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評劇院
天津文化局直屬演出單位
天津評劇院徠始建於1958年,系天津文化局直屬戲曲演出單位,其前身是1953年在正風劇社的基礎上成立的天津市評劇團,1958年,進步劇社、民藝劇社有天津市評劇團合併成立評劇院,下設演傳統戲的一團和演現代戲的二團,另有青年劇團。1966年改為天津市評劇團,1980年9月恢復院制。
2019年11月12日,天津評劇院(項目:評劇)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天津評劇院
劇院建立伊始就致力子劇目建設,人才培養和開拓演出市場等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多年來劇院始終堅定不移的貫徹黨的“雙百”方針和“二為”方向。堅持劇目題材多樣化和現代戲與古裝戲並舉的“兩條腿走路”方針,使劇目層出不窮、庫藏豐盈。
建院40年來共排演了不同題材、不同形式的劇目210餘出,在天津戲麴院團中劇目生產尚屬首位。在不同時期也湧現出一些質量較高、社會反響較大的劇目。如50年代的:《牛郎織女》、《海河兒女》、《包公三勘蝴蝶夢》、《杜十娘》、《張士珍》;60年代的:《劉胡蘭》、《回杯記》、《夫人城》;70年代的:《破霧揚帆》、《祥林嫂》、《花木蘭》;80年代的:《雙烈女》、《閨女大了》、《村南柳》、90年代的:《白雲深處》、《殺妃劍》、《夫人令》、《狗不理傳奇》、《九九艷陽天》、《路在腳下》等。這些劇目在編、創、導方面不僅經過精雕細刻反覆加工修改,而且在音樂、舞美、表演不不斷改革創新。其中《牛郎織女》曾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進行文化交流演出,並被朝鮮電影局拍攝成大型記錄影片。《閨女大了》曾唱紅了津、京兩地,《村南柳》參加文化部在瀋陽舉辦的評劇匯演獲得六項大獎。《包公三勘蝴蝶夢》、《花木蘭》先後被攝製成電影、電視、舞台藝術片在全國放映。《回杯記》1993年參加女化部在成都舉辦的地方戲匯演榮獲六項大獎,至今久演不衰。《狗不理傳奇》、《九九艷陽天》曾參加天津市第四屆戲劇節、兩台劇目同時獲得“新劇目獎”“導演獎”“編劇獎”。
在人才建設上,劇院建立伊始就匯粹了津門評劇名家,如以“大口落子’著稱的鮮靈霞、劉派傳人新翠霞、資深藝術家六歲紅、以及擁有不同藝術風格的青衣、花旦、老旦、彩旦、行當名家。李文芳、筱玉芳、羊蘭芬、蓮小君、小花玉蘭、小鮮靈霞、及生行、凈行、醜行的優秀演員,孔廣山、李福安、單少峰、王鴻瑞、汪德華、小月樵等,可謂人才濟濟,流派紛呈,具有較強的演出實力。改革開放以來,劇院又相繼湧現了一班人批表演、編導、舞美和音樂伴奏方面的傑出人才:如李秀雲、馬淑華、崔連潤、王友才、王瑾、高金元、郭美美、曾昭娟、李漢雲、趙國忠、趙德明、趙深林、施午君、鄭伯文、南少卿等。其中李秀雲、馬淑華、崔連潤、曾昭娟、曾先後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成為享譽津門的評劇“四朵梅花”。
隨著評劇藝術的發展,劇院還著眼於培養跨世紀的藝術人才,95年7月組建了“青年團”。以天津藝校評劇班77屆與90屆畢業生為主,採用“集中培訓、派出學習、請名師輔導、以及以戲帶勸、功戲結合”等多種方式千方百計促使她們成材,在兩年多的時間裡,相繼排練了20出不同題材不同類型的劇目,並湧現出象:江輝、趙斌、李建民、王冠麗、張勵雲、韓秀泉和在文藝新人月演出中獲得新秀獎的劉鳳華、秦興芝、夏霞、王秀麗、劉靈芝等一批技藝出眾不可多得的青年藝術人才。使之形成了一個較有實力的青年藝術人才群體。
面向21世紀,戲劇團體是機遇與困難並存。面對演出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局面,劇院加大了開拓演出市場的力度。第一劇團必須以戲贏人,有了好戲劇團部就有了活力,有了奔頭。求生存必須強化精品意識。第二積極培養市場、開拓市場,有好戲還要有人看,劇團不演出就會失去觀眾,就會失去生存價值。因此要強化市場意識打主動仗,在鞏固原有市場的同時將失去的市場奪回來。第三提高認識,牢記革命文藝的功能,努力尋求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襯社會效益與經濟效按的最佳結合點,創新觀念、創新思路拿出與新世紀相適應的精品力作,使劇院立於不敗之地。
2徠021年,以《茶瓶計》節目參加第十二屆評劇藝術節的劇目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