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

中國國防科技工業的骨幹力量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又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八研究院、上海航天局,是中國國防科技工業的骨幹力量,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三大總體院之一,創建於1961年8月,前身為上海市第二機電工業局。

截至2015年底,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共有從業人員19400餘人,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據2018年5月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設有3家總體單位、3家總裝單位、6家專業所,擁有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1家,國防科技工業技術研究應用中心1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家;設置1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個學術學位一級學科碩士點。

歷史沿革


機構變遷史

1961年7月19日,中共上海市委決定將原機械局的少數企業劃歸新成立的上海市第二機電工業局,8月1日召開局成立大會。
上海機電二局成立初期,所屬各廠繼續承擔常規軍用裝備和民用產品生產任務,廠房設施、技術裝備、工藝水平、生產管理、技術素質等方面與製造尖端技術產品不相適應,為此,上海機電二局堅持“三個為主”的方針,即整個建局工作,以基本建設為主;全面安排,以新技術為主;試製工作,以技術後方為主。上海機電二局將上海新新機器廠除在浦東、閔行兩處改建,利用松江原上海機電設計院實驗工廠區新建導彈總裝廠房。
據《上海科學技術志(1991~1999)》顯示,研究院在90年代已掛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八研究院。
1983年,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開始進行研究生教育。
據2018年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所屬的第八O五研究所於1958年8月創建、第八〇〇研究所於1958年9月創建、第五〇九研究所於1969年11月創建,上海航天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於1994年成立、上海航天汽車機電股份有限公司於1998年5月成立。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上海機電二局端正業務指導思想,貫徹“軍民結合,以軍為主”的方針,進行基地建設。
1980年,七機部、八機部對運載火箭和防空導彈實行分線管理,上海機電二局所屬廠、所分別歸口七機部、八機部,實行以部為主的部、市雙重領導。
1981年9月,八機部與七機部合併,導彈、火箭研製工作統一由七機部管理。
1982年5月,七機部改名為航天工業部。6月,上海市第二機電工業局亦稱航天工業部上海航天局,實行以航天工業部為主的部、市雙重領導。
1983年9月,航天工業部黨組確定上海航天局是以地(艦)空導彈為主的科研、試製和小批生產基地,同時承擔部分運載火箭試製生產任務,是軍民結合、科研生產結合、內外貿結合的科研、生產、經營型的實體。上海航天局成立科學技術委員會,在科研生產中逐步健全了技術和行政兩條指揮線,建立嚴格的質量保證體系,恢復、建立必要的規章制度,加強了科研生產管理。1982年以後,引進、消化國外先進技術,為專業廠、所更新技術設施。“七五”期間共建成28個專業實驗室,增強了設計現代化手段。

導彈技術史

在國民經濟嚴重困難、基本建設嚴格控制的情況下,柯慶施提出“即使當掉褲子,也要將導彈事業搞上去”。市委書記陳丕顯關注總裝廠的基建困難問題,下令建築施工隊伍要“釘在總裝廠”,加快了建設進度。僅一年多時間,上海機電二局共調整、利用、改建廠房8萬餘平方米,新建廠房2.8萬餘平方米,自製了大量專用測試儀器和設備。至1962年底,上海地區除新建的導彈總裝廠房尚未竣工外,生產導彈自動駕駛儀的超凈、恆溫廠房,引信和雷達裝備調試廠房,發動機生產廠房和試驗設備等均已建成,生產技術準備基本就緒,為仿製生產導彈創造了最基本的條件。
1964年12月下旬,3枚紅旗一號導彈在上海新江機器廠總裝成功,並完成了全部地面測試工作。
1965年,上海導彈試製基地進入發展時期。4月2日,七機部與中共上海市委共同商定:上海機電二局劃歸七機部,與七機部二院合併,既是二院在上海的分部,同時也是上海市的一個工業局,由七機部和上海市實行雙重領導,以部為主。二院5個設計所搬到上海與機電二局所屬對口廠結合。5月14日,中共中央專門委員會辦公室下發《關於上海機電二局劃歸七機部管理的通知》。年底,紅旗一號導彈靶場試驗一次成功,3發3中。上海基地初步掌握導彈生產工藝和管理技能,並形成生產能力。上海機電二局從同年起,開始自行設計研製紅旗三號中高空導彈。並先後開展紅旗六十一號中低空導彈和紅旗四號高空高速遠程地空導彈的研究工作,上海在仿製生產的基礎上,開始自行設計地空導彈的歷程。同時,為生產紅旗二號導彈作準備。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剛剛走上正常發展的上海導彈工業受到嚴重干擾。由於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導彈事業仍十分關心、支持,上海機電二局絕大多數幹部、技術人員、工人在艱難的局面下艱苦奮鬥,導彈研製在曲折中前進,並取得一定成果,首批紅旗二號導彈於1968年製造成功,以後按計劃繼續進行批量生產;紅旗三號導彈研製繼續進行,紅旗四號和紅旗六十一號等新型號導彈武器系統的研製較長時期處於徘徊狀態。
在防空導彈除紅旗二號導彈繼續批量生產同時,紅旗三號地空導彈武器系統於1970年投入小批量生產,1974年隨任務終止停產。紅旗四號、紅旗六十一號導彈武器系統研製工作均全面展開。1975年,超低空攜帶型導彈武器系統紅纓五號甲的研製工作亦全面開展。1978年,上海機電二局地艦空導彈武器系統總體設計所正式成立。
1981年9月,紅旗四號導彈模型彈試射成功后,停止研製。紅旗二號導彈亦於1983年12月撤線停產。此後,上海航天局確保重點型號紅旗六十一號和紅纓五號甲導彈,集中力量整頓質量、排故攻關,1986年11月,紅纓五號甲導彈批准設計定型。同年底,紅旗六十一號導彈陸用型、海用型設計定型飛行試驗均獲得成功,於1988年批准設計定型。與此同時,上海航天局積極組織力量,開展導彈新技術的預先研究及新型號的研製,1984年起曾開展改進型中低空導彈紅旗六十三號研製工作。1988年全面開展3個新型號防空導彈武器系統的研製工作,研製領域從地對空、艦對空擴展到空對空。

