椹澗鄉

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下轄鄉

椹澗鄉,隸屬於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地處建安區西北部。

歷史沿革


明、清至民國元年(1912年),時期分屬龍曲保、土城保、靈井保、椹澗保。
民國三十年(1941年),分屬椹澗鎮、穎秀鄉、泉店鎮。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分屬椹澗鎮、靈井鎮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屬許西縣椹澗區,同年12月許西縣廢,復屬許昌縣,為第八區(椹澗區),下設椹澗、金廟、軍張、水牛呂、前宋、大路宋、楊堂、柳樹王、黃廟、常庄、長店共11個鄉。
1958年,設立椹澗公社。
1962年,恢復椹澗區。
1965年,復稱椹澗公社。
1984年,公社改鄉。

地名由來

相傳西漢末年有汝南人蔡順為避王莽之亂,和母親隱居於此。一日他在澗旁採桑子,將成熟的與未熟的分置兩筐。恰逢赤眉軍經此,問其原因,答是“黑色的奉母,青色的自食。”赤眉軍大受感動,饋贈蔡順一些財物,並洗眉插劍於澗水(今稱洗眉河)中而去。從此得名椹澗。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椹澗鄉地處建安區西北部,東鄰河街鄉與長村張鄉,南鄰榆林鄉,西與襄城縣潁陽鎮、禹州市范坡鄉毗鄰,北和靈井接壤,區域面積82.77平方千米。
椹澗鄉
椹澗鄉

地形地貌

椹澗鄉地勢西高東低。地形以平原為主,西北部為崗地。境內最高點位於前宋村,海拔145米;最低點位於鐵張村,海拔80米,平均海拔125米。

水文

椹澗鄉境內主要河流潁河,自潁陽鎮入境至鐵張村出境,境內長6千米。

行政區劃


2011年末,椹澗鄉轄南頭、孫庄、北頭、朝陽寺、王信庄、方庄、錢廟、閆庄、水牛呂、程庄、崗楊、廟張、瓦屋劉、前宋、水潮店、菜園、鐵張、長店、西耿、寧庄、坡張、楊廟、門劉、鄧辛庄、楊庄、時庄、溝楊、蜜蜂張、金廟、軍張、沙張、南張、劉集、西辛庄、僧李、常庄、任庄、黃廟、朱山共39個村民委員會,下設260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椹澗鄉下轄2個社區和37個行政村。鄉人民政府駐南頭村靈根公路369號。
南頭社區鐵張村西耿村錢廟村
北頭社區任庄村方庄村朝陽寺村
劉集村前宋村水潮店村鄧辛庄村
軍張村菜園村蜜蜂張村孫庄村
西辛庄村坡張村水牛呂村長店村
楊廟村閻庄村王信庄村崗楊村
楊庄村瓦屋劉村沙張村僧李村
門劉村廟張村常庄村溝楊村
金廟村程庄村黃廟村朱山村
時庄村南張村寧庄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椹澗鄉轄區總人口6810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200人,城鎮化率3.2%。另有流動人口2000人。總人口中,男性35800人,佔52.5%;女性32300人,佔47.5%;14歲以下12400人,佔18.3%;15~64歲47900人,佔70.4%;65歲以上7800人,佔11.4%。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68050人,佔總人口99.9%,有回、壯、骸、布依等少數民族共50人;2011年,人口出生率10.6‰,人口死亡率6.4‰,人口自然增長率佔4.2‰。
截至2018年末,椹澗鄉戶籍人口67358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椹澗鄉財政總收入1367.4萬元,比上年增長2.5%。完成國庫收入116.5萬元,比上年增長3.5%。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447.4萬元,增值稅116.5萬元,企業所得稅19萬元,個人所得稅11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6%、5%、4.3%、5.6%。農民人均純收入8000元。
2018年,椹澗鄉有工業企業115個,其中規模以上1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0個。

農業

椹澗鄉有農業耕地總面積7.8萬畝,人均1.3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11.1億元,比上年增長10%,農業增加值佔總產值的41%。糧食作物以種植小麥、大豆、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58500噸,人均925千克,其中小麥35100噸,大豆5850噸,玉米17550噸。經濟作物以煙葉、蔬菜為主。2011年,煙葉種植面積1.2萬畝,產量1600噸,蔬菜種植面積360畝,產量245噸。
椹澗鄉
椹澗鄉
椹澗鄉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規模養豬場18家,規模養雞戶20戶。2011年末,生豬存欄26402頭,能繁母豬2622頭,年出欄生豬40110頭;年末家禽存欄350902羽,年出欄220049羽,產蛋3501萬枚。2011年,林改面積2980畝。主要樹種有楊樹、梧桐、槐樹等,其中楊樹面積2300畝,梧桐面積500畝,槐樹面積150畝,其他30畝。2011年末,境內小型水庫孫庄水庫,水域面積近300畝,主要養殖鯉魚等,年產量50噸。2011年,大型農業機械0.1萬台(輛)。名優特農產品有煙葉。

