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NanjingUniversityof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位於南京江北新區,是一所以大氣科學為特色的全國重點大學,由江蘇省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國氣象局、國家海洋局共建,是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成員,入選國家“2011計劃”、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建設高校、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應急管理學院建設首批試點學校。

學校始建於1960年,原隸屬中央(軍委)氣象局,前身為南京大學氣象學院,1963年獨立建校為南京氣象學院,1978年列入全國重點大學,2004年更名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7年以來,先後實現了江蘇省人民政府、中國氣象局、教育部、國家海洋局的多方共建。現為以江蘇省管理為主的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

截至2021年4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校園佔地面積約2000畝,設有22個專業學院,開設75個本科專業,擁有6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4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有專任教師2000多人,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3萬餘名、碩博研究生近5000名、留學生1000餘名。

歷史沿革


初創磨礪
● 創立前身
1921年,竺可楨在國立東南大學創建地學系,設立氣象組(專業)。
1930年,國立中央大學設立地理學系氣象專業。(備註:1927年,國立東南大學與其他8所公學合併,並易名“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此後於1928年2月改名為“國立江蘇大學”;4月5日起只稱“江蘇大學”;5月16日,國民政府行政院作出決議,“江蘇大學”改稱“國立中央大學”)
1944年,設立氣象學系。
1949年,國立南京大學設立氣象學系。(備註:1949年8月8日,國立中央大學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
● 肩負使命
1953年9月3日,涂長望局長在病中召開局長辦公會,專題討論、研究依託南京大學氣象系籌辦水文氣象學院問題,並作出建院決定。1954年8月25日,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的竺可楨先生在“中國氣象學會第二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總結”發言中,最先向教育部門呼籲建立水文氣象學院。
1956年7月,涂長望在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的發言中提出:“高級技術幹部極端缺乏,全國氣象業務系統中只有104個大學畢業生,…希望高教部門擴大氣象系的招生名額或成立氣象學院”。
1959年7月31日,國務院下發的《關於加強氣象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氣象系統急需大量既有較系統理論知識,又具有較強實際動手能力的中高級技術人員。只有創辦一所培養高級氣象專業人才的高校,才能滿足這種迫切的社會需求。
1959年12月8日,中央氣象局向國務院提交建立南京大學氣象學院的報告。報告陳述了全國氣象系統在職技術幹部中大專畢業生數量、和未來氣象事業發展對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現有高校氣象專業人才培養情況,以及為籌建氣象高等學校與教育部、江蘇省委、南京大學等單位的商討、溝通過程。
1960年1月12日,教育部正式批複中央氣象局“同意以南京大學氣象係為基礎成立南京大學氣象學院,將來學院獨立后,南京大學仍保留一個氣象系”。1960年1月14日,中央氣象局轉發教育部同意成立南京大學氣象學院的文件,同時江蘇省人民委員會也下發了關於成立南京大學氣象學院籌建委員會的通知。至此,中央氣象局直屬、江蘇省代管的南京大學氣象學院正式進入籌建階段。
1960年1月18日,中央氣象局給南京大學氣象學院籌建機構的指示。
1960年1月31日,正式啟用由江蘇省高教廳頒發的“南京大學氣象學院籌建委員會”印信,學院籌建委員會正式對外辦公。為便於開展工作,籌委會下設三個組:行政組、基建組、教育組。
在南京大學的直接幫助下,1960年7月,天氣與動力氣象學、大氣物理學和氣候學三個專業招收首屆新生169人,生源主要來自江蘇、浙江、四川和上海,少數來自氣象部門的調干學生。1960級學生由南京大學負責前三年的培養,完成公共課、基礎課和部分專業基礎課的教學,教學與南京大學氣象系學生合班上課,由學院負責教學輔導和學生管理工作。
1963年5月14日,教育部和中央氣象局聯合發文,同意南京大學氣象學院改名為南京氣象學院。
1963年11月25-27日,南京氣象學院首屆黨員大會召開。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學校各項工作都受到干擾和破壞,正常教學秩序被摧毀,停止招生和上課長達六年之久。
發展壯大
1978年2月17日,國務院轉發教育部《關於恢復和辦好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的報告》,南京氣象學院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
1978年4月,中央氣象局下發了學校《關於一九七八-一九八一年基本建設任務書的批複》,對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之後學校的辦學規模、專業、基建任務做出了新的安排。
1992年10月,氣象院校改革研討會在學校召開。
國務院文件
1992年10月,氣象院校改革研討會在學院召開,學校被中國氣象局批准為全國氣象部門綜合改革試點單位,制訂了《南京氣象學院綜合改革方案》,方案包括加強課程建設方案、青年教師培養工作暫行規定、各類人員定編切塊方案、獎酬金髮放辦法實施方案等9個配套方案及考核評估指標體系。
1993年,經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批准,正式成立“世界氣象組織區域培訓中心”,承擔世界各國中高級氣象科技人員的培訓任務。
1999年,北京氣象學院併入南京氣象學院,成為南京氣象學院北京分院。
2000年2月12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於調整國務院部門(單位)所屬學校管理體制和布局結構實施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0]11號),決定由原隸屬於中國氣象局管理划轉為以“中央與地方共建,江蘇省管理為主”的模式,學校管理體制發生改變。體制划轉后,江蘇省委省政府及江蘇省教育廳領導多次來校視察指導。
2002年3月15日,江蘇省教育廳批准該校舉辦公有民辦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濱江學院。
2003年4月,在北京成立世界氣象組織南京區域氣象培訓中心北京分部。
2004年5月,升格更名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11月18日,學校舉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揭牌慶典。
2006年,學校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結論。
2007年,中國氣象局、江蘇省人民政府簽署協議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009年2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簽署全面合作協議。5月,學校與中國氣象報社簽署合作協議。
2010年,入選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建設高校。
2011年9月,入選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11月,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合作協議書籤字儀式舉行。12月,入選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
2012年,教育部、中國氣象局、江蘇省人民政府簽署協議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同年8月29日,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國家氣象中心、國家氣候中心、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理工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大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等八個單位共建的“氣象災害預警預報與評估”協同創新中心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揭牌。
2013年1月,成為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入選高校。
2014年7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2014年9月,江蘇省人民政府與國家海洋局簽署協議共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014年底,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與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西昌衛星發射基地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2017年1月,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6月,入選“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序列。7月,學校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簽署科技合作協議。9月,入圍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12月,學校與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簽署合作協議。
2018年2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大學正式簽署合作協議,成為國科大簽約合作的第一所地方高校。8月,學校與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簽署合作協議。11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與新華報業傳媒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12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深圳舉行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12月,學校與南京市江北新區管委會簽署校地融合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2019年5月,學校與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簽署全面合作協議。7月,首批入選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同月,學校與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簽署合作協議。8月,學校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
2020年3月,入選“應急安全智慧學習工場(2020)”暨應急管理學院建設首批試點學校。8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同月,學校與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戰略合作簽約。10月,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教育部確定為2020年度國家知識產權試點高校。12月26日,加入長三角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聯盟。
2021年7月26日,入選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公布的2020年現有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新增一級學科博士點。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021年7月,入選2020年現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新增一級學科碩士點、新增專業學位碩士點。

