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送窮的結果 展開
  • 正月初六祭送窮鬼的春節習俗
  • 填窮坑

送窮

正月初六祭送窮鬼的春節習俗

送窮是中國民間正月初六(一說正月初五、正月二十九、正月最後一天)時的一種歲時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窮神)。窮鬼,又稱“窮子”。據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文宗備問》記載:“顓頊高辛時,宮中生一子,不著完衣,宮中號稱窮子。其後正月晦死,宮中葬之,相謂曰'今日送窮子'”。相傳窮鬼乃顓頊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爛衫,喝稀飯。即使將新衣服給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燒出洞以後才穿,因此“宮中號為窮子”。

冷知識


「生意人春節放鞭炮的最佳時間是什麼時候?」
送窮
送窮
自進入正月以來,過節幾天不倒垃圾,否則就倒了“福氣”,於是初六“送窮”這一天,要做大掃除。送窮就要送得遠遠的,放鞭炮可以“崩窮”。所以在初六這一天,商家們要大放鞭炮,正式開始新一年的營業,以期開市大吉,生意紅紅火火一整年。

基本介紹


習俗

正月初五“送窮”,是中國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

禁忌

元旦期間的上述諸禁忌中,不倒垃圾最為突出。傳統民俗認為,元旦至破五不倒垃圾,能夠聚財,否則就倒了"福氣"。然而,垃圾堆多了,畢竟影響衛生,所以到初五要倒出去,又有了講究,叫"送窮"。

別稱

送窮
送窮
送窮有許多別稱,諸如送五窮、趕五窮、送窮土、送窮灰、送窮媳婦出門。顯然,"五"關係到日子,而窮則正是元旦以來積聚起來的垃圾。此時,人們通過傾倒垃圾來送窮,如此則一年與窮無干,當然也就富貴有餘了。

方式

送窮的方式頗多。簡單的只是清早響著爆竹把垃圾倒出門外完事,複雜些的則要用紙剪一個小人(窮媳婦)送走,甚至還要讓她背個裝了垃圾的紙袋送在門外;更有破五飽食或汲水滿瓮的,稱"填窮",或者把別人家的窮媳婦拿走,稱"得富"。

儀式

送窮風俗具休的儀式,據《歲時雜記》記載:"人日前一日掃聚糞帚,人未行時,以煎餅七枚覆其上,棄之通衢,以送窮。"韓愈《送窮文》中,提到要為窮鬼"結柳作車,引帆上牆。"這就是說,送窮時既要為"窮鬼"準備下象徵性的車船,還要給"窮鬼"帶上乾糧。有的地方還有"以芭蕉船送窮"的做法。
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陝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為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

記載

正月初五日,俗謂之破五。各家用紙製造婦人,自背紙袋,裝屋內穢土掃置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俗謂"送五窮"。(河北《張北縣誌》)
五日,晨起擔水入瓮,謂之"填窮"。剪紙作五窮婦送之,謂之"送窮"。(安徽《壽陽縣誌》)
五日,剪綵紙為人,小兒擁抱戲通衢,曰"送窮";有攫而去者,曰"得富"。(山西《大同府志》)

不同日子


關於送窮的日期,有幾種說法:《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說,是在"人日"(正月初七)前一天,即正月初六。則是一本書,其引《圖經》又說:"池陽風俗,以正月二十九日為窮九日,掃除屋室塵穢,投之水中,謂之送窮。"還有一說是在晦日,即正月的最後一天,因據《文宗備問》說,"窮鬼"本死於正月晦日。三個送窮的日子雖各有異,各地送窮的日子也各不同,但有一點還是共同的,即都是安排在正月新春進行。送窮風俗具休的儀式,據《歲時雜記》記載:"人日前一日掃聚糞帚,人未行時,以煎餅七枚覆其上,棄之通衢,以送窮。"韓愈《送窮文》中,提到要為窮鬼"結柳作車,引帆上牆。"這就是說,送窮時既要為"窮鬼"準備下象徵性的車船,還要給"窮鬼"帶上乾糧。有的地方還有"以芭蕉船送窮"的做法。看來,各地送窮,各有各的的辦法。民間廣泛流傳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歷史淵源


送窮之俗在唐代相當盛行,大文學家韓愈曾寫過一篇《送窮文》,其中說:"(主人)三揖窮鬼而告之曰:''聞子行有日矣,我有資送之恩,子等有意於行乎''?"唐詩人姚合還寫有詩《晦日送窮三首》,其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從最後兩句可以窺見送窮風俗在當時已相當普遍。宋以後,送窮風俗依然流行。清人俞曲園《茶香室三鈔·送窮鬼》錄前朝人的詞有:奉勸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窮鬼。關於送窮的日期,有幾種說法:《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說,是在"人日"(正月初七)前一天,即正月初六。則是一本書,其引《圖經》又說:"池陽風俗,以正月二十九日為窮九日,掃除屋室塵穢,投之水中,謂之送窮。"還有一說是在晦日,即正月的最後一天,因據《文宗備問》說,"窮鬼"本死於正月晦日。三個送窮的日子雖各有異,各地送窮的日子也各不同,但有一點還是共同的,即都是安排在正月新春進行。

