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獅拜象
九獅拜象
九獅拜象,起源於“贛南”,是一個綜合的藝術,融音樂、繪畫、舞蹈等多種藝術於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表演的隊伍有一百多人組成。器樂有沙喇子、嗩吶、鑼鼓,演奏起來喜氣洋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其表演手法有“小獅戲龍”、“金龍穿花”、“金龍蟠柱”、“金龍戲水”、“龍獅相耍”、“群獅相戲”、“九獅拜象”、“麒麟獅象團龍”等蔚為壯觀的場景。
九獅拜象
九獅拜象中,樂曲常用的嗩吶牌子有“三子對”、“將軍令”、“滿堂紅”、“得勝歌”、“狀元遊街”等,旋律奔放優美,響亮歡快、紅火,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由以上紙紮造型組成的燈彩造型同真的動物一般大小,栩栩如生的獅、象、麒麟、龍在整個表演過程中采以舞蹈的形式,翻頭轉頸、舔嘴咋舌,尤其是眨眼搖耳的獅子千姿百態,表現出或溫和或兇悍、或憨態可鞠或活潑調皮的各種態勢。
九獅拜象
2009年春節、元宵節期間,江西省體育局、省文明辦聯合舉辦了“龍騰獅躍鬧元宵”2009年全省龍獅大聯動活動。全省各地積極響應,紛紛結合當地特色組織了形式多樣的龍獅活動。
據說:“九獅拜象”起源於明末清初,是在廣東、福建等地引入的龍燈、獅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型燈彩,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原多為“姓氏龍燈”,是為了顯耀家族勢力,人丁興旺,或顯示本姓中有人做過皇帝、宰相等大官。後來逐漸淡化了姓氏色彩,具有祈福、驅邪、歌功頌德、展示威武強盛、喜慶娛樂等豐富內涵。
九獅拜象
九獅拜象
大型贛南客家民間燈舞九獅拜象是客家人聚集地——上猶縣營前地區(五鄉一鎮)傳統的春節娛樂節目。直接參與者多,它在傳統的舞龍燈基礎上,突顯精美的燈舞獅象藝術造型,氣勢雄渾磅礴,十分壯觀。它既有中原傳統文化的傳承,又有客家人新的創造,表達了對風調雨順年成豐熟的祈願,對安定幸福生活的嚮往,體現了客家人意氣風發、精誠團結、奮發圖強的向上精神。
九獅拜象間燈舞活動可活躍氣氛,聯絡感情,凝聚人心,顯示紅火旺氣。冬令農家較清閑,客家人重團聚,趁春節期間老少在家,有充裕的人力物力,更有造了新房或開店做生意的,由衷歡迎它來“團屋”或“團店”,或拔根龍鬚,或奪個龍珠,以掃邪,圖個來年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