辦學條件


師資隊伍

● 隊伍結構
截止2020年4月,學校有專任教師1700多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海外院士14人、教育部人才支持計劃特聘教授1人、國家傑青8人、萬人計劃領軍人才4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1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6人、優青等“四青”人才18人,各類國家級人才共50多人,省部級人才工程、教學名師共480多人次,擁有首批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江蘇雙創團隊等省部級以上教學科研團隊28個,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達84.9%、具有一年以上境外研修經歷達65.62%。
中國科學院院士:石廣玉(專職)、王會軍(專職)
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聯合會會士、中科院"百人計劃":金雙根
雙聘院士:陳大可
2016年師資隊伍結構情況表
專任教師學歷結構本科及以下碩士博士
人數比例人數比例人數比例
654.37%36524.5%105871.1%
專任教師職稱結構中級及以下職稱副高職稱正高職稱
人數比例人數比例人數比例
71648.12%47832.12%29419.76%
● 教師培訓
2016年,學校全年對121名新進教師進行了培訓,其中79人獲得主講教師資格。學校規定教授、副教授應承擔本科教學工作,原則上每學年至少為本科生講授一門課,尤其鼓勵知名教授擔任本科新生專業導論課程的教學工作。2016-2017學年主講本科課程的教授占教授總數的比例(不含講座)達70.18%,教授講授本科課程佔總課程數的19.78%。此外,學校先後聘請了180餘名兼職教師參與本科生課程教學和實習指導,其中近100名直接參與了本科生課程教學,擔任了學校部分特色專業課、基礎理論課等總計近40門課程的授課教學。大力支持教師出國交流和進修學習,提升教師隊伍的國際化水平,截至2016年,學校教師隊伍中具有3個月以上境外培訓進修經歷的教師763人,占專任教師的59.2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院系概況