唐朝送窮


送窮
送窮
年年晦日送窮神,柳車草船載出門。瀝酒再拜早離去;老窮方走新窮臨。
送窮之俗,自漢已有之。西漢揚雄有《逐貧賦》。據《金谷園記》云:『高陽氏子瘦約,好衣敝衣食糜。人作新衣與之,即裂破以火燒穿著之。宮中號曰窮子。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棄破衣,是日祀於巷,曰送窮鬼。』傳說窮神穿破衣,吃稀飯;在正月最後一天死去。人們在這天熬粥、扔破衣、結柳為車、縛草為船,在巷口焚之。祝送窮神,永不回來。至唐仍有此俗。韓愈有《送窮父》文;姚合有《晦日送窮》詩:『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送窮出門


正月初五,民間謂之“破五”。除夕辭舊、初一迎新,納福慶余之後,到破五之日,該送窮了。
窮,恰似擾人的怪物,貧苦人家盼著擺脫它的糾纏,富貴人家躲它唯恐不及。於是,新年伊始,風俗為人們安排這第五天的日程——送窮。送窮送到哪裡去?大門為界,門裡不要它,掃地出門,把它送到門外去。“元旦日,家內不許掃地,至初五日五更,方掃地下塵土,送出門外,名曰‘送窮’”。清康熙年間山西《徐溝縣誌》這樣說:“五日早,掃堂宇,委土戶外,曰‘送窮’”,河北《欒城縣誌》這樣說:“五日,掃除穢土置門外,曰‘送窮’”,《趙州志》這樣說。也有頭一天就開始“籌劃”此事的。“初四日晚,掃室內卧席下土,室女剪紙縛秸,作婦人狀,手握小帚,肩負紙袋,內盛餱糧,置箕內,曰‘掃晴娘’,又日‘五窮娘’。昧爽,有沿門呼者,‘送出五窮媳婦來’,則啟門送之”。初四制個“五窮娘”,只待初五清早送出門,這是清代人修《懷來縣誌》記錄的送窮。在臨潼,剪出紙人,門外拋掉,算是過了送窮節。
甘肅天水舊俗,破五送窮,早上將垃圾裝在竹編簸箕里,彎腰端著,為了防止被風吹掉,由房內倒退著走到大門口。如果出大門之前有東西從簸箕里掉出來,就要回到原處,裝好了,重新退向大門。到大門后,轉過身,一口氣跑到倒垃圾的地方,連同簸箕一併扔掉。
送窮出門,一送了之是送,門外另加處理也是送。“正月初五日,俗謂之破五。各家用紙製造婦人,身背紙袋,將屋內穢上掃置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俗謂之‘送五窮’。亦有兒童高唱歌者”。依《張北縣誌》所記,送窮已出門,還要燃鞭炮炸它一傢伙,算是一種感情的宣洩吧。再加上兒童的歌唱,那氣氛不妨說是與“窮”絕交的典禮。
以上送窮,皆為河北民俗,也有的地方,送窮是在正月初六,而且各的送窮的方法不一,不過也都大同小異。
送窮是古風。唐代姚合《晦日送窮》詩,“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可入風俗史。唐代於正月的最後一天送窮。韓愈《送窮文》,結柳作車,縛草為船,送窮鬼去故就新,雖是戲墟之文,卻也反映了當時的風俗。窮神又稱“窮子”,相傳“顓頊高辛時,宮中生一子,不著完衣,宮中號為窮子。”顓頊為傳說遠古五帝之一,是黃帝之孫。依此說來,窮和送窮,都可算“來歷”久遠了。
民間廣泛流傳的送窮習俗,反映了中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各地送窮


