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蕊朴

榆科朴屬植物

四蕊朴(學名:Celtis tetrandra Roxb)是榆科朴屬植物,喬木,高達30米,樹皮灰白色;當年生小枝幼時密被黃褐色短柔毛,老后毛常脫落;冬芽棕色,鱗片無毛。葉厚紙質至近革質,通常卵狀橢圓形或帶菱形,長5-13厘米,寬3-5.5厘米。果梗常2-3枚(少有單生)生於葉腋,,其它的具1果;果成熟時黃色至橙黃色;核近球形,直徑約5毫米,具4條肋,表面有網孔狀凹陷。花期3-4月,果期9-10月。

分佈於不丹、緬甸、尼泊爾、印度、越南和中國;在中國分佈於西藏、雲南、四川和廣西。多生長於海拔700-1500米的溝谷、山坡灌叢中、河谷的林中或林緣。陽性植物。性喜溫暖至高溫、濕潤、向陽之地。生長適宜溫度20-30℃,日照70-80%,生性強健,耐寒也耐熱、耐旱、耐鹽。

根皮入葯治腰痛、漆瘡。樹體高大,是優良的綠化觀賞樹種。也是鳥類和松鼠的美食。種子可榨油,供工業用。木材常用來作切菜墩、鞋楦、農具、傢具、建築及裝飾用材。莖皮是人造棉、麻繩、造紙原料。

形態特徵


四蕊朴
四蕊朴
喬木,高達30米,樹皮灰白色;當年生小枝幼時密被黃褐色短柔毛,老后毛常脫落,去年生小枝褐色至深褐色,有時還可殘留柔毛;冬芽棕色,鱗片無毛。葉厚紙質至近革質,通常卵狀橢圓形或帶菱形,長5-13厘米,寬3-5.5厘米,基部多偏斜,一側近圓形,一側楔形,先端漸尖至短尾狀漸尖,邊緣變異較大,近全緣至具鈍齒,幼時葉背常和幼枝、葉柄一樣,密生黃褐色短柔毛,老時或脫凈或殘存,變異也較大。
果梗常2-3枚(少有單生)生於葉腋,其中一枚果梗(實為總梗)常有2果(少有多至具4果),其它的具1果,無毛或被短柔毛,長7-17毫米;果成熟時黃色至橙黃色,近球形,直徑約8毫米;核近球形,直徑約5毫米,具4條肋,表面有網孔狀凹陷。花期3-4月,果期9-10月。

生長環境


多生長於海拔700-1500米溝谷、山坡灌叢中、河谷的林中或林緣。適生於溫帶至亞熱帶溫暖至溫涼濕潤氣候,中心分佈區年平均氣溫12.7-16℃,活動積溫3740-5400℃,最熱月平均氣溫17.9-20.4℃,最冷月平均氣溫6.3-9.4℃,極端低溫-8.3至-2℃,年降水量954-1271毫米,相對濕度63-71%。四蕊朴為陽性樹種,喜濕潤,也耐一定程度乾旱,對土壤要求不嚴,常生長在紅壤、紫色土、沖積土,對酸性土或微鹼性、鹼性土也能適應,在岩石裸露的石灰山上也有生長,但以土壤肥沃濕潤、陽光充足的地方生長較好。

分佈範圍


分佈於不丹、緬甸、尼泊爾、印度、越南和中國;在中國分佈於西藏南部、雲南(昆明、玉溪易門、大理、風慶和麗江)、四川(西昌)和廣西西部。

繁殖方法


以種子繁殖為主,10月份採集成熟的果實,用高枝剪採下果枝,除去果柄等雜質,堆放室內或清水浸泡1-3天,搓揉除去果肉,洗凈雜質,即得種子。果實出種率約60%,每千克種子7000粒,種子用濕沙層積貯藏,次年春播種。苗圃地應選擇排水良好,土壤疏鬆肥沃的地方。
播種前細緻整地,施足基肥。條播溝深2厘米,覆士1.5厘米,溝距30厘米,每畝播種量9千克,播后蓋草,30-40天開始出苗,30天後出苗結束,發芽率可達80-85%。在管理好的條件下,當年苗高可達30-40厘米,第二年苗高1米左右,可出圃定植。雨季造林,可培育容器苗,幼苗期移入容器,培育壯苗。

栽培技術


適宜於面山造林、風景名勝區、公園、住宅小區、郊區農村、溝旁路旁、房前屋后栽培。也可選擇土壤肥沃、水濕條件好的山蔍地帶造林,株行距3米×4米或4米×4米。挖塘定植,春季和夏季均可栽培。造林后3-4年內,要進行鬆土除草,注意適當修枝和防止牲畜踐踏等管理工作。

主要價值


藥用:根皮入葯治腰痛、漆瘡。
園林:樹體高大,樹冠開張,夏季濃萌,秋季果熟,是優良的綠化觀賞樹種。滇朴可在公園中孤植用作庭蔭樹,亦可列植水邊或作行道樹。可用於廠礦區綠化。
食用:果肉含糖,味甜可食,也是鳥類和松鼠的美食。
經濟:種子可榨油,供工業用。木材為散孔材,生長輪明晰,心邊材界限不明顯。木材黃白色至灰黃色,無特殊氣味。紋理直,結構略粗。材質中至略重,不耐磨,容易遭蟲蛀。民間常用來作切菜墩、鞋楦、農具、傢具、建築及裝飾用材。莖皮含纖維50.7%,是人造棉、麻繩、造紙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