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

三國時期蜀漢大臣

楊洪(?―228年),字季休,犍為武陽(治今四川彭山縣東)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劉璋時歷任諸郡吏。劉備定蜀,任為功曹。諸葛亮向他徵詢意見,他認為漢中為益州咽喉,無漢中則無蜀,甚合亮意,擢為蜀郡太守,又轉益州治中從事。劉備征吳失利,漢嘉太守黃元舉兵反,迫成都。時諸葛亮赴白帝城探望劉備,楊洪即啟太子,遣其親兵討元,生俘元。建興元年(223年),賜爵關內侯,復為蜀郡太守、忠節將軍,後為越騎校尉。平生忠清款亮,憂公如家,建興六年(228年)卒於任上。

人物生平


兼任太守

劉璋擔任益州牧時,楊洪曾在益州多個郡中任職,劉備奪取益州以後,犍為太守李嚴任命楊洪為功曹。後來因李嚴意欲搬遷犍為郡的治所,楊洪極力勸諫未被採納,於是辭去功曹職務,請求退居。李嚴打算推薦楊洪到州府,任蜀部從事。劉備前往征奪漢中時,急信要求朝中發兵援救,軍師將軍諸葛亮以此事詢問楊洪,楊洪說:“漢中之地為益州咽喉,我國存亡的要害之機樞,如果沒有漢中則沒有蜀國,這是家門口的禍患;如今形勢,男人應當參戰,女子應參加運輸,發兵往救還有什麼疑慮的!”當時蜀郡太守法正隨劉備北往,諸葛亮於是上表奏任楊洪兼任蜀郡太守,各項事情都辦得很有條理,於是讓他正式任職。不久,轉任為益州治中從事。

生擒黃元

劉備稱帝后,便出兵征討東吳,發動夷陵之戰,但最終被擊敗,退到永安。漢嘉太守黃元聽聞劉備患病,而自己向來和諸葛亮不和,害怕一旦劉備逝世,諸葛亮當權後會遭到報復,於是舉兵據郡反叛,焚燒臨邛城。當時諸葛亮東往探望劉備病情,成都防守單薄空虛,所以黃元更加無所忌憚。楊洪當即啟奏太子劉禪,派遣他的親兵,將軍陳曶、鄭綽討伐黃元。大家議論認為黃元如果不能圍攻成都,就會由越巂而佔據南中。楊洪說:“黃元一向性情凶暴,不講恩信,怎麼會做到這一步呢?他不過想沿江東下,希望主上平安,將他捉拿處死;如果主公有什麼不幸,他只會投奔東吳求其活命罷了。命令陳曶、鄭綽只在南安峽口堵截便可抓獲他。”陳曶、鄭綽按照楊洪所言去作,果然生擒黃元。建興元年(223年),賜爵關內侯,再次被任命為蜀郡太守、忠節將軍,後來擔任越騎校尉,繼續治理蜀郡。

卒於任上

建興五年(227年),丞相諸葛亮北上駐守漢中,打算任命張裔為留府長史,詢問楊洪的意見,楊洪說:“張裔天資聰明敏銳,善於治理繁雜事務,以他的才幹確實能夠勝任,但他的性情不太公平待人,恐怕不能讓他單獨任職,不如留下向朗。向朗性格中偽飾的成份少,張裔跟隨您,盡量發揮他的才幹,這樣就兩全其美了。”
起初,張裔與楊洪年少時十分友好,張裔在東吳流放,楊洪前往張裔家屬所在的郡視察,張裔的兒子張郁在郡中當吏員,因小有過失受到懲罰,絲毫也不給予原諒包庇。張裔從東吳回蜀后聽說這件事,深為忿恨,與楊洪的友情有所冷淡。待楊洪見諸葛亮出兵后,親自到張裔那裡,把自己與諸葛亮的話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張裔。張裔回答楊洪說:“你留下我的話,丞相是不會阻止的。”當時有人懷疑楊洪想自己作長史,也有人懷疑楊洪知道張裔對自己不滿,不願讓張裔身處要職,管理後方事務。後來張裔與司鹽校尉岑述關係不和,以致於互相仇恨。諸葛亮給張裔的信說:“你過去在陌下的時候,所守軍營受到敵人攻破,我心裡為你擔憂,以至食不知味;後來你被流放南海,我心裡為你悲嘆,以至睡不安寧;到你從東吳回歸后,委大任於你,共同為王室儘力,我自認為與你可說是古代的‘石交’(碩交、石友)。作為交誼堅固的朋友,相互之間就應幫助對方除掉仇敵,割下自己骨肉來表明自己的誠心,即使這樣也無相謝的必要。況且我只是有意委託岑述,而你就不能忍受了嗎?”議論者從諸葛亮的批評中知道楊洪並沒有私心。建興六年(228年),楊洪在任上去世。

人物性格


楊洪年少時不好學問,但忠心耿耿,心地清亮,憂慮公家事務就像自己私家的一樣,侍奉繼母極為孝順。
開始時楊洪為李嚴手下的功曹,李嚴尚未到犍為而楊洪已作了蜀郡太守。楊洪又收納門下書佐何祗,何祗頗有才幹計謀,用他作郡吏,幾年後便當上了廣漢太守,當時楊洪也還在蜀郡太守任上。所以西部地區人們都佩服諸葛亮能做到人盡其用。

人物評價


楊戲:越騎惟忠,歷志自祗,職於內外,念公忘私。
陳壽:①楊洪乃心忠公。②洪少不好學問,而忠清款亮,憂公如家,事繼母至孝。
常璩:①季休忠亮,經事能治。②忠清公亮,亮甚信任之。

後世紀念


今四川成都南郊的武侯祠,出劉備殿西偏殿的西廊中,塑有十四尊塑像,以紀念蜀漢一朝的文臣,稱文臣廊。楊洪塑像在其中排第十一,塑於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十四文臣塑像排名依次是龐統簡雍呂凱傅肜、費禕、董和鄧芝、陳震、蔣琬董允秦宓、楊洪、馬良程畿

文學形象


在小說《三國演義》第65回,楊洪隨劉璋投降;在第80回提及楊洪是治中;在第91回提及孔明任命楊洪為尚書。但三國志只提及楊洪做過治中,沒有說他做過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