截至2019年8月,學校有大氣科學學院、應用氣象學院、大氣物理學院、地理科學學院、遙感與測繪工程學院、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學院、海洋科學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自動化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與軟體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法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管理工程學院、商學院、文學院、傳媒與藝術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化學與材料學院、人工智慧學院等22個專業學院,設有龍山書院(大類培養)、雷丁學院(中英合作)、長望學院(拔尖培養)、應用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藕舫學院(創新創業)、濱江學院(獨立學院)等高水平辦學機構。開辦71個本科專業,覆蓋理、工、管、文、經、法、農、藝、教育九大學科門類。
院系專業
學院專業專業(方向)名稱門類年份
大氣科學學院1大氣科學理學1960
大氣物理學院3大氣科學(大氣物理方向)理學1960
大氣科學(大氣探測方向)理學1960
安全工程工學2005
應用氣象學院4應用氣象學理學1960
應用氣象學(公共氣象服務方向)理學2013
農業資源與環境農學2004
生態學理學2001
海洋科學學院2海洋科學理學2003
海洋技術理學2015
水文氣象學院1大氣科學(水文氣象方向)理學2011
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4電子信息工程工學1995
電子科學與技術工學2002
通信工程工學2003
信息工程工學1997
計算機與軟體學院5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工學1987
軟體工程工學2004
網路工程工學2005
物聯網工程工學2011
信息安全工學2017
信息與控制學院4測控技術與儀器工學2004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工學2004
自動化工學2003
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工學2012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6環境科學理學1999
環境工程工學2004
環境生態工程工學2012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工學2009
應用化學理學2004
大氣科學(大氣環境方向)理學2008
地理與遙感學院5遙感科學與技術工學2003
測繪工程工學2005
地理信息科學理學2001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理學1999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理學1999
數學與統計學院4數學與應用數學理學2002
信息與計算科學理學1978
統計學理學2001
應用統計學理學2012
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4物理學理學1978
應用物理學理學2002
材料物理工學2004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工學2008
經濟管理學院9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管理學2000
市場營銷管理學2003
會計學管理學1997
財務管理管理學2004
人力資源管理管理學2003
經濟統計學經濟學2012
金融工程經濟學2008
國際經濟與貿易經濟學2003
物流管理管理學2005
公共管理學院3公共事業管理管理學2003
行政管理管理學1998
法學法學2003
語言文化學院5漢語言文學文學2000
漢語國際教育文學2007
英語文學1978
翻譯文學2011
日語文學2002
傳媒與藝術學院3動畫藝術學2009
數字媒體藝術藝術學2010
藝術與科技藝術學2014

人才培養

● 質量工程
據2015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擁有國家級特色專業5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個,國家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3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2個,國家級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精品課程2門,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2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2門,2014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學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取得優秀。
國家級特色專業:大氣科學、應用氣象學、環境科學、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大氣科學、信息與計算科學
國家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雷電防護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環境工程
國家級教學團隊:大氣科學專業課主幹程群教學團隊(帶頭人:管兆勇)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大氣科學與環境氣象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大氣科學與氣象信息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國電環境保護研究院、南京菲尼克斯電氣有限公司
國家級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理科實踐教育基地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財務與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國家精品課程:天氣學、數值天氣預報
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氣象與生活、大氣污染——人類面臨的挑戰、氣象史話
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數值天氣預報、天氣學原理(原天氣學)
2014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共建體制下“大氣象”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 培養模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在“長望實驗班”的基礎上,組建“長望國際班”、“長望基礎班”等,探索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新模式;在大氣科學、地理信息系統等10個專業試點國際化人才培養,開設了大氣科學、應用化學等8個中外合作辦學或國際課程實驗班項目,與美國、英國等中國中國國外知名高校開展合作辦學,聯合培養人才。
學校依託“世界氣象組織南京區域培訓中心”營造國際化交流氛圍和平台,通過每年5-6個暑期實驗班和每年10個國際培訓班的課程訓練,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和國際化交流能力。
● 學生獲獎
1.學科競賽
2013年,該校學生在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榮獲全國一等獎。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學校12支參賽隊伍全部獲獎,其中全國一等獎、二等獎和江蘇省一等獎各1項,江蘇省二等獎9項。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獲得省級以上獎項24項,其中全國一等獎1項、二等獎7項,省一等獎4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7項。
據2019年8月學校官網顯示,該校學生獲得首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唯一特等獎“高教社杯”、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特等獎、“挑戰杯”競賽全國特等獎、英語競賽特等獎,在大學生電子設計、機器人、智能車等全國競賽中均獲得一等獎以上佳績,連續三年獲國際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大會演演算法競賽冠軍,大學生男排獲得全國聯賽總冠軍。學生參與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獲獎率達40%。
2.創新創業教育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設立氣象類、理工科類、文管類三大創業教育學科群,代表江蘇省參加全國示範課評選。通過舉辦講座、報告、沙龍、諮詢等方式,豐富創業教育內容。組織多項創業類競賽,2013年參賽人數近5000人,提升了該校大學生創業能力。學校入選國家級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校。

