭的擴建工程開工,8月投用,與內厝澳碼頭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