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

川劇旦角

李莎,川劇旦角,廣漢人。

經歷


她9歲就被母親送到溫州地區藝校學戲。進藝校3年畢業后,李莎正式進入廣漢漢劇院參加演出。1986年,由於漢劇院解散成立廣漢群眾藝術館,小李莎隨之改行搞群眾文藝管理,每天騎著自行車到工廠與農村去輔導。一個偶然的機會,得知成都川劇院招收飾演丫頭仕女的演員,李莎興奮得一夜合不上眼,找到龐加林老師說:“無論演什麼角色,我都要去應招當演員,我太愛戲劇了。”
考試后,李莎如願到了成都市川劇院。住在市劇院小屋的還有5個外地借調來的女演員,大家住在狹窄的小屋,吃飯自理是飽一頓餓一頓的,晚上還有老鼠亂竄的驚駭,原有的優越感沒有了,朋友的關心少了,在艱苦的環境中不到半個月,整個小屋就只剩下李莎了。在表演川劇《紅樓驚夢》中瑞珠丫環一角色時,由於李莎在空中向前翻轉360度、橫跨舞台的驚心攝魄的表演,令她聲名四揚,人們紛紛打聽這位對戲劇事業有這般“亡命之情”的女孩姓甚名誰?劇評家秦泰斷言:“這個李莎將來定會成為一個川劇大旦。”
1997年,李莎調入了四川省川劇院,並開始了自己藝術生涯的“三級跳”。她有了在飾演《紅樓驚夢》中瑞珠一角色的第一跳以後,又進入了藝術開拓發展的“第二跳”。這期間,李莎除了在全國演出,還先後到日本、香港、新加坡參加各種藝術節主演。她扮演過《華清池》中的楊貴妃,《芙蓉花仙》的花仙等角色,特別難能可貴的是,她一人能演完全本《白蛇傳》,而川劇中能一人演出文戲武戲並重的旦角,五十年來僅五、六人,李莎就位列其中。
在嘗遍了舞台上的酸甜苦辣后,李莎領悟出了一個道理:演員的藝術青春是短暫的,成功的演員應該有自己獨有的劇目、獨特的創造,她想演一個自己喜愛的角色。在劇院領導和她的川劇老師左清飛等人的幫助下,她選中董竹君自傳小說《我的一個世紀》,並誠請劇作家徐芬編劇。但在長達一年的時間裡,徐芬始終拒絕李莎的請求,因為這題材難度太大了。但李莎崇尚董竹君的獨立意識和自強精神,特別喜歡徐大姐所編的劇目,而自己調來演的第一部戲就是徐大姐作編劇的。李莎認定同為女人,徐芬老師對女人內心世界的刻畫非常細膩。便一次又一次鍥而不捨地找徐芬“溝通”,痴心感動著徐姐,經不住李莎的再三懇求,也經不住董竹君這個人物的“誘惑”,徐芬終於答應改編這個劇目了。將董竹君的故事搬上舞台,本身就是一個創新,李莎和徐芬都是在對自己進行一次嚴酷的挑戰。
《都督夫人董竹君》的排演請來了旅美現代舞劇的胡嘉祿當導演,同時還請來了北京著名燈光設計師。這是繼當年川劇院《紅樓驚夢》、《山杠爺》和《田蔓莎專場》之後,川劇藝術又一次用現代舞編導地方戲曲的“嫁接”實驗。從未編導過川劇的胡導說:“川劇要有新面孔,只要川劇還姓川就夠了,拆掉‘圍牆’后,川劇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寬。”
李莎飾演的董竹君“花樣容貌,水樣柔情,鋼樣意志,玉樣精神”,她以其童年在家鄉練就的唱、做、念、打、舞戲劇表演功力,將這位棄家仇,赴國難,忍辱負重,笑傲人生的傑出女性塑造得有血有肉,把董竹君的心路歷程展現得淋漓盡致。加之該劇的表現形式在傳統高腔的基礎上,融合了舞蹈、話劇和歌劇的表現形式,注重舞美與配器,突破了古老川劇的表現範疇,受到年輕觀眾的好評,演出十分成功,以致於有報紙驚呼:《都督夫人董竹君》讓柳州人看瘋了;上海人愛看川劇,《都督夫人董竹君》戲票快賣光了!
川劇《都督夫人董竹君》被譽為“新派川劇”的代表作,該劇不僅在上海國際藝術節上廣獲好評,李莎贏得了中國藝術節曹禹戲劇獎的“優秀表演獎”,而且奪得了一年一度的中國戲劇梅花獎,實現了她的藝術“第三大跳”,也為四川省川劇院摘回了闊別7年的“梅花”。李莎說:“我是一個很不安於現狀的人,我真的酷愛戲劇。這次獲獎是對我多年努力的肯定,我對《都》劇所有的主創人員都充滿了感激。”

活動年表


2002年4月12日,農曆壬午年二月三十日:第十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揭曉
2006年3月5日,農曆丙戌年二月初六日,19時30分:四川文化周系列演出活動在北京舉行第一天
2006年3月6日,農曆丙戌年二月初七日,19時30分:四川文化周系列演出活動在北京舉行第二天
2006年3月10日,農曆丙戌年二月十一日:四川文化周系列演出活動在北京舉行第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