學科體系

● 學科概覽
據2015年12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該校擁有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個,江蘇省高校國家重點學科培育建設點1個,“十一五”期間江蘇省重點學科1個,江蘇省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培育建設點1個,江蘇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1個,中國氣象局重點學科19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項目8個;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5個,專業學位授權點5個。
2017年12月,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學校共12個一級學科參評,大氣科學學科獲評A+。
截止2021年5月,據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大氣科學學科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在教育部近兩次一級學科評估中先後獲評全國第一和A+等級,氣象學為國家重點學科,地球科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化學、農業科學等6個學科躋身ESI學科排名全球前1%。擁有大氣科學、環境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數學、科學技術史6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4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學校現有“大氣科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數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75個本科專業分佈於理、工、文、管、經、法、農、藝、教育9個學科領域。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大氣科學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氣象學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大氣科學、數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
江蘇省高校國家重點學科培育建設點: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
“十一五”期間江蘇省重點學科: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
江蘇省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培育建設點:大氣科學
江蘇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大氣科學
中國氣象局重點學科:天氣動力學、大氣探測與大氣遙感、農業氣象學、氣候學、海洋科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公共管理、環境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數學、物理學、光學工程、系統科學、地理學、農業資源利用
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項目:大氣科學(一期)、環境科學與工程(一期)、感測網與現代氣象裝備(一期)、大氣科學(二期)、信息與通信工程(二期)、物聯網技術與裝備(二期)、環境科學與工程(二期)、霧霾監測預警與防控(二期)、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三期)、地理學(三期)、信息與通信工程(三期)、環境科學與工程(三期)
一級學科博士點
序號學科門類學科代碼一級學科名稱授權時間
1理學0701數學第十二批(2018年)
20706大氣科學第八批(2000年)
30712科學技術史第十二批(2018年)
4工學0810信息與通信工程第十二批(2018年)
50830環境科學與工程第十二批(2018年)
6管理學1201管理科學與工程第十二批(2018年)
註:根據2018年新增一級學科博士點
一級學科碩士點
序號學科門類學科代碼一級學科名稱授權時間備註
1經濟學0202應用經濟學第十二批(2018年)-
2法學0305馬克思主義理論第十一批(2011年)-
3文學0501中國語言文學第十二批(2018年)-
40502外國語言文學第十二批(2018年)-
5理學0701數學第十一批(2011年)-
60705地理學第十一批(2011年)-
70706大氣科學第八批(2000年)-
80707海洋科學第十二批(2018年)-
-0710生物學第十一批(2011年)2014年動態調整(撤銷)
-0711系統科學第十批(2006年)2016年動態調整(撤銷)
90712科學技術史第十一批(2011年)-
100713生態學第十一批(2011年)-
11工學0803光學工程第十一批(2011年)-
120805材料科學與工程第十二批(2018年)-
130810信息與通信工程第十一批(2011年)-
140811控制科學與工程2016年2016年動態調整(增列)
150812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第十一批(2011年)-
160815水利工程第十二批(2018年)-
170816測繪科學與技術第十二批(2018年)-
180830環境科學與工程第十一批(2011年)-
190835軟體工程第十一批(2011年)-
20農學0903農業資源與環境第十二批(2018年)-
21管理學1201管理科學與工程第十一批(2011年)-
221202工商管理第十一批(2011年)-
專業學位授權點
序號專業類別專業領域授權時間
類別代碼類別名稱領域代碼領域名稱
10251金融--2018.03
20252應用統計--2018.03
30351法律--2018.03
40453漢語國際教育--2018.03
50551翻譯--2014.05
60852工程085208電子與通信工程2010.02
7085210控制工程2014.05
8085229環境工程2010.02
90951農業--2018.03
101251工商管理--2018.03
111252公共管理--2014.05
121253會計--2014.05
131351藝術--2014
● 學科排名
在科睿唯安(Clarivate,原湯森路透公司)《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簡稱ESI)2018年9月13日最新公布的數據中,我校環境科學與生態學學科首次進入ESI國際學科排名全球前1%。學校已有地球科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4個學科進入ESI國際學科排名全球前1%。
教育部2012年學科評估
序號一級學科得分排名
1大氣科學(0706)891
2信息與通信工程(0810)6647
3管理科學與工程(1201)6944
4數學(0701)6657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5年5月,學校設有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國際聯合實驗室1個,教育部創新開放平台示範基地1個,中國氣象局重點實驗室2個,江蘇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2個,江蘇省重點實驗室6個,江蘇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江蘇省決策諮詢研究基地1個,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
2011協同創新中心:氣象災害預警預報與評估協同創新中心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氣象災害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國際聯合實驗室:氣候與環境變化教育部國際聯合實驗室
教育部創新開放平台示範基地:“氣象雲平台及應用”網際網路應用創新開放平台示範基地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數字取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氣象局重點實驗室:中國氣象局大氣物理與大氣環境重點開放實驗室、中國氣象局氣溶膠與雲降水重點開放實驗室
江蘇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氣候與氣象災害協同創新中心、大氣環境與裝備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江蘇省重點實驗室:江蘇省農業氣象重點實驗室、江蘇省大氣環境監測與污染控制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江蘇省氣象探測與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江蘇省大數據分析技術重點實驗室、江蘇省大氣海洋光電探測重點實驗室、江蘇省海洋動力遙感與聲學實驗室、江蘇省大氣污染控制聯合實驗室
江蘇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氣象感測網技術工程中心、江蘇省環境凈化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氣象能源利用與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網路監控工程中心、江蘇省海洋環境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協同精密導航定位與智能應用工程研究中心
江蘇省決策諮詢研究基地:江蘇人才強省建設研究基地
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製造業發展研究院、氣候變化與公共政策研究院
省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共享平台建設點:地球科學虛擬模擬實驗教學共享平台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分中心