火箭技術史

• 探空火箭初期發展
1962年4月,上海機電設計院終止導彈仿製任務,仍集中精力研製探空火箭。1963年1月,該院劃歸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建制,由上海機電二局代管。同年12月,探空七號甲氣象火箭在廣德試驗場發射成功,為高空氣象探測工作的開展創造了條件,標誌中國探空火箭從試驗階段進入應用階段。1964年7月,探空七號甲生物Ⅰ型試驗火箭在廣德試驗場發射和回收成功,使中國邁出了宇宙生物學研究的第一步。
上海機電設計院在繼續研製氣象火箭和生物試驗火箭的同時,1965年開始研製電離層探測火箭,並開展中國第二代探空火箭,即和平二號固體燃料氣象火箭的方案論證工作。根據七機部一線調整的原則,同年8月,上海機電設計院遷京,改稱七機部第八設計院(今航空航天工業部第五研究院第五八研究所)。此後,上海新江機器廠等工廠繼續完成和平二號氣象火箭的生產任務,上海地區探空火箭研製工作基本結束。
1969年8月,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親自對上海基地的任務、性質重新作了決定,指示上海要研製大型運載火箭和人造衛星,並負責地(艦)空導彈全武器系統的研製與生產。上海機電二局劃歸上海市領導,發展規劃、型號任務由七機部、三機部歸口管理。當年,上海市根據中央下達的任務,組織風暴一號兩級液體火箭和長空一號技術試驗衛星的研製,統稱“七一”工程,成立七一辦公室,組織全市大協作,共同完成該任務。其中火箭以上海機電二局為主負責研製,衛星以上海機電一局為主負責研製。
• 運載火箭衛星發射
上海機電二局憑藉研製防空導彈的經驗,借鑒和利用七機部第一研究院取得的經驗和成果,不到一年,完成了試車火箭的研製。1975年7月26日,風暴一號火箭首次將重1107千克的重型衛星長空一號送上太空。以後,風暴一號火箭2次發射長空一號衛星成功。
根據國家遠程戰略導彈研製的需要,上海機電二局研製的風暴一號火箭(Ⅱ狀態)於1977年9月和1978年4月,先後2次進行低彈道飛行試驗,獲得成功,為中國1980年向太平洋發射遠程彈道導彈提供了經驗。
1977年底,國家集中北京和上海兩地技術力量,研製用於發射通信衛星的長征三號三級液體火箭。上海機電二局承擔一、二級火箭,全箭控制系統的大部分設備,以及地測機等研製任務。1978年起,上海機電二局還自行設計研製長征四號三級液體火箭,開始火箭技術的新攀登。
1981年9月,1枚風暴一號(Ⅲ狀態)運載火箭把一組3顆空間物理探測衛星(實踐二號、實踐二號甲、實踐二號乙)準確地送入預定軌道,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首次發射一箭多星的紀錄。
1984年4月8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中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
1986年以後,先後4次發射實用通信衛星,發發成功,使中國衛星通信技術由試驗階段進入實用階段。
1988年9月7日,首枚長征四號運載火箭發射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的國家。
1990年4月7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地把亞洲一號衛星準確地送入預定軌道,開創了中國運載火箭技術進入國際市場的新紀錄。9月3日,成功地發射第二顆風雲一號衛星,及時準確地為在北京舉行的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提供氣象服務。此外,長征四號乙型火箭和長征二號丁型火箭也於1990年開始研製。
至1990年,上海航天基地基本形成以第八設計部為總體單位、上海新江機器廠為總裝廠,各分系統配套研製的防空導彈科研、生產體系;以第八五研究所為總體單位、上海新中華機器廠為總裝廠,各分系統配套研製的大型運載火箭科研、生產體系;以上海衛星工程研究所為總體、總裝單位,各分系統配套研製的人造衛星科研、生產體系。上海航天局所屬企事業單位有32個,包括11個工廠,12個研究所,4個公司,以及建築設計所、教育中心等單位5個,並代管航空航天工業部在滬單位3個;建有供航天產品進行研製試驗的各種專業技術試驗室、各類環境試驗室和火箭發動機試車台、試驗場以及專用測試設備;建有職工大學1所,技工學校7所,局黨校1所,還建有研究生部。
