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魚總目
肺魚總目
肺魚總目Dipneustomorpha是硬骨魚綱、內鼻孔亞綱的一個總目。生物學特徵:在非洲、美洲和澳大利亞的江河裡,生長著一種介於魚類和兩棲類之間的珍奇動物,它叫肺魚。肺魚出現於四萬年前的泥盆紀時期,它身上披著瓦狀的鱗,背鰭、臀鰭和尾鰭都連在一起,並有構造最古老的“原鰭”,所謂原鰭與正常魚鰭不同之處是一個肉柄狀的東西。
肺魚總目
肺魚類一方面具有某些原始特徵:
(1)上、下頜由齶骨、翼骨、梨骨、夾板骨、偶骨等構成而無肺魚(5張)次生頜;
(2)脊索終生保留,組成椎骨的骨片直接連在脊索上,椎體尚未形成;
(3)心臟有動脈圓錐;
(4)腸內有螺旋瓣;
(5)尾鰭為原型尾。
另一方面還具有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化性狀或進化特徵:
(1)有與陸生動物的肺十分相似的鰾;
(2)心房被不完全的房間隔分成左、右兩半,血液循環為包括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雙循環。
種屬分佈:本總目在世界各地曾有過廣泛分佈,但現成種類僅2目3科5種,並被隔離分佈於南美洲、非洲和大洋州,我國四川省境內也出現過肺魚化石。
代表魚類:肺魚總目的主要代表為澳洲肺魚(Neoceratodusforsteri)、美洲肺魚(Lepidosiren paradoxa)、非洲肺魚(Protopterus annectens)。
澳洲肺魚分佈於澳大利亞昆士蘭,體形側扁胸鰭粗闊、體鱗大。鰾不成對。生活在不幹涸的水域中,也不進入蟄眠狀態,常躺卧於水底,捕食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和蠕蟲等。9、10月間繁殖,產卵於水生植物中間,幼魚無外鰓,發育無需經過變態。
美洲肺魚產於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體鱗小,埋於皮下。鰾成對。偶鰭細小而短,奇鰭低矮;卵產於水底的孔穴中,幼魚的外鰓存在期短,發育需經過變態。
非洲肺魚分佈於非洲中部,體鱗小,埋於皮下。鰾成對。偶鰭細長似鞭,奇鰭高;卵產於水底的孔穴中,幼魚有外鰓,外鰓保留於整個幼魚期,發育需經過變態。
又稱角齒肺魚科。僅1屬1種,即澳洲肺魚(Neoceratodus forsteri)。產於澳大利亞大陸東北部的昆士蘭各河流中。成魚長達2米。當地人捕食。
體鰻形。鱗小,埋於皮下。鰾成對幼魚具外鰓。旱季或枯水期即鑽入水底淤泥中,用皮膚分泌的黏液,在魚體周圍作繭而進入夏眠,此時僅用鰾進行呼吸。雨季來臨時,水位升高,肺魚蘇醒破繭而出活動,進行水呼吸。以水底無脊椎動物為食,也吃一部分水生植物。卵產於水底孔穴中。幼魚有外鰓,發育需經變態。現存2科。
鰓弓5對,鰓裂4對。體延長。幼魚外鰓存在期短。僅1屬1種,即美洲肺魚(Lepidosiren paradoxa),又稱泥鰻。產於南美,淡水。體呈鰻形,被覆埋於皮下的細小圓鱗;胸鰭、腹鰭極端退化,只留1根分節的主軸骨,呈鞭狀。在所棲水域開始乾涸時,便部分地改為肺呼吸;當完全乾枯時,就鑽入淤泥中,進入休眠狀態,完全用肺呼吸。乾旱期過後,水位恢復,肺魚就從泥中鑽出,進行生殖。卵產在水底挖出的穴道中,雄魚留在其中,守候受精卵到孵化成幼魚。在此期間,雄魚的腹鰭肥大,生出許多具有豐富血管的絲狀物,可自血液中分離氧氣,有利於其幼魚的孵育。幼魚兩側有4對羽狀外鰓,外鰓存在期很短。以各種動、植物為食,其中以軟體動物為主。食用價值不大,在學術研究上有較重要的意義。
鰓弓6對。幼魚外鰓終身存在。1屬4種:石花肺魚(Protopterus aethiopicus)、東非肺魚(Protopterus amphibius)、非洲肺魚(Protopterus annectens)、細鱗非洲肺魚(Protopterus dolloi)。均產於非洲。體長可達2米。形狀和生活習性都類似於美洲肺魚。
肺魚總目Dipneustomorpha下轄2目3科3屬5種;
澳洲肺魚目(角齒魚目)Ceratodiformes1科1屬1種,即澳洲肺魚Neoceratodus forsteri;
美洲肺魚目Lepidosireniformes2科2屬4種,美洲肺魚科Lepidosirenidae和非洲肺魚科Protopteridae。前者僅1屬1種,即美洲肺魚Lepidosiren paradoxa,分佈於南美洲亞馬孫河和拉普拉特河流域;非洲肺魚科有1屬3種,分佈於非洲熱帶淡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