科研成就

● 概覽
學校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引領,“十二五”期間,承擔了包括國家“973”計劃項目、“863”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等2900多項,獲授權專利1800餘項。2018年,獲批立項國家級科研項目162項,其中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課題16項,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7項,省部級項目51項全年科技到賬經費達3.5億元。學校教師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海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獎等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獎百餘項,學校教師還獲得卡爾·古斯塔夫·羅斯貝獎章、美國地球物理學會霍爾頓青年科學家獎等國際性大獎多項。學校外籍教師榮獲“江蘇友誼獎”外國專家最高獎項,2位外籍專家入選江蘇“外專百人計劃”名單。多項研究成果刊發於《Nature》《Science》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 社會科學研究
在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的立項結果中,該校獲批一般項目11項(包括規劃基金項目1項、青年基金項目10項),立項數量列全省第6名、全國第58名,立項名次達近5年來最高水平。同時,獲批專項任務項目1項,兩類項目合計立項12項。值得一提的是,該校此次原有13個項目入圍一般項目立項公示名單,其中2項因申請人本年度同時申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並於此前獲批立項,根據相關規定,不再重複立項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
在2015年第三批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立項名單中,該校獲批5項。至此,該校2015年度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累計達12項(6月份獲批年度項目7項)。
● 自然科學研究
“十二五”期間,該校共獲批立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69項,其中:重點項目7項,重大研究計劃8項(重點支持2項、培育6項),優青2項,面上項目179項,青年基金248項,國際合作交流項目7項,專項基金等項目18項;基金立項數分別於2013年、2015年突破百項。
在201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結果中,該校共有44項獲批主持立項,其中重點項目1項(合同經費260萬元),面上項目23項,青年基金項目19項,國際交流與合作項目1項,合同經費共計1612.3萬元,較2009年獲批資助經費增長78.12%,研究範圍涉及地球科學、工程與材料科學、信息科學及管理科學等多個學科領域。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據2017年9月學校圖書館官網信息顯示,圖書館館藏紙質文獻216萬餘冊,資料庫總量達40種,累計中外電子圖書總量為168萬種,電子期刊1.9萬種,年訂閱紙質中外期刊1596種,是國內大氣科學類文獻最齊全的高校圖書館。大氣科學、環境科學與工程、信息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的核心期刊均有系統完整的收藏。同時藏有1951年以來全國和各地區大氣科學類、水文氣象類的資料和1956年以來的高空、地面歷史天氣圖。
● 學術期刊
《大氣科學學報》:在原《南京氣象學院學報》辦刊基礎上改版,以論著、重大項目研究簡報、學術論文、中國國內外大氣科學發展動態、綜合評述等欄目為主陣地,主要刊登大氣科學領域具有創新性的高水平學術論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2013年入選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被美國《化學文摘》、《劍橋科學文摘》,德國《數學文摘》,波蘭《哥白尼索引》等中國國外資料庫,以及知網、萬方、維普等中國國內資料庫收錄。主要刊登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地理、遙感與測繪技術,機械儀器儀錶、電氣工程,地球科學,材料科學,化學與化工,生物學,信息科學與系統科學,數學和物理學等方面的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論文。
《閱江學刊》:主要反映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領域“觀點新、信息新、角度新、資料新、方法新”的理論成果。主要欄目有本刊特稿、閱江論壇、經濟觀察、製造業研究、氣象與人類社會、高等教育評論、三農中國、民國文化研究、審美文化研究、文學藝術研究及專題研究(圍繞某個學術主題以某一學科或以不同學科領域相互關聯滲透的系列性學術研究為主,如已出版的“人間佛教”、“金融危機與勞動合同法”)等。

