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鹼業有限公司

中國大型民營化工企業

徠青海鹼業有限公司是由浙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為投資主體興建的大型民營化工企業,公司地處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工業園區,於2003年7月11日註冊成立,現註冊資本14.5266億元。

公司規模


2005年9月28日項目一期年產90萬噸純鹼生產線建成投產,2006年度完成產量61.7萬噸,位居全國同行業第六,完成工業總產值59633萬元,位居青海省第16位,實現銷售收入8億元,上繳各類稅費5800萬元。

投資背景

浙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地處國家綜合開發試驗區—紹興縣楊汛橋工業開發區,是一家上市的中外合資股份有限公司,專業從事浮法玻璃製造、加工和銷售,是全國玻璃行業的重點骨幹企業。
純鹼作為生產平板玻璃的主要原料,用量占平板玻璃生產成本的33%。浙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投資西部,實施跨區域發展戰略,強強聯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產業鏈延伸,既確保了原料的正常供應,又增加了浙玻綜合實力。浙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依託柴達木豐富的資源,在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投資建設年產270萬噸純鹼項目。2007年6月浙江玻璃與新湖集團就青海鹼業增資擴股協議成功簽約,青海鹼業資本金從5.4806億元增加到14.5266億元,完成了青海鹼業二期項目資本金到位,有利於企業規模化效益和市場化競爭機制的形成。