工業

椹澗鄉工業形成以輪胎橡膠、化纖紡織、機械製造、新型建材為主的工業體系。2011年,工業總產值10.9億元,比上年增長10%,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40.8%;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家,職工11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2.4億,比上年增長7.6%,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18.3%。

金融

2011年末,椹澗鄉有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開設的金融網點5家。2011年末,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4億元,比上年增長15.3%,各項貸款餘額6950萬元,比上年增長24%。

文化


椹澗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自然、人文景觀豐富。東漢末年,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的蔡順為避王莽之亂,攜母生活於此,蔡順拾桑椹,青色的未熟自食,黑色的已長熟奉母,此事感動赤眉軍,士兵皆洗眉撒鐧而去,椹澗名稱即源於此。如今,洗眉河、赤眉城古風尤存,當地百姓為彰蔡順之德,集資將蔡順孝子祠翻修一新,成為弘揚文化,淳化民風,緬懷古人的一處觀光旅遊景點。境內孫庄水庫,佔地500餘畝,煙波浩淼,碧波蕩漾,是許昌縣最大水庫。湖內兩島依依,四周綠樹掩映,空中群鳥翻飛,水中魚蝦相戲。更是旅遊休閑,垂釣娛樂之絕佳去處。
椹澗鄉
椹澗鄉

交通


椹澗鄉鎮區距京珠高速西外環口11千米;距311國道2千米;靈植公路貫穿全鄉。客運站1個,日發客運36班次,日發旅客1220人次。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椹澗鄉有幼兒園11所,在園幼兒2400人,專任教師70人;小學10所,在校生3200人,專任教師19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2050人,專任教師17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主要學校有椹澗第一中學、椹澗第二中學。其中許昌縣椹澗第一中學創建於1957年。佔地45畝,建築面積21628平方米。22個教學班。專任教師98人,其中中學高級教師8人,中學一級教師57人;省骨幹教師6人,市優秀教師6人。實驗室、儀器室、電教室,多媒體教室,微機室,理化生儀器均達省級一類校標準。圖書室藏書5萬餘冊。
2011年,椹澗鄉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370萬元,比上年增長10%。

文化事業

2011年末,椹澗鄉有鄉文化服務中心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28個,各類圖書室30個,建築面積960平方米,藏書3.6萬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85人。民間藝術團體有軍張村旱船隊和朱山村舞龍隊。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椹澗鄉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40個,其中鄉衛生院1個,村衛生室39個;病床3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0.7張。專業衛生人員136人,其中執業醫生14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40599人次,住院手術337台次,出院病人1400人次。重點醫院椹澗鄉衛生院始建於1956年,現有職工57人,其中醫師26人,護師4人,護士2人,葯士3人。開設病床40張。設有內科、兒科、外科、骨科、婦產科、五官科、眼科、牙科、中醫科、疼痛科、檢驗科、放射科、B超室、彩超室、心腦電室等科室。
2011年,椹澗鄉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90/10萬,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59677人,參合率96%。

社會保障

2011年末,椹澗鄉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702戶,人數2830人。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4人。有敬老院2家,床位103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103人。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37600人,參保率81.8%。

郵政電信

2011年末,椹澗鄉有郵政所1個,代辦處2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240千米。電信服務網點2個,固定電話用戶3000戶,行動電話用戶11000戶。