學術交流

截止2019年6月,學校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威斯康辛大學夏威夷大學佛羅里達州立大學英國劍橋大學曼徹斯特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德國漢堡大學,台灣大學、東華大學等50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的合作關係。學校與英國雷丁大學合作創辦雷丁學院,是首批“江蘇—英國高水平大學20+20聯盟”高校;建有國際教育學院,擁有中國政府、國家漢辦、江蘇省政府茉莉花獎學金等招收來華留學生資格;創辦巴哈馬大學“孔子學院”;設在我校的“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區域培訓中心”及“亞太經合組織颱風委員會培訓中心”,已為157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3600餘名高級氣象科技人員和管理者,成為全球培訓規模最大、質量名列前茅的培訓中心,受到世界氣象組織的高度評價和特別嘉獎。

獲得榮譽


2020年7月,2020年中國大學百強榜進步榜排名第5位。
2019年8月5日,獲評2019年度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
2021年7月22日,江蘇省教育廳將專家推薦A類建設高校名單予以公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在列。
2021年8月,位居2021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第401-500名。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 校名
校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 校標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校標是以象形圖形為主體,圖形上方是中文校名,中間為一顆旋轉的地球,地球左方為祥雲,下方為學校成立的時間“1960”,圖形下方是學校英文名稱。太陽、地球、雲氣和海洋,構建了廣泛而緊密的命運共同體;地球與橫軸形成了23.5°的自轉與公轉夾角,象徵著學校主次有序、有律可循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星系、雲氣、海洋和光環,體現了我們以地球科學學科為特色引領,其他各學科支撐發展的學科體系。

精神文化

● 校訓
明德格物,立己達人
“明德格物”語出《禮·大學》。取“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之意。明德,即立德修身;格物,即篤學求是。
“立己達人”語出《論語·雍也》。取中國知識分子“獨善其身,兼濟天下”之意。立己,即自律自強;達人,即盡責盡心。
校訓中“明德”突出德育為首的教育理念;“格物”強調探究真理的科學精神;“立己”著眼於增強自我修養;“達人”側重於個人的社會責任感,四者緊密相連。“明德格物”體現了科研教學的定位高度,“立己達人”體現了和諧發展的豐富內涵。以此作為校訓,就是要倡導全體師生員工努力學習、勤勉工作,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務實的求真精神,不斷追求自我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和諧。
● 校風
艱苦樸素、勤奮好學、追求真理、自強不息
● 校慶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校慶日為每年5月11日。
● 校歌
《同心創輝煌》
我們享有同一片藍天,
我們擁有同一個校園。
這裡有共同的青春年華,
這裡有共同的師長同窗。
我們擁抱同一輪朝陽,
我們懷有同一個理想。
這裡有共同的辛勤汗水,
這裡有共同的歌聲蕩漾。
啊,艱苦樸素,勤奮好學,
明天的棟樑在這裡成長。
人生的風帆在這裡啟航,
希望向未來,同心創輝煌,
同心創輝煌。
我們享有同一片藍天,
我們擁有同一個校園。
這裡有共同的青春年華,
這裡有共同的師長同窗。
我們擁抱同一輪朝陽,
我們懷有同一個理想。
這裡有共同的辛勤汗水,
這裡有共同的歌聲蕩漾。
啊,人民重託,祖國召喚,
明天的棟樑在這裡成長。
人生的風帆在這裡啟航,
希望向未來,同心創輝煌,
同心創輝煌。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姓名職位
管兆勇黨委書記
李北群黨委副書記、校長
王堯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正校級)
鄧志良、戴躍偉、閔錦忠、張永宏、韋忠平黨委常委、副校長
周偉燦副校長、黨委常委
江志紅副校長
胡明保黨委常委、總會計師
劉宣飛副校級領導

歷任領導

姓名任職時間
羅漠1961.03-1966.06
黃鵬1966.06-1976.12
羅明1979.03-1982.05
張培昌1983.11-1984.11
周熙文1984.11-1987.12
張培昌1987.12-1992.01
朱乾根1992.01-1995.06
屠其璞1995.06-2001.08
孫照渤2001.08-2004.08
劉一平2004.08-2010.07
李廉水2010.07-2017.07
姓名任職時間
羅漠1961.05-1983.11
張培昌1983.11-1987.12
朱乾根1987.12-1992.02
屠其璞1992.02-1995.06
孫照渤1995.06-2006.02
李廉水2006.02—2014.05
蔣建清2014.05-2017.07