現狀

“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鹼業基地,成為柴達木盆地一顆璀璨的明珠”,這幅紅色的標語依舊靜靜懸掛在青海鹼業有限公司(簡稱青海鹼業)大院最醒目的位置。而如今,這顆曾經的明珠已黯然失色,甚至面臨隕落的危局。青海鹼業是由浙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浙江玻璃,0739.HK)為投資主體興建的大型民營化工企業。《經濟參考報》記者在青海採訪中了解到,青海鹼業通過83個賬戶向其母公司———浙江玻璃抽轉資金,企業由此陷入數十億元的債務黑洞而瀕臨破產,目前已經被當地政府接管。60億元債台高築,各類債主上門逼債12月6日,德令哈市迎來了入冬后的第一場雪。這一天,距離海西州政府宣布接管青海鹼業,並採取封閉運行已經過去兩個多月時間。記者看到,在辦公樓、在生產區,不斷有夾著皮包的客商來去匆匆,神情憂慮。“這些人都是來討債的,或者就是債權人接到通知來對賬的。”在辦公樓一角,一位青海鹼業的員工告訴記者。據一位來自湖北的供應商介紹,目前,青海鹼業還拖欠他們100多萬元的材料款。他憂心忡忡地說:“我們很擔心,一旦企業破產,我們的錢可怎麼辦呀。”《經濟參考報》記者從政府相關文件中了解到,目前青海鹼業銀行貸款餘額25.56億元,承兌匯票0.80億元,2010年到期貸款2.3億元,各類貸款每月產生利息高達三四千萬元。與此同時,截至2010年7月底青海鹼業累計欠稅1.14億元,其中,地稅7020.49萬元,國稅4120萬元。原材料方面,目前青海鹼業欠原材料款共計6214萬元,其中,石灰石款1100萬元,無煙煤款2600萬元,鹽款2300萬元,液氨款214萬元。“還有很多借款是我們不知道的。”青海鹼業管委會財務組龍四清告訴記者,在管委會負責管理期間,他們曾多次接待過來自不同省份的金融機構和單位,在青海鹼業的賬目中,甚至還有不少是高利貸借款。“(資金轉移的渠道)非常隱蔽,有些借款是直接打到浙江玻璃的。如果不是我們發出通知,讓一些有債務關係的企業和機構到這裡對賬,這些情況很難發現。”龍四清感嘆道。政府文件顯示,不包括貸款擔保和其他社會借款、欠款,青海鹼業已經向包括農行青海省分行所轄海西分行、中行青海省分行、建行青海省分行所轄海西分行、國開行青海省分行,招商銀行(600036)西安分行等六家銀行金融機構進行貸款,舉債數額巨大。比如,截至6月20日,中行青海分行0.5億元貸款逾期(2009年12月5日),欠息0.015億元,農行青海分行所轄海西分行貸款11.7億元,2010年4月開始欠息4000萬元。經管委會初步查實,青海鹼業各類債務至少在60億元。管委會主任鄭長山說:“這麼大債務,誰來還?怎麼還?這是我們最頭痛的。”三套財務章83個賬戶,青海鹼業被瘋狂“抽血”
記者調查發現,青海鹼業從建廠伊始至今7年間,一方面成為浙江玻璃免費的原材料倉庫,一方面又充當著浙江玻璃抽轉資金的“金庫”。
據相關媒體報道顯示,青海鹼業開工伊始就為大股東浙江玻璃擔負著每月供應3萬噸純鹼的關聯交易任務,而幾乎每一筆大宗純鹼交易款項,都未能付款到位。
一位知情人士告訴《經濟參考報》,實際上,早在2003年浙江玻璃內部已出現資金問題,而青海鹼業則被其當做圈錢“救命”的工具。青海鹼業可以抵押的資產被反覆多次質押。海西州政府的文件顯示,青海鹼業曾向民生銀行(600016)貸款9.96億元,其中4.5億元為股權質押。青海鹼業利用流動資產,曾向建行貸款6.8億元,農行貸款4.5億元。就連政府當時為了支持企業發展而劃撥給青海鹼業的土地和資源,都被公司進行了抵押貸款。青海鹼業曾以1755畝土地向浙江建行紹興支行作為抵押,貸款5484萬元,此外,還曾以石灰岩抵押在青海中行貸款1億元。
青海鹼業原管理層人士還向記者透露,青海鹼業向各種企業和機構進行“高利貸”借款高達數億元。此外,青海鹼業和浙江玻璃之間還存在多次相互擔保,財務非常混亂。
來自管委會的相關調查更令人觸目驚心:為了方便在不同地方借款,青海鹼業一家公司竟同時擁有至少三套財務專用章和83個賬戶。據龍四清介紹,青海鹼業的三套財務章分別是海西州用一套、國開行貸款用一套、浙江玻璃那邊還有一套。鄭長山則告訴記者,青海鹼業開設的83個賬戶分佈在不同地方,現在仍在使用的還有29個。
另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和青海鹼業有合作關係的大量施工單位、供應商和經銷商,也成為轉移資金最方便的通道。一般而言,是用合作夥伴充當中間人,先將資金以設備購置款的名義從青海鹼業的賬戶轉往合作夥伴賬戶,再通過合作夥伴賬戶轉往浙江玻璃。一位施工單位的老闆告訴記者,自己就不止一次地被迫充當青海鹼業轉款的工具。“為討回工程款,我們也是沒辦法。”
就這樣,高達60億元以上的資金被轉移到浙江玻璃,青海鹼業在長達7年的“抽血”中失去了活力。
企業前途未卜,監管部門難辭其咎
和辦公樓的冷清不同,生產區的中控樓里,記者看到的是一片緊張有序的工作場面。“我只懂生產,我知道只要我們(生產車間)不散,企業就一定能活。”原青海鹼業負責生產的副經理、現任青海鹼業管委會副主任陳春鋼說。
“企業真的是個好企業,不能倒閉。”陳春鋼指著牆上寫滿生產運行各項情況的表格向記者介紹,青海鹼業自2005年9月投產以來,年產能目前已達到100萬噸,憑藉著資源優勢和優秀的生產管理團隊,目前成本已經控制在大概600—700元/噸,遠低於內地鹼廠成本。如果按照1500元/噸的平均市場價格來計算,每年盈利至少可以維持在5—6個億。
但目前,包括陳春鋼在內許多接受記者採訪的員工都對企業前途充滿憂慮。據了解,目前中喜會計師事務所(北京)已經進入青海鹼業,進行審計和清產核資。此外,中鹽集團在此前曾派人來企業進行考察。據業內人士分析,青海鹼業被中鹽集團和鹽湖集團(000578)重組的可能性最大。但截至目前,兩家企業尚未有任何錶態。
實際上,早在2007年,記者曾對青海鹼業轉移、抽逃資金的事向青海省銀監局做過調查和反映。遺憾的是,就在監管部門的眼皮子底下,大規模的資金轉移仍然進行了長達3年之久。
在連續數天的採訪中,記者面對的是銀行和金融監管部門的集體緘默。
在青海鹼業所在地的德令哈市長江路上不足一公里處,“青海省銀監局海西分局”的大字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亮。可面對記者的採訪,一位熊姓領導卻一問三不知,並以一份銀監會於2006年下發的文件拒絕了記者的採訪。
“青海鹼業的悲劇,包括銀行在內的金融和監管部門都值得深省。”青海鹼業管委會一位負責人直言不諱地說:“銀行明知道它已經出問題了,為何還持續放貸?監管部門應該發揮什麼作用?”
在青海鹼業廠區內,有一條橫幅發人深思:“愚者以流血換取教訓,智者以教訓制止流血。”一位接受記者採訪的當地幹部說,青海鹼業用長期的“失血”換取的教訓,是否可以讓更多人得到警醒呢?

