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

侵(拼音:qī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侵的本義一般認為指循序漸進,由此引申為接近;又有侵佔擄掠之義。侵的常用義為進犯、進攻,再引申為侵犯、侵害、奪取他人或他國的權利、利益。

基本釋義


侵 qīn ㄑㄧㄣˉ
● ● (敵人)進入境內,(外來的或有害的事物)進入內部:~害。~吞。~略。~染。~蝕。
● ● 漸近:~晨。~曉。~早(破曉,天剛亮)。 
● ● 古代稱荒年:五穀不生,謂之大~。

詳細釋義


侵 qīn
〈動〉
● ● (會意。小篆字形從人,手(又)拿掃帚,一步一步地掃地。本義:漸進)
● ● 同本義 [advance gradually;progress step by step]
侵,漸進也。――《說文》
侵淫溪谷。――宋玉風賦
侵淫促節。――司馬相如《上林賦》。註:“漸進之貌。”
● ● 又如:侵潤(逐漸發展);侵尋(漸進);侵淫(漸進的樣子);侵尋(範圍逐漸擴大)
● ● 侵犯:進攻 [encroach on;infringe upon]
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左傳·庄公二十九年》
襲侵之事。――《國語·晉語》。註:“無鐘鼓曰侵。”
觕者曰侵,精者曰伐。――《公羊傳·庄公十年》
苞人民、毆牛馬曰侵。――《穀梁傳·隱公五年》
項子牛三侵魯地。――《墨子·魯問》
韓魏相與爭侵地。――《莊子·讓王》
侵之愈急。――宋·蘇洵《權書·六國論》
自海入侵。――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 ● 又如:入侵(敵軍侵入國境);侵官暴國(侵犯他人職守,欺侮當今國君);侵傍(侵謗。侵犯);侵陵(侵犯欺凌);侵克(侵佔剋扣);侵匿(侵佔吞沒);侵田(侵佔的田地);侵斥(侵佔);侵用(非法佔用公物或他人之物);侵併(侵佔兼并);侵耗(侵吞剋扣);侵匿(侵吞,侵沒);侵抄(侵害掠奪);侵苦(侵害受苦);侵冒(侵害,侵犯)
● ● 侵蝕 [corrode;erode]
加以風雨稍侵,漸致虧墜。――李百葯《北齊書》
● ● 侵凌 [invade and bully]
六伐既侵。――《書·大傳三》
無相侵瀆。――《國語·楚語下》
義不侵為然諾者也。――《漢書·除餘傳
● ● 如:侵軋(侵凌排擠,傾軋);侵虐(侵凌殘害);侵冤(侵凌,使之受冤枉);侵慢(欺凌輕慢)
● ● 臨近,到 [approach]
隔夜相期侵早發。――方千《採蓮》
● ● 又如:侵晚(入夜);侵明(天剛亮);侵曉(拂曉);侵早(凌晨) 侵如(常用於比喻心理詞)
● ● 通“寢。止息 [stop]
下情上而道止,謂之寢。――《管子·明法》
侵 qīn
副〉
逐漸 [gradually;step by step]
侵尋於泰山矣。――《史記·孝武紀》。晉灼曰:“遂往之意也。小顏曰:“漸染之義。”
侵 qīn
〈形〉
通“寢”。容貌醜陋 [ugly]
蚡為人貌侵。――《漢書·田蚡傳》

古籍釋義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聲韻系統名稱韻部聲母韻母
先秦高本漢系統tsʰi̯əm
王力系統tsʰǐəm
董同龢系統tsʰjəm
周法高系統tsʰjiəm
李方桂系統tshjəm
jəm
jəm
南北朝宋北魏前期jəm
北魏後期北齊jəm
齊梁陳北周隋jəm
隋唐擬音/高本漢系統tsʰi̯əm
擬音/王力系統tsʰǐěm
擬音/董同龢系統tsʰjem
擬音/周法高系統tsʰiɪm
擬音/李方桂系統tshjəm
韻書集成
字形小韻韻攝聲調韻目聲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平聲下平二十一侵開口呼次清七林切tsʰjem
集韻平聲下平二十一侵開口呼次清千尋切tsʰiem
韻略平聲千尋切
增韻平聲千尋切
上聲七稔切
中原音韻陰平侵尋齊齒呼次清tsʼiəm
中州音韻平聲尋侵妻心切
洪武正韻平聲二十侵次清七林切ts‘iəm
上聲二十寢次清七稔切ts‘iəm

說文解字

【卷八】【人部】七林切(qīn)
漸進也。從人、又持帚,若埽之進。又,手也。
說文解字注
漸進也。
段註:漸當作?。?,進也。侵之言駸駸也。水部:浸淫,隨理也。浸淫亦作侵淫。又侵陵亦漸逼之意。《左傳》曰:無鐘鼓曰侵。《穀梁傳》曰:苞人民、毆牛馬曰侵。《公羊傳》曰:觕者曰侵,精者曰伐。又《穀梁傳》曰:五穀不升謂之大侵。
從人又持帚。若埽之進。
段註:釋持帚之意。
又,手也。
段註:七林切。七部。
廣韻
七林切,平侵清 ‖侵聲侵2部(qīn)
侵,漸進也。《說文》作㑴。又姓,《三輔決録》有侵恭。七林切。七。

