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能仁寺
大能仁寺
宋咸平六年(1003),改賜承天寺。北宋政和七年(1117),改名能仁寺。民國29年(1940),有僧10餘名。
目錄
寺址在今紹興城南和暢堂。
晉許詢舍宅建,號祇園寺。唐會昌廢。吳越王錢鏐時(907~978),觀察使錢儀復建,號圓覺寺。宋咸平六年(1003),改賜承天寺。北宋政和七年(1117),改名能仁寺。同年,又敕改神霄玉清萬壽宮(道觀)。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遷長生太君像於天真觀,復能仁寺。為別於能仁院,稱大能仁寺。元初毀。元至正時(1341~1368)重建。明嘉靖三十年(1551),東南沿海倭寇為患,有司議售諸寺院以資軍響,能仁遂廢。大學士呂本以其地建別墅,名樛木園。崇禎十五年(1642),郭德公以三千金購而復為寺,仍名大能仁寺。康熙四十五年(1706),僧德禧募資重修,復舊觀。寺內有大殿、天王殿、伽藍堂、禪堂、僧舍。殿內奉安大佛、羅漢、韋馱、天王佛像,規模宏偉,為禪林名剎,臨濟宗派活動中心。民國29年(1940),有僧10餘名。36年,有僧5名。
1953年,改建為紹興市茶廠,寺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