獲得榮譽


年份獎項名稱
2007年元月榮獲省政府2006年度經濟運行“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2007年6月榮獲《中國環境報》理事會“綠色企業管理獎”
2007年8月通過ISO9001:2000國際標準質量體系和ISO14001:2004國際標準環保體系認證,連續四年榮獲“AAA級信用企業”、“先進集體”等十多項榮譽稱號。

公司業務


生產工藝

青海鹼業按照礦產資源“綜合開發、有效配置、循環利用”的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節能降耗、科學環保、減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環”的循環經濟原則。採用清潔生產工藝,注重技術創新,產業鏈集約發展。青海鹼業一期年產90萬噸純鹼生產裝置是目前國內外採用索爾維法(氨鹼法)制鹼單套能力最大的純鹼生產線,主要由鹽水、石灰、重鹼、煅燒、水氣、熱電和成品包裝等生產作業車間組成,幾乎集中了近年來國內外同行業最先進、成熟的單元操作技術,採用DCS計算機系統控制,廣泛採用鈦材、不鏽鋼及非金屬材料,使得裝置的技術含量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循環經濟

青海鹼業注重資源的徠綜合利用和工業“三廢”治理,對化工生產的廢棄物、碎石、廢砂、爐渣、爐灰變廢為寶減排而作為水泥生產等的建築材料,年回收粉煤灰1萬噸,爐渣1200噸,碎石5萬噸;按公司長遠規劃,計劃在德令哈市建設一條年產100萬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同時在二期、三期項目中通過工藝線路調整,設置專門用碎石為原料的石灰窯,分級利用碎石,徹底回收利用石灰石資源。對年排放量約1000萬立方米的工藝蒸餾生產的廢液進行資源配置回收利用,計劃投資2億元建設30萬噸/年氯化鈣項目,既解決了環保問題又創造了循環經濟效益;鹽水工序及鹽水精製採用PH值調節技術;大能耗設備和運行過程採用DCS控制系統;上料、配料、包裝採用PLC技術。通過生產實踐,氨耗由23公斤/噸鹼降至目前11斤/噸鹼,水耗由30噸/噸鹼降至目前的15.6噸/噸鹼,煤耗由1080公斤/噸鹼降至800公斤/噸鹼,石灰石1440公斤/噸鹼、鹽耗1861公斤/噸鹼。2007年8月噸鹼綜合能耗(kgce)為774,清潔生產的實施,循環經濟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也為公司技術創新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奠定了基礎。

公司文化


人才戰略

青海鹼業有限公司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用人理念,注重人才戰略,強化職工培訓,創新用人機制,提高管理水平,始終以構建和諧青海鹼業組織團隊為目標,營造全體員工“勤奮敬業,團結向上”的企業文化氛圍,全力打造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精英團隊為青海鹼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公司目前共有員工1593人,其中:中共黨員59人,中高級管理人員29人,初級管理人員38人,中高級技術職稱97人,初級技術職稱156人,大專以上人員789人,高中以上人員668人,生產作業和管理人員的比例為8:2。通過四年的運營發展,職工的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勤奮敬業,團結向上”的團隊精神得到了弘揚,公司直接聘用的職工及由此帶來的採礦、包裝、運輸、餐飲、娛樂等行業為本地解決了近萬人的就業問題,對促進海西州的地方工業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產生了積極影響。

發展目標

青海鹼業一期工程總投資16.3億元人民幣,通過近四年的努力,產量達到設計產能,現日均產量在2967噸以上。
現二期項目加緊施工,計劃二期工程總投資14億元人民幣,建設年產純鹼90萬噸生產線,計劃2008年10月28日進行點火,投產後完成青海鹼業股份制改造,計劃2009年青海鹼業在境內外上市,融資20億元人民幣作為資本金,投資建設三期年產90萬噸純鹼項目,年產60萬噸燒鹼和60萬噸PVC聯合項目。
屆時,青海鹼業總投資將超過90億元人民幣,總產能將達到年產270萬噸的純鹼,年產60萬噸燒鹼及年產60萬噸的PVC,青海鹼業銷售收入將達到100億元,柴達木盆地將成為全國最大的鹼業基地、燒鹼基地、PVC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