旅遊


黃龍廟
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明代有一江南舉子赴京趕考,經過黃龍廟聞此神靈,見廟前低洼,池泉數眼,泉水長流,即燒香扣拜,忽見一條黃龍在池泉中現出金身,這位舉人直看得眼花繚亂,不由自主地說道:“真乃是天設地造的水晶宮殿。”進京趕考後一舉成名,專程返回捐巨款重修廟宇以效黃龍之靈,四層大殿金碧輝煌,黃龍廟曾一度香火旺盛。今日黃龍池泉水仍源源不斷,細水長流。
椹澗鄉
椹澗鄉
穎汝乾渠南引穎河、汝河之水,流經此地,是補充許昌市區水源的一條人工運河。渠水清澈見底,川流不息;渠岸綠樹成林,鬱鬱蔥蔥。
渠東有耕地近500餘畝,地勢平坦、視野廣闊、緊臨311國道,交通便利,因有黃龍廟在此,更給於此地一層靈性,前來投資問津者有之。鄉黨委、鄉政府現規劃建設用地300餘畝,適宜投資休閑、文化旅遊等項目。
等子寺
等子寺坐落在椹澗鄉水潮店村村西的高崗上。東距鄉政府駐地6公里,南距311國道7公里,西邊緊靠潁河與襄城縣隔崗相望。
等子寺原名三崗寺,始建於西漢初,后因二十四孝子之一的蔡順之母於此等子而更名。
據民國十二年《許昌縣誌》載,等子寺始於漢、盛於宋元,明清時在許昌負有盛名。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寺院被拆。據老年人回憶,寺院佔地總面積350餘畝,其中殿宇佔地50餘畝。殿宇坐落為四進,頭層殿為天王殿,殿內有鐵佛像一尊,高兩丈余;二層殿即寺院山門,內置四大天王像;三層殿是大雄寶殿,殿內有佛像一尊,周圍是十八羅漢。大雄寶殿兩側有兩個偏殿;四層殿是大佛殿,內有佛像一尊,泥胎銅頭,身高丈余,東西有客房數間。寺院南邊是塔林,東西兩側是柏樹林,佔地面積300餘畝。寺內常有高僧主持,興盛時期有和尚五十多人。上世紀60年代“破四舊”和興修水利的時候,寺院被拆得蕩然無存。
近幾年,當地民間人士集資重建大雄寶殿,內置佛像三尊,氣勢宏偉,另存有古石碑三通。
蔡孝子祠
“黑椹奉萱闈,啼飢淚滿衣。赤眉知孝順,牛米贈君歸。”這是古時一位詩人對蔡順拾椹供親、竭誠孝道的讚頌。
蔡順,字君仲,西漢末年汝南人,古代二十四孝之一。順少年喪父,侍母至孝,因避王莽之亂,攜母逃荒到三崗寺,蔡順天天外出討飯供奉母親,有時天黑還未返回,其母就在村口等候,等子寺名稱即來於此。
一天,蔡順討要無果,飢腸轆轆,步履踉蹌,路遇桑林,如獲至寶,一一撿拾,把黑紫色和青色的分開放入籃中,回歸途中,遇到一隊赤眉軍,軍士們見其將桑果分作兩處,覺得奇怪,問其原因,順曰:“黑紫色是成熟的果子,味甜,給母親吃,青色的發酸,自己吃。”此事感動赤眉軍首領,遂贈其白米二斗,牛蹄一隻,以示敬意。且曉諭所有赤眉軍卒,為家中獨子者可以回家奉養父母。后潁川太守韓崇聞知蔡順孝名,薦為孝廉,順堅辭不受。其母90壽終,葬於等子寺旁,稱為“蔡母冢”,今尚存。
據碑文記載,明代弘治十三年,椹澗村(今鄉政府駐地)一帶的父老,“願立祠時祭,以風勵鄉人”,遂在村東建了一座“蔡孝子祠”,祭祀蔡順。同時,河南按察司僉事包裕撰《漢孝子蔡公題辭》,刻石以記其事,現碑文尚存。
今蔡孝子祠有大殿一座,內置蔡順、蔡母、蔡妻像,存古碑三通。
孫庄水庫
孫庄水庫位於椹澗鄉西2公里,南距311國道4公里,系丘陵區與平原的交界處,該水庫始建於1958年2月,又於1977年擴建改造而成。水庫南北長960米,東西寬350米,設計水位85.56米,最大庫容150萬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32.4平方公里。水庫有大壩,幸福渠進水口,泄洪閘、溢洪道四部分組成,是一座以防汛、灌溉為主,兼顧水產養殖等綜合利用的小型水庫。水庫四周綠樹環繞,水面碧波蕩漾。每逢假日,休閑垂釣者絡繹不絕。2011年由許昌縣牽頭對外進行招商引資,在保證庫區質量監管的基礎上,開發孫庄水庫的綜合旅遊項目。2012年,一片新穎別緻的旅遊度假村---英協度假村落成在庫區周圍。
椹澗鄉
椹澗鄉
水庫南北有鄉村公路經過,計劃2006年在水庫北岸新修一條東西方向的椹(許昌縣椹澗鄉)神(禹州市神后鎮)省二級公路,經靈椹公路,南與311國道北與豫31省道相連。水庫西邊丘陵連綿,地勢遼闊(古時此陵稱為熊耳山),丘陵上有一座土城,曾是西漢末年赤眉軍駐軍的地方,俗稱紅土寨,史稱赤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