知名校友


黨政界
● 氣象領域
姓名畢業時間畢業專業現工作單位
鄭國光1981大氣探測中國氣象局局長
許小峰1981天氣動力中國氣象局副局長
沈曉農1983農業氣象中國氣象局副局長
矯梅燕
於新文
1983
1984
天氣動力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
顏宏-天氣動力世界氣象組織副秘書長
劉英金1969氣象學原中國氣象局副局長
遲學岐1978-總參水文局副局長
潘劍翔1968-總參水文局總工程師
張書余-天氣動力學甘肅省氣象局局長
崔講學1982農業氣象系湖北氣象局局長
姚學祥1983-河北氣象局局長
史玉光1983-新疆氣象局局長
楊衛東1983-黑龍江氣象局局長
黎健1983-浙江氣象局局長
餘勇1983-廣東氣象局局長
秦元明1978大氣物理系吉林省氣象局局長
湯緒1982-上海市氣象局局長
卞光輝--原江蘇省氣象局局長
翟武全1984-江蘇省氣象局局長
王建國1988-河南省氣象局局長
吳岩峻--海南省氣象局局長
王銀民1982-重慶市氣象局局長
彭廣1985-四川省氣象局局長
陳曉光1991(碩士)-青海省氣象局局長
丁傳群1984-寧夏省氣象局局長
于波2005(博士)-安徽省氣象局局長
王建捷1982-北京市氣象局副局長
鄧北勝1984氣象系北京市氣象局副局長
臧建升--河北省局副局長
張守保--河北省局副局長
關福來1996(碩士)-河北省局副局長
胡永祥--山西省局副局長
劉桂芬--遼寧省氣象局副局長
朱其文1982-吉林省氣象局副局長
馮磊1995-上海氣象局副局長
袁招洪1992大氣物理系上海氣象局副局長
張立祥1982-遼寧省氣象局副局長
潘敖大1986-江蘇省氣象局副局長
濮梅娟2004(博士)-江蘇省氣象局副局長
薛根元1982大氣物理系浙江省氣象局副局長
胡雯1988-安徽省氣象局副局長
陳彪1982-福建省氣象局副局長
魏應植1982-福建省氣象局副局長
李集明1990-江西省氣象局副局長
魏麗1982-江西省氣象局副局長
沈建國1988(碩士)-山東省氣象局副局長
李春虎2001(碩士)-山東省氣象局副局長
趙國強1986-河南省氣象局副局長
潘志祥1982-湖南省氣象局副局長
劉家清1985-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局局長
汪擴軍1985-湖南省氣象局副局長
畢寶貴1998(碩士)-廣東省氣象局副局長
覃武1982-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局副局長
徐友光--海南省氣象局副局長
顧建峰1987-重慶市氣象局副局長
李良福--重慶市氣象局副局長
馬力1982-四川省氣象局副局長
尼瑪丹增1975-西藏氣象局副局長
旦增頓珠1987-西藏氣象局副局長
趙一平1984-西藏氣象局副局長
王莘1982-青海省氣象局副局長
張國勝1985-青海省氣象局副局長
孫安平1988-青海省氣象局副局長
馮建民1983-寧夏省氣象局副局長
黨志成1987-寧夏省氣象局副局長
張傑1984大氣物理系新疆氣象局副局長
任宜勇1982-新疆氣象局副局長
李彰俊2005(博士)-內蒙古氣象局副局長
周恆1984大氣物理系中國氣象局監測網路司副司長
何清-氣候系統與全球變化中國氣象局沙漠氣象研究所
李柏1982天氣動力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副主任
劉揚1982天氣動力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
盧乃錳1985大氣物理系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
● 其他領域
朱雲來1981大氣物理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早航1978-中國銀行副行長,執行董事
羅寧1982大氣物理系貴州省安順市市長
陳川-氣象系浙江省水利廳廳長
宋英傑1988天氣動力中央電視台天氣主持人
學術界
● 中國學者
姓名畢業時間畢業專業現任工作單位
吳國雄1966-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中國科學院院士
許健民1965-中國氣象局,中國工程院院士
徐祥德1966-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秦松壽-物理解放軍理工大學氣象學院院長
張小軍1982天氣動力學清華大學社會科學系教授,博導
高煒1982農業氣象華東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院長
錢維宏1982-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黨支部書記,教授
趙強1991-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副教授
劉曉陽1984-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副教授
王元1983-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副院長
蔣全榮1966-原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副主任,教授
王體鍵2000(博士)-南京大學教授
陳寶君1996大氣物理專業南京大學副教授
黃建平1982-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院長
張文煜1986-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
戴新剛1982氣象系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
周兆德--海南大學副校長,教授
袁潛華1984氣象系海南大學生命科學與農學院副院長,教授
黃敬峰1985應用氣象系浙江大學浙江省農業遙感與信息技術重點研究實驗室主任,教授
羅衛紅1984農業氣象系南京農業大學教授
陶士珩1982氣象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
顧衛1982天氣動力學北京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
劉紹民1988應用氣象系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教授
孫睿1992農業氣象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教授
李寧1982天氣動力學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章新平1982天氣動力學湖南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
岳榮先1982數學上海師範大學數理信息學院副院長,教授
孫彥坤1988農業氣象東北農業大學教授
逄勇1988大氣物理專業河海大學教授
陳榮1991計算機大連海事大學教授
劉傳才1987-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博導
張繼祥1984-山東農業大學教授
盛立芳1989天氣動力學中國海洋大學教授
石劍榮1966-蘇州科技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
陳亢利1985-蘇州科技學院副教授
許曉雯1982-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副研究員
王煒1988-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研究員
俞永強1989-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劉毅1985大氣物理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高志球1988大氣物理專業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院百人計劃
黃耀1982農業氣象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院百人計劃
陳洪濱1982大氣物理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王自發1993大氣物理系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竺可楨-南森國際氣候研究
中心執行主任,科學院百人計劃
安俊嶺1989大氣物理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
崔曉鵬--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
戴新剛1982-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
高守亭1968氣象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
劉屹岷1986氣象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
徐興奎1986天氣動力學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
張慶雲1977-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災害性氣候研究與預測中心主任
雷恆池1981大氣探測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雲降水物理風暴實驗室主任
李雙林1994(碩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科學院百人計劃