晉西北地區,太陽未出山,要掀起炕席,打掃一些炕土,送到野外;鳴炮、燒香、敬紙,稱為“送窮”。
晉北地區,民間習慣用彩色紙剪成人的圖像,小孩子拿到街頭,互相交換。把自己的紙人送給別人,稱為“送走窮媳婦”;把別人的紙人換回來,稱為“得到有福人”。
晉東南地區,民間習慣將爛衣服扔到牆外。傳說上古高陽氏之子正月里穿一身破衣爛褲,生活上弔兒郎當,後來慘死在巷外。民間扔衣以祭,稱為“送窮鬼”。
晉南地區的送窮來歷,又傳說是古代顓頊時期,宮中生下一個男孩,穿上新衣服就哭。如果硬將新衣服給他,不是撕爛,就是故意在屎尿堆中打滾,人皆呼為“窮子”。送窮節,民間習慣掏廁所,將糞堆在門外,稱為“送窮子”。已經演化成鼓勵抓緊時間,勤勞致富的習俗了。晉南地區翼城等縣的傳統,在正月初五日送祖宗。傍晚,將祖先供桌上陳列的祭品撤掉,放鞭炮,焚香禮拜,移神於原龕內。來年春節,再行供奉。浮山等縣的風俗,又是在門外焚香、敬紙,意喻將祖宗鬼魂送到宅外。雁北地區民間習慣在定更后,婦女皆出大門外,燒紙祭奠亡靈,放聲大哭,俗稱哭節。
保德縣正月初六,習慣炒豆子吃,傳說是為了夏天不惹蠅子。晉南一些地方,初六日習慣將門神一雙眼挖掉,恐其作祟。
送窮節,也有的地方傳說是仿石崇送窮船之意。還有的地方,習慣在初五日早上,取爐灰少許於筐,並剪五個紙人,送到門外,焚香、放花炮而還。稱之為“掃五鬼”。
舊日晉北地區流傳著一副送窮時的聯語:上聯是:“爆竹三聲,嘣出一夥窮鬼。呸!賊狗日的,害的老子七死八活”;下聯是:“焚香九炷,迎來五路財神。呀!好老人家,保佑小人六合四喜”。活靈活現地刻畫出舊時人們“送窮”的心理,也反映出歷史上人們對窮困生活的恐懼與憎惡,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送窮節,山西大部分地區的人家要打掃院落。這一天,民間講究“喜入厭出”,特別忌諱到別人家借東西。壽陽等縣講究早晨從外面擔水,稱為填窮。全省習慣,飲食多吃麵條。晉南地區講究用刀切面,煮而食之,名為:“切五鬼”。晉北地區傳有民謠:“破五吃頓面,一畝打一石。”婦女在這一天內普遍不動針黹。
廣東人以年初三是“送窮日”,客家語則根據“送窮”二字的諧音稱此日為“三重日”或“生蟲日”,福建人也有相同的說法,以為這一天是“窮鬼日”(或稱為“赤鬼日”)。俗傳進入元旦后,人們至少要到了初三才能掃地。在此日把家中的垃圾向外清理或倒入河溝里,帶有把“窮鬼”清理出門的好意頭;又傳說:這一天晚上,是家家戶戶家中老鼠嫁女的大日子。
陝北則在初五日。上午送“五窮”,下午迎“五福”。

古人送窮


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主人使奴星結柳作車,縛草為船,載糗與粻,牛系軛下,引帆上檣。三揖窮鬼而告之曰:“聞子行有日矣,鄙人不敢問所途,竊具船與車,備載糗粻,日吉時良,利行四方,子飯一杯,子啜一觴,攜朋挈儔,去故就新,駕塵(弓廣)風,與電爭先,子無底滯之尤,我有資送之恩,子等有意於行乎?”
屏息潛聽,如聞音聲,若嘯若啼,砉(炎欠)嘎嚶,毛髮盡豎,竦肩縮頸,疑有而無,久乃可明,若有言者曰:“吾與子居,四十年余,子在孩提,吾不子愚,子學子耕,求官與名,惟子是從,不變於初。門神戶靈,我叱我呵,包羞詭隨,志不在他。子遷南荒,熱爍濕蒸,我非其鄉,百鬼欺陵。太學四年,朝□暮鹽,唯我保汝,人皆汝嫌。自初及終,未始背汝,心無異謀,口絕行語,於何聽聞,雲我當去?是必夫子信讒,有間於予也。我鬼非人,安用車船,鼻齅臭香,糗粻可捐。單獨一身,誰為朋儔,子苟備知,可數已不?子能盡言,可謂聖智,情狀既露,敢不迴避。”
主人應之曰:“子以吾為真不知也耶!子之朋儔,非六非四,在十去五,滿七除二,各有主張,私立名字,捩手覆羹,轉喉觸諱,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語言無味者,皆子之志也。——其名曰智窮:矯矯亢亢,惡園喜方,羞為奸欺,不忍害傷;其次名曰學窮:傲數與名,摘抉杳微,高挹群言,執神之機;又其次曰文窮:不專一能,怪怪奇奇,不可時施,祗以自嬉;又其次曰命窮:影與行殊,面丑心妍,利居眾后,責在人先;又其次曰交窮:磨肌戛骨,吐出心肝,企足以待,寘我仇怨。凡此五鬼,為吾五患,飢我寒我,興訛造訕,能使我迷,人莫能間,朝悔其行,暮已復然,蠅營狗苟,驅去復還。”
言未畢,五鬼相與張眼吐舌,跳踉偃仆,抵掌頓腳,失笑相顧。徐謂主人曰:“子知我名,凡我所為,驅我令去,小黠大痴。人生一世,其久幾何,吾立子名,百世不磨。小人君子,其心不同,惟乖於時,乃與天通。攜持琬琰,易一羊皮,飫於肥甘,慕彼糠糜。天下知子,誰過於予。雖遭斥逐,不忍子疏,謂予不信,請質詩書。”主人於是垂頭喪氣,上手稱謝,燒車與船,延之上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