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尊寺

光尊寺

光尊寺位於板橋集鎮東北部,距鎮政府所在地3公里。在世科村后的五鳳朝陽山,系天寶二年(公元743年)南詔王皮邏閣為祭祀佛教尊神而建,現存建築多為清朝後期至民國初期重建。

地點簡介


該寺坐東向西,依山建成七進五院,共有建築物23幢,佔地9000平方米。建築物樣式分為三類,其中由西至東分別為山門、過廳(附廂房)、文昌宮(北附翠微樓)、大寶殿(附廂房)、觀音殿、斗老閣、瑤池樓、戲樓為抬梁架重檐歇山頂殿宇,其餘建築物均為穿斗架硬山頂平房。這些建築物多數用材粗大,且不事雕琢粉飾,既給人以高大雄奇的印象,又處處顯示出粗獷古樸的韻味,是保山現存規模最大的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古建築群。集中了保山乃至整個滇西漢族地區自元、明以來,保山儒教、佛教、道教三教合一宗教建築的風格和特點,具有很高的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價值和科學文物研究價值。全國也比較少見。
1984年12月光尊寺被列為保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2月,又被省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介紹


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大舉進攻滇西中國遠征軍進駐保山。該寺曾一度被選作遠征軍司令部駐地,國民黨高級將領衛立煌李根源等多次在這裡召集軍事會議,制定抗日策略。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為紀念滇西抗戰勝利,表彰中國遠征軍抗日功勛,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司令衛立煌、雲貴監察使李根源、雲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李國清與保山參議會長范月三等官員倡建遠征中學於保山板橋光尊寺,李根源親書“遠征中學”校名。此後,隨著保山第一支革命武裝力量的建立,遠征中學先後有300餘名學生參加革命工作,由此,該寺也被稱為當地革命的堡壘和搖籃。
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在保山最早的黨支部———中共保山縣特別支部的誕生地。在保山現代革命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歷史紀念意義。
據史料記載,抗戰期間,此地曾用作軍火庫。新中國成立后,光尊寺轉交保山縣糧食局作倉庫使用,期間,光尊寺東側的梨園被改建成了一個大型的地下儲糧室,共有8個儲糧倉。

現狀介紹


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在風雨中搖曳、癱斜的一幢幢古屋……明代楊慎(楊升庵)對光尊寺曾有這樣的詩句:“光尊寺里桃應笑,回首東風九度春!”從中可以想見,當年的光尊寺是如何的輝煌。
光尊寺1959年交由糧食部門用來做過糧食倉庫,由於種種原因,寺里的所有塑像和大量的珍貴文物大都已經損毀。曾經環繞寺院周圍的上千棵梨樹也被砍光了。2001年糧食部門從裡面撤出后,光尊寺里已經空無一人,只留下這些空蕩蕩的千年古屋佇立在保山壩北部,任憑風吹雨淋,烈日暴晒。
曾被譽為雲南滇西目前保存得較為久遠,同時又具有相當規模的古建築群光尊寺,因年久失修,大部分廟宇殿堂面臨倒塌的危險,文物搶救工作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刻。
古寺舊貌將重現
相關人士介紹,光尊寺集中了保山乃至整個滇西漢族地區自元、明以來,儒、佛、道三教合一宗教建築的風格和特點,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和科學文物研究價值,所以修復光尊寺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007年8月10日,由隆陽區旅遊局等多個部門參與的光尊寺開發建設項目終於正式動工了。據悉,該項目預計總投資約2133萬元,主要分為寺廟群修復和新區開發兩個區域。其中,修復工程投資1000萬元,包括光尊寺主體建築修繕、佛像修造、附屬工程、周邊基礎設施建設及環境整治;新區開發投資1333萬元,包括建設文化廣場區(含旅遊商品經營部和停車場)、青龍湖、素食區等。
記者了解到,目前,修繕工作進展順利,預計2008年2月完成主體建築修繕工程、佛像修造、附屬工程、周邊環境改造工程,同時作為旅遊景點向遊客開放。
三教合一的來歷
據明人鄒光祚《光尊寺三教序》載,光尊寺形成前期,只奉西方佛教。元代至清道光四年,始成佛道合一寺觀。乾隆至嘉靖年間,擴修廟宇,增供孔孟牌位。至此,原來佛道合一的寺觀又演變成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廟宇,並從此延續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