1991年,上海航天局共完成三次大型運載火箭的發射任務。由上海航天局和航空航天工業部第一研究院聯合研製的第六發“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於2月4日成功發射“東方紅二號甲”通信衛星。4月7日,第七發“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又成功地把“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此為中國首次承擔對外發射任務。9月3日,上海航天局研製的第二發“長征四號”運載火箭,精確地把第二顆“風雲一號”氣象衛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
1992年8月9日,由上海航天局為主研製的中國國內又一種新型二級運載火箭——長征二號J首次發射成功。
1994年兩次運載火箭發射任務都獲得圓滿成功。由上海航天局為主研製的第二發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首次採用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動力調諧陀螺平台系統和小型化外彈道測量設備等新技術,火箭的運載能力和入軌精度都有顯著提高。7月3日,長征二號丁發射中國新一代返回式科學試驗衛星,準時發射,精確入軌。15天後該衛星安全返回地面。7月21日,第九髮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發射亞太衛星公司的“亞太一號”通信衛星,也獲得圓滿成功,又一次出色完成對外發射衛星的任務。
1995年,全年投產有長征三號(與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共同研製),長征二號丁和長征四號乙(地面試驗火箭)等型號運載火箭,並進入全面總裝階段。
1996年,上海航天局所屬單位研製的運載火箭,一共參與3次火箭發射。7月3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亞太一號A通信衛星發射入軌。8月18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中星七號”通信衛星。火箭起飛后,上海航天局承製的一、二級火箭飛行正常,但三級火箭發動機二次點火后提前48秒關機,星箭分離后,衛星未進入預定軌道。10月2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一顆科學探測和試驗衛星。11月4日,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地在四川省遂寧地區返回地面。
1997年6月10日,在中國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火箭發射成功風雲二號衛星。
1998年,上海航天局上海動力機械研究所研製的“東方紅三號廣播通信衛星雙組元液體推進劑490N遠地點發動機”,以及上海衛星工程研究所等單位研製的“風雲二號衛星雲圖高精度同步技術”等項目,獲航天工業總公司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1999年5月10日,首發長征四號乙(CZ—4B)火箭在太原成功發射了風雲一號C氣象衛星和實踐五號科學實驗衛星。10月14日長四乙又成功地將中國和巴西聯合研製的“資源一號”地球資源遙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衛星研製史

上海地區衛星的研製工作與運載火箭同時起步。衛星總體設計隊伍主要由上海機電一局、上海機電二局有關廠、所抽調的人員及國防科委選派的部分技術骨幹組成;衛星分系統儀器設備則分散利用上海地區各工業局技術力量和技術裝備進行研製,全市共500餘個單位,為研製衛星協作配套,其中有上海機電二局所屬的上海儀錶廠、第二十二設計所、上海長寧蓄電池廠。
長空一號衛星在完成了各種地面試驗后,於1975年7月成功地進行第一次軌道飛行試驗。
從1974年開始,組織部分技術人員進行風雲一號氣象衛星設計方案的可行性論證工作,對有關關鍵儀器開展預先研究,於1977年正式開展研製。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