劉驥平1994-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科學院百人計劃
宜樹華1999氣候學中國科學院寒旱所研究員,科學院百人計劃
於強1984農業氣象系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科學院百人計劃
閔慶文1983-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王毅勇1990-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
江灝1982-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
張霞1995-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研究員
郭鈮1984氣候專業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研究員
秦軍2001大氣科學系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員
薛紀善1965-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陸龍驊1965-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卞林根1978天氣動力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羅亞麗1993-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李英1990-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劉晶淼1982-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張華1986-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梁旭東1994-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徐國強1984-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張朝林(博士)-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李永平1982-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劉建棟1991農業氣象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郭建平1986農業氣象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李躍清1990(碩士)-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辜旭贊1982-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陳靜1986-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李永平1982-上海颱風研究所研究員
陳葆德1987(碩士)-上海颱風研究所研究員
董超華1969-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總工程師
張德二1965-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研究員
張慧--環保總局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周毓荃1984大氣物理系國家氣象中心人影室首席專家
● 國際學者
陳鏡明1982應用氣象系多倫多大學地理系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
張明華1981大氣物理系紐約州立大學海洋研究院副院長,歐亞科學院院士
劉征宇1982數學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大學教授
李金龍1985-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研究員
李旭輝1983農業氣象系美國耶魯大學教授
史國君1983農業氣象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教授
沈素紅1983大氣科學系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地球科學數據和信息服務中心首席科學家
張人一1983大氣物理系德克薩斯A&M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鄒曉蕾1981數學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氣象系教授
劉國勝1982大氣探測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授
李占清1983-美國馬里蘭大學氣象系教授
蔡鳴1981-美國馬里蘭大學教授
謝立安1982-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海洋、地球、大氣科學系教授
趙以強1982數學加拿大卡頓大學數學與統計系主任
嵇驛民1982-美國喬治梅森大學教授
曲建和--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環境科學與技術中心主任,教授
劉全華1982-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
朱迅1981-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周學龍1989-美國石溪大學
張廣俊1981-美國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
楊宗良1984-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張根生1985-美國喬治亞大學
盛華1968-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趙慧泉1983農業氣象系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天文系教授
余軍1981數學美國佛蒙特大學數學和統計學副主任
薛明--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風暴分析與預測中心主任
孔凡鈾1982-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風暴分析與預測中心研究員
金飛飛1981-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
張永新1992(碩士)-美國華盛頓大學
夏友龍1984-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朱躍健1981天氣動力學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研究員
謝平平1984-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研究員
郭光1978-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研究員
翁富忠1982-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研究員
汪學良--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研究員
詹習武--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研究員
韓勇--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研究員
張勤1988-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研究員
楊松--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研究員
李小凡1981-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研究員
朱彤1988-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研究員
周順泰1981-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研究員
吳萬里1984-美國國家大氣科學研究中心(NCAR)研究員
張昕1993氣象系美國國家大氣科學研究中心(NCAR)研究員
劉延剛1979大氣物理系美國紐約國家實驗室研究員
楊潤華1978-ScienceSystemsandApplicationsIncorporationUSA
芮華蘭1981-ScienceSystemsandApplicationsIncorporationUSA
安庶1981-SASInstituteInc
王首平1982-美國海軍研究實驗所
趙天良1983大氣物理系加拿大環境部
劉永強1981-美國農業部
王萍1991大氣探測荷蘭皇家氣象研究所
王國民1982-澳大利亞國家氣象局研究員
孫治安1982氣候學澳大利亞國家氣象局研究員
羅京佳1996(碩士)-日本地球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