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樹下的情人
橄欖樹下的情人
《橄欖樹下的情人》是由米拉麥克斯影業公司出品的伊法合拍愛情電影,由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執導,海珊·萊扎伊、塔赫莉·拉德尼婭、默罕默德·阿里·科沙瓦茲等主演,於1994年12月2日在西班牙上映。
該片講述了一個大字不識的窮小子如何堅持不懈的追求心儀姑娘的故事。
橄欖樹下的情人
,導演(默罕默德·阿里·科沙瓦茲飾)親自在當地挑選主要演員,選上了一個正在念書的姑娘塔赫莉(塔赫莉·拉德尼婭飾)和年輕的磚瓦匠海珊(海珊·萊扎伊飾),劇中他們飾演一對夫妻。很巧的是,他們倆早已認識,小夥子向姑娘求婚,但因為目不識丁且沒有房子慘遭姑娘祖母的拒絕。在拍片的間隙,海珊對姑娘照顧有佳,不斷用言行證明自己是個可以依靠的人。他懇請姑娘擺脫祖母的陳腐觀點,答應嫁給他,可對方只是埋頭讀書,一言不發,連頭也不點一下。
影片拍完了,眼看最後的機會也將溜走,海珊追隨塔赫莉走在她回家的路上,反駁著她可能提出拒絕下嫁的理由。他們穿過了橄欖樹林,爬上了山坡,小夥子不停說著,姑娘仍始終沉默。這時,攝影機不再跟隨他們的腳步,停在了一個高點上,鏡頭裡,兩個年輕人漸漸消失了。過了一會兒,一個人影出現在山坡上,那是海珊飛跑了回來,他又穿過那片橄欖樹林,消失了。
角色 | 演員 |
海珊 | 海珊·萊扎伊 |
塔赫莉 | 塔赫莉·拉德尼婭 |
劇中導演 | 默罕默德·阿里·科沙瓦茲 |
Kouly's Daughter | Zahra Nourouzi |
Achiz | Nasret Betri |
Azim | Azim Aziz Nia |
Teacher | Astadouli Babani |
Tahra | N. Boursadiki |
teacher | Kheda Barech Defai |
Himself | A. li Ahmed Poor |
Himself | Babek Ahmed Poor |
製作人 |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 |
導演 |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 |
副導演(助理) | 賈法·帕納西Jafar Panahi |
編劇 |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 |
攝影 | Hossein Djafarian、Farhad Saba |
剪輯 |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 |
橄欖樹下的情人 | 海珊 演員 海珊·萊扎伊 年輕的磚瓦匠,目不識丁沒有房產,曾經向塔赫莉的母親求娶塔赫莉,但是被拒絕。地震后,被來到村子拍戲的導演選為戲中的男主角,發現飾演女主角的正是自己喜歡的塔赫莉,於是,趁拍戲合作的機會對塔赫莉展開追求攻勢。 |
橄欖樹下的情人 | 塔赫莉 演員 塔赫莉·拉德尼婭 塔赫莉愛讀書有文化,地震前,家境富裕,但是一場地震讓她失去了父母和房子,只和祖母相依為命。被前往村子拍戲攝製組選為戲中的女主角,面對海珊的追求一直沉默不語。 |
橄欖樹下的情人 | 劇中導演 演員 默罕默德·阿里·科沙瓦茲 電影攝製組的導演,地震後到一個村莊拍一部叫《生命在繼續》的影片。他從當地居民中選中了海珊和塔赫莉做他戲中的男女主演。 |
橄欖樹下的情人 | Azim 演員 Azim Aziz Nia 是《生命在繼續》的原定男主角,但是因為面對女孩太緊張會口吃,不能流暢念出台詞,只好被撤下,導演臨時決定讓海珊頂替出場。 |
時間 | 屆次 | 獎項 | 類型 | 獲獎方 | 獲獎/提名 |
1994年 | 第47屆 | 戛納電影節 | 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 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 提名 |
伊朗大地震后,阿巴斯到災區尋找《何處是我朋友的家》中的小演員,由此產生了《生命在繼續》的構思,而在拍攝《生命在繼續》時又萌發《橄欖樹下的情人》的想法。
看過阿巴斯以前作品的觀眾會從熟悉的青青山坡依稀分辨出《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和《生命在繼續》的影子,其實,這三部影片就是在同一地區拍成的,而《穿越橄欖樹林》即所謂三部曲的最後一部。
公司名稱 | 國家/地區 |
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 阿根廷 |
Primer Plano Film Group S.A. | 阿根廷 |
人造眼 | 英國 |
Civite Films S.L. | 西班牙 |
Vídeo Arte | 巴西 |
時間 | 國家/地區 | 時間 | 國家/地區 |
1994年9月15日 | 加拿大 | 1995年9月7日 | 德國 |
1994年9月25日 | 美國 | 1996年12月27日 | 英國 |
1994年12月2日 | 西班牙 | 1997年8月23日 | 韓國 |
1995年1月25日 | 法國 | 1999年6月17日 | 阿根廷 |
1995年2月17日 | 瑞典 | 2004年11月21日 | 希臘 |
1995年3月16日 | 荷蘭 | 2007年6月14日 | 芬蘭 |
該片是阿巴斯難得一見的以愛情為題的電影,但與其他愛情影片幾乎毫無共通之處,因為它根本不象是一部愛情片,沒有談情說愛也沒有分分和和,甚至最後女主人公是不是終於答應小夥子的求婚我們都不能確知。小夥子飛跑了回來,究竟是由於歡喜抑或悲傷,各人大概有各自不同的詮釋吧。(網易影視評)
該片是阿巴斯最甜美、簡單、幽默的電影之一,同時不失內容層次和對電影形式的多重態度,堪稱電影中的電影,深層的人性電影。影片的結尾長鏡頭被稱作是改變了電影史,達到了偉大的藝術電影的頂點。(廣州日報評)
該片是阿巴斯早期最成熟的一部作品,戲中戲結構結合得很好,最後一段數分鐘長的長鏡頭更是經典中的經典,韻味悠長。(南方網評)
該部影片有著複雜的套層結構,阿巴斯有意模糊真實和虛構之間的界限。在這樣一部“戲中戲”里,觀眾已經在阿巴斯的鏡頭裡深深迷惑,分不清看到的每一幕到底是片中拍攝的電影情節還是真實發生的愛情。令影迷印象最深刻的是結尾長達4分鐘的大遠景長鏡頭,阿巴斯用一種曖昧不清又充滿詩意的方式交待了主人公的命運,留下了無盡的意味和懸念。(環球人物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