科研條件


人員編製

截至2015年底,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共有從業人員19400餘人,其中博士600餘名、碩士4200餘名、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2790餘名、技師以上技能人員620餘名;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國家級和省部級專家、省部級學科帶頭人及各類專業技術人員7000餘人。
“十二五”期間,2人入選百千萬人才工程,5人入選國家,1人獲中華技能大獎稱號,5人獲全國技術能手稱號,1人獲何梁何利基金獎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敬良等

研究部門

據2018年5月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擁有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1家,國防科技工業技術研究應用中心1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家,上海市重點實驗室4家,集團公司專業研發中心4家,省部級工程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15家以及16個院級研發中心;設有3家總體單位、3家總裝單位、6家專業所;下轄23家企事業單位,形成了以上海閔行航天城、東川園區、松江園區、浦江園區“一城三區”,和浙江湖州、安徽廣德、內蒙古呼和浩特三個型號研製試驗和產業發展基地為核心的發展格局。
慶祝55年
慶祝55年
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電磁環境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國防科技工業技術研究應用中心:國家半導體照明應用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電磁兼容分中心
上海市重點實驗室:上海市航空航天器電磁環境效應重點實驗室等
集團公司專業研發中心:集團公司精確探測研發中心等
省部級工程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上海市目標識別與環境感知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等
院級研發中心:八院激光探測研發中心等
總體總裝單位:導彈總體設計部(八部)、火箭總體設計所(805所)、衛星總體設計所(509所)、機載武器總體部(掛靠八部)、空間科學總體部(掛靠805所)、導彈總裝所(800所)、火箭總裝廠(149廠)、衛星總裝所(812所)
核心專業所:制導專業所(802所)、控制專業所(803所)、電子專業所(804所)、動力專業所(806所)、基礎專業所(808所)、電源專業所(811所)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 科研綜述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製生產的多型防空武器裝備先後參加了國慶50周年、60周年和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運載火箭發射成功率超過98%,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實現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首飛,並將20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創造亞洲紀錄;風雲系列氣象衛星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衛星氣象觀測系統序列,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同時研製極軌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成功突破交會對接機構研製、低軌高壓電源、月面巡視移動等關鍵技術,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任務的圓滿完成作出突出貢獻。
在承擔國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務的同時,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積極發展上海航天積極推進航天技術的轉化應用,形成以綠色能源、裝備製造、空間技術應用、現代商貿、健康管理等為核心的具有較高集中度的產業集群。
據2018年5月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官網顯示,“十二五”以來,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省部級獎119項;申請專利4811件,獲中國專利優秀獎7項。
• 宇航系統
運載火箭:長征六號運載火箭、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
應用衛星:風雲三號衛星、風雲二號衛星、風雲一號衛星
空間科學:探月工程、載人航天工程、螢火一號
2014年,現役運載火箭5個月內圓滿完成9次發射任務,將16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數量創院歷史新高,同時創造了一個月內成功發射4發運載火箭的新紀錄。長征四號乙遙三十二火箭圓滿完成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200次發射任務,實現了中國航天事業又一新的跨越。新一代運載火箭按計劃推進研製工作,其中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按計劃完成一系列大型試驗;長征六號運載火箭確定了首飛技術狀態。
• 武器系統
FN-6攜帶型防空導彈、FN-16攜帶型防空導彈、FB-6A車載輕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FB-6C車載輕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FB-10車載輕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LY-80中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LY-80N艦空導彈武器系統。
• 智慧能源
研究院
研究院
在新能源光伏產業方面,下屬上市公司上海航天汽車機電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垂直一體化的航天光伏產業鏈,創建了上海、內蒙古、江蘇三大產研基地,形成了生產、開發、建設、運維光伏產業盈利模式,參與了“光明工程”、世博中心項目、國家西部省份送電到鄉、國家863項目、上海市科委項目、上海市經委項目、中興CDMA項目、崇明兆瓦級電站、大興安嶺森林防火通信檢測項目等重大工程項目,完成電站建設四百餘座(包括光伏併網與光伏系統電站)。
在燃氣輸配產業方面,下屬上海航天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氣態能源營運技術和設備的研製、開發、生產、銷售、服務的跨行業、多元化集團性企業,是上海市高新技術企業。公司的產品與服務覆蓋天然氣的採集、輸配、應用全過程;各類產品、設備及信息化系統廣泛應用於中國國內外燃氣、石油、交通和市政建設領域。
動力鋰電產業方面,下屬上海航天電源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是上海市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高新技術產業的領軍企業。公司致力於新型動力、儲能電源系統的開發和產業化,為中國國內外新能源汽車、軌交電力、通信網路等領域提供先進、安全可靠的電源系統解決方案和產品。航天電源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與上汽集團、東風汽車、吉利新大洋等整車廠開展新能源乘用車動力電池系統配套,與上海申龍、上海萬象大宇、南京金龍、江西凱馬百路佳等客車企業開展新能源商用車動力電池系統配套,形成穩定批量供貨。在工業儲能領域,航天電源基於磷酸鐵鋰蓄電池技術自主開發的UPS、直流屏、屏蔽門電源成套系統及車載後備牽引電源系統產品應用於上海申通地鐵站點和車輛領域,採用基於自主知識產權電池管理系統(BMS)產品技術的48V系列磷酸鐵鋰通訊後備電源已經被三大電信運營商及華為、艾默生、動力源、科華等知名設備集成商規模應用。
• 智能裝備
在高端汽配產業方面,下屬上海航天汽車機電股份有限公司在高端汽配領域專業從事車用空調、感測器、電機、控制器等汽車電子系統產品研製,致力於推動汽配產品由機械向電子、單機向系統、中國國內向國際轉型。感測器領域主要有ABS感測器系列、霍爾車速感測器、溫度感測器、熱敏開關和冷卻風扇控制器等,LYZG離合器液壓缸、CS181ABS輪速感測器達到中國國內領先水平,被評為上海市優秀新產品。下屬上海航天汽車機電股份有限公司收購了上海德爾福汽車空調系統有限公司,由合資變為全資,專業從事HVAC系統總成,管片式、管帶式和平行流式冷凝器,層疊式蒸發器、暖風機總成、空調軟管和其他熱交換零件的研製、生產與銷售,公司的研究開發中心是該行業經國家認證的的國家級技術中心,有全天候環境模擬試驗、CAD工作站、激光掃描、內部腐蝕等設備。
在機電裝備產業方面,下屬上海航天有線電廠有限公司,是中國最早從事通訊器材和通信設備製造的企業。該公司建立和完善了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以加快企業轉型發展,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打造軍用電機、電源、數據通信、地面複雜武器裝備生產製造,以及"舒樂牌"家電、OEM代加工等研發與製造於一體的軍民融合型企業。下屬上海新力機器廠是中國最早從事研製、開發和生產精密數控型和普通型折彎機和剪板機的少數廠家之一,為中國國內鍛壓設備生產的骨幹型企業之一,已經發展成為中國國內名列前茅的鍛壓設備專業生產廠家。

