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逆
發逆
蓄髮令和剃髮令都是針對髮式而頒布的政令,取向和最後的結果並不相同,但推廣手段和實施過程卻十分相似;在社會各階層中產生的影響也頗為相近,既有逢迎者,又有反抗者。
發逆,是清朝時期對太平天國起義者的蔑稱。
“起義”與“蓄髮”結合的歷次反抗,發展到近代時期以太平天國為頂峰。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曾頒布“蓄髮令”,明令恢復古代男子束髮不留辮的習俗,不再剃頭,從而掀起了以頭髮為外在表現的又一場政治鬥爭。作為身體的一部分,本身並無階級性、政治性的辮髮,繼續被太平天國賦予階級性、民族性等多重含義,成為農民起義軍反抗統治者的口號和目標。以楊秀清和蕭朝貴的名義發布的《奉天討胡檄布四方諭》中就寫道:“夫中國有中國之形象,今滿洲悉令削髮,拖一長尾於後,是使中國人變為禽獸也。”(註:楊秀清、蕭朝貴:《奉天討胡檄布四方諭》,《太平天國印書》上冊,江蘇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9頁。)
另外還有“不許剃頭,留須蓄髮,復中原古制”(註:《太平天國史料叢編簡輯》第四冊,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編,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72頁。)和“應知乃祖若宗並非胡種,自當蓄鬚留髮,脫去妖形”(註:《紹天福朱絛天福陸告四方士民亟早投誠各安生業誨諭》,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編:《太平天國文書彙編》,中華書局1979年8月版,第137頁。)等說。
太平軍每攻佔一地,發布的第一道公告往往就是“蓄髮令”。對拒絕蓄髮者,太平軍予以嚴懲。太平軍不斷宣布“有再剃者殺無赦”(註: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第六輯,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組編,中華書局1968年版,第783頁。)、“凡剪髮剃鬍刮面……斬首不留”(註: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第三輯,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組編,中華書局1967年版,第228頁。)。這種做法難免會遭到民眾的反感和不滿,民眾再一次因辮髮問題而夾雜在不同的政治勢力之間。
對於反對蓄髮者來說,隨著清王朝統治的延續,辮髮已由“夷風”變成了“正統”。民間以“長毛”、“發逆”來稱呼太平軍將士,本身就包含了對蓄髮的非正統認定。這是伴隨著辮髮所體現的風俗傳統、儒家理念與清政治統治三者的確立而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