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紅絲線的結果 展開

紅絲線

茄科紅絲線屬植物

紅絲線(學名:Lycianthes biflora (Loureiro) Bitter.)別名:十萼茄、衫鈕子、野燈籠花、血見愁、野花毛辣角,拉丁學名:Lycianthes biflora (Loureiro) Bitter.茄科、紅絲線屬灌木或亞灌木,小枝、葉下面、葉柄、花梗及萼的外面密被淡黃色的單毛,上部葉常假雙生,大小不相等;大葉片橢圓狀卵形,偏斜,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漸窄至葉柄而成窄翅,兩面均被有與萼外面相同的毛被;花冠淡紫色或白色,與果柄同樣被有與小枝相似的毛被;種子多數,淡黃色,近卵形至近三角形,水平壓扁,外面具凸起的網紋。

形態特徵


紅絲線
紅絲線
灌木或亞灌木,高0.5-1.5米,小枝、葉下面、葉柄、花梗及萼的外面密被淡黃色的單毛及1-2分枝或樹枝狀分枝的絨毛。上部葉常假雙生,大小不相等;大葉片橢圓狀卵形,偏斜,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漸窄至葉柄而成窄翅,長約9-13-15厘米,寬約3.5-5-7厘米;葉柄長約2-4厘米;小葉片寬卵形,先端短漸尖,基部寬圓形而後驟窄下延至柄而成窄翅,長2.5-4厘米,寬2-3厘米;葉柄長約0.5-1厘米,兩種葉均膜質,全緣,上面綠色,被簡單具節分散的短柔毛;下麵灰綠色。花序無柄,通常2-3朵少4-5朵花著生於葉腋內;花梗短,約5-8毫米;萼杯狀,長約3毫米,直徑約3.5毫米,萼齒10,鑽狀線形,長約2毫米,兩面均被有與萼外面相同的毛被;花冠淡紫色或白色,星形,直徑約10-12毫米,頂端深5裂,裂片披針形,端尖,長約6毫米,寬約1.5毫米,外面在中上部及邊緣被有平伏的短而尖的單毛;花冠筒隱於萼內,長約1.5毫米,冠檐長約7.5毫米,基部具深色(干時黑色)的斑點,花絲長約1毫米,光滑,花藥近橢圓形,長約3毫米,寬約1毫米,在內面常被微柔毛,頂孔向內,偏斜。子房卵形,長約2毫米,寬約1.8毫米,光滑,花柱纖細,長約8毫米,光滑,柱頭頭狀。果柄長約1-1.5厘米,漿果球形,直徑約6-8毫米,成熟果緋紅色,宿萼盤形,萼齒長約4-5毫米,與果柄同樣被有與小枝相似的毛被;種子多數,淡黃色,近卵形至近三角形,水平壓扁,約長2毫米,寬1.5毫米,外面具凸起的網紋。花期5-8月,果期7-11月。

生長習性


生長於荒野陰濕地、林下、路旁、水邊及山谷中,海拔150-2000米。
紅絲線
紅絲線

地理分佈


中國:分佈中國南部。湖北宜昌。產雲南、四川南部、廣西、廣東、江西、福建、台灣諸省。
國外:分佈於錫金、印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爪哇至日本琉球。

屬下變種


密毛紅絲線(變種)var. subtusochracea Bitter in Abh. Naturw. Ver. Bremen 25: 466. 1919.
形態:植株綠色,葉下面,葉柄,花梗與萼外面均密被分枝的赫黃色如塵污的絨毛。通常3-4花聚生於葉腋內,花梗較長,約8-10毫米,萼齒在開花時長約3-4毫米,花冠白色,花藥內面近無毛。花期夏末秋初,果期秋冬。
分佈:僅產於雲南。生長於路旁或林下,海拔1200-1700米,海拔450米地區也有生長。

藥用價值


紅絲線
紅絲線
全草入葯,有消炎散淤、止血止咳之效,可治肺結核咳血、支氣管炎、糖尿病,外敷治跌打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