學術期刊

《上海航天》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主管、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主辦,是CSCD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擴展版)、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2004年版)。
《制導與引信》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主管、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第802研究所主辦,是戰術導彈彈上制導和引信設備的專業刊物,曾獲上海航天技術情報成果一等獎。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據2018年5月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擁有1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開設3個學術學位一級學科碩士點。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學術學位一級學科碩士點: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教學建設

據2018年5月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累計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1167名;各類學科招收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學制2.5年,接收高校推薦免試碩士研究生。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集團標誌
集團標誌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統一使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是標誌。
標誌以直線、圓、字母為設計元素,以“箭頭”為設計主題。箭頭象徵航天產品衝天而起,體現航天主業特徵,同時也寓意航天人奮發向上和航天事業蒸蒸日上;箭頭又像一個“人”字,寓意集團公司以人為本、團結協作的理念;三個同心圓象徵三個宇宙速度,傳達出航天的產業特徵,同時三個同心圓由內而外圓環線條粗細、薄厚漸變,表現集團公司不斷開拓、發展、壯大的勢頭。
集團公司中文簡稱(即“中國航天”)和英文簡稱(即“CASC”)的字體為集團公司以大黑字體為基礎進行設計的專用字體。

精神文化

研究院信念:首發必成
研究院精神:大力協同
使命:創人類航天文明,鑄民族科技豐碑
航天三大精神:航天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院長兼黨委副書記代守侖
黨委書記兼副院長宗文波
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曲雁
副院長華崇志、汪浩平、馬佳、毛以金、孟光、姜文正、柯衛鈞、張宏俊、陸本清

所獲榮譽


2011年12月,獲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的“第三批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
2020年10月20日,獲得上海知識產權創新獎運用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