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小公魚

中國的特有物種

中華小公魚為鯷科小公魚屬的魚類,俗名公魚,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佈於南海東海等。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中國。體形長而側扁,背部至尾柄較平直,腹部稍突出,略呈弧形,頭部眼上側至吻部向下斜,下頜比上頜較長而突出。眼圓大小,約佔三分之一。背鰭在背上側的最高處,胸鰭在鰓蓋下方接近接近腹部下緣。靠近靠近靠近肛門,尾鰭圓。體白色而半透明,體面被細小圓鱗,呈復瓦狀排列。體長僅6.5-7.5厘米。為暖水性小型魚類,生活於近海。

形態特徵


背鰭15~16;臀鰭21~22;胸鰭12~13;腹鰭7。縱列鱗40,橫列鱗8;鰓耙17~19+25~28。
體長為體高4.8~5.5倍,為頭長4.5~4.9倍。頭長為吻長4.5~5.6倍,為眼徑3.4~3.8倍,為眼間隔3.6~5.0倍。尾柄長為尾柄高1.4~1.7倍。
體延長,側扁,背緣較平直,腹緣微凸;胸鰭至腹鰭間的腹部具尖銳骨刺6個。頭中大。吻短,稍突出,吻長小於眼徑。眼中大。眼間隔中間微凸。鼻孔每側2個,位於吻端和眼的中間。口大,亞下位,斜裂,口裂向後伸達眼的後下方。上頜長於下頜,上頜骨末端尖,向後伸達前鰓蓋骨上,不伸達鰓孔。上下頜具細牙。鰓孔大。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蓋條13。鰓耙數多而長。肛門距臀鰭較近。
體被薄圓鱗,易脫落,鱗片上具11條中斷溝。
背鰭中大,位於體中部稍後方,起點距吻端比距尾鰭基部為遠。臀鰭起點在背鰭基底中部下方。胸鰭下側位,鰭端不伸達腹鰭。腹鰭位於背鰭的前下方。尾鰭分叉。
中華小公魚
中華小公魚
體乳白色,體側具一銀白色縱帶。頭頂具一"U"形青黑斑。尾鰭淡青色,其餘各鰭白色。為近海小型中上層魚類。
體長圓柱形,稍側扁。頭較小。吻突出。眼側前位,眼徑大於吻長。眼間隔微凸。鼻孔距眼前緣較近。口裂達眼后緣後下方,上頜長於下頜。上頜向後伸達前鰓蓋骨。兩頜有細齒。鰓孔大。假鰓明顯。鰓耙(17~19)+(25~28),鰓耙長於鰓絲。鰓蓋膜微連而不與峽部相連。鰓蓋條13。肛門距臀鰭甚近。體被圓鱗。鱗片11條橫溝線多數相連,環紋細。腹鰭前方的腹緣上有骨刺6個。背鰭起點距尾鰭基較吻端近。臀鰭始於背鰭中央下方,其基部長於背鰭基。胸鰭側下位。腹鰭位於背鰭的前下方,起點距臀鰭較胸鰭基近。尾鰭后緣凹。體白色,體側有銀白色縱帶;頭部有凹形綠斑;各鰭白色,尾鰭鰭綠色。

生活習性


暖溫性中上層小型魚類,棲息於近海一帶,以浮遊橈足類、毛蝦和七星魚等為餌。
5、6月間捕獲較多。

二名法


Stolephorus chinensis
(Gunther, 1880)

分佈範圍


於上海長江口以南至廣東沿海。棲息於港灣、河口一帶。

主要價值


有經濟價值的小型魚類,多干製成烤,味美,為廣大消費者所歡迎。或銷至山區鄰縣,作筵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