康熙字典

《唐韻》《正韻》七林切《集韻》《韻會》千尋切,音駸。《說文》漸進也。
又朘削也。《春秋·胡傳》聲罪致討曰伐,潛師掠境曰侵。
又《周禮·大司馬》負固不服則侵之。
又侵尋。《史記·武帝紀》天子始巡郡縣,侵尋於泰山。《封禪書》作浸尋。《郊祀志》作寢尋。義同。
又歲凶。《穀梁傳·襄二十四年》五穀不登,謂之大侵。《韓詩外傳》一谷不升曰歉,二谷不升曰飢,三谷不升曰饉,四谷不升曰荒,五穀不升曰大侵。
又姓。《三輔決錄》有侵恭。
又《正韻》七稔切,音寢。貌不揚也。《前漢·田蚡傳》貌侵。《注》師古曰:短小曰侵。亦作寢。
音韻集成
客家話:[客英字典] cim1 [東莞腔] cim1 [梅縣腔] cim1 cim5 [台灣四縣腔] cim1 [海陸豐腔] cim1 [寶安腔] cim1 [客語拼音字彙] qim1
粵語:cam1
上古音系
聲符韻部對應廣韻小韻擬音註解
shim甲金文象持帚驅策牛豕以至人,穀樑傳隱五年:苞人民毆牛馬曰侵
廣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調韻系韻攝廣韻目次高本漢王力李榮邵榮芬鄭張尚芳潘悟雲蒲立本推導現代漢語古韻羅馬字有女羅馬字註解
七林侵A侵A平聲三等開口侵A下平二十一侵tsʰi̯əmtsʰĭĕmtsʰiəmtsʰjemtsʰiɪmtsʰimtsʰimqin1chimcim漸進也≆說文作㑴又姓三輔決録有侵恭七林切七
蒙古字韻
八思巴字八思巴字 修正八思巴字 其他形式音譯音譯 修正音譯 其他形式擬音聲調註解
ꡑꡞꡏtshimtsʼim平聲
中原音韻
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四呼寧繼福註解
侵尋齊侵尋陰平齊齒呼tsʰiəm
洪武正韻牋
小韻反切韻目韻部聲調
七林二十侵平聲
七稔二十寢上聲
分韻撮要
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註解
第十七金錦禁急陰平侵佔侵凌侵害
第十七金錦禁急陰上漸進也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侵佔、侵犯、侵蝕、侵入、侵略、侵越、侵吞、入侵、侵奪、侵凌

相關成語

略地侵城

文字溯源


“侵”始見於甲骨文,構型和本義說法不一。甲骨文(圖1、2)的“侵”,左部是“牛”(如牛頭的形狀,兩角上彎),右上像一把笤帚,右下部有一隻手(又)。有人說,這是手持笤帚給牛掃土的意思,牛頭上的幾個點是表示掃下來的塵土。是個會意字。西周金文(圖3)的右上部是面朝右的一個人(以“人”代“牛”),左下部是一隻手持帚,整個字像給人掃灰塵。而小篆(圖4)則把“人”移到左邊去,右邊是以手持帚,同樣表示給人打掃塵土的意思。隸書(圖5、6)、楷書右邊的“手持帚”,省簡為“?”了。“侵”字的本義是“打掃“。因為打掃有“漸進”的意思,所以“侵”字就有“漸進”之義,如“侵晨”就是漸近早晨。“侵略”也像掃地一樣,一步一步向前擴展,所以“侵”又有“侵犯”之意。
侵
也有人認為甲骨文侵字像手舉掃帚之類的東西驅趕牛。《穀梁傳·隱公五年》:“苞人民毆牛馬曰侵。”由商代卜辭所用看,所侵對象已用於人。如:“?方亦侵我西鄙田。”(《合集》6057正)故西周時意符“牛”已開始換作“人”。
也有人認為,甲骨文侵字中的“帚”不是掃帚,而是長在野外的茅草。牛吃長在野地以茅草為代表的植物時,吃了一處又接一處,一邊吃一邊慢慢地向前移動腳步。其所從的“又”,可能表示用手牽牛。甲骨文侵字從牛從帚會意,或從牛、從又、從帚會意,用牛一邊吃以茅草為代表的草料一邊慢慢地向前移動腳步為造字對象,表示“漸進”之義。牛一邊吃青草一邊慢慢前進,故“侵”含有進犯之意。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侵

書寫提示

侵
【規範提示】“?”的上部是“彐”,中間橫筆兩端不出頭。
【寫法】❶“亻”窄“?”寬,頂部和底部左右旁齊平。❷“亻”,兩筆在橫中線上方相接。❸“?”,主體居右半格;“彐”居右上格,中間短橫從豎中線起筆;“冖”的寬度超過“彐”,㇖(橫鉤)的橫段在橫中線;“又”居右下格,兩筆從豎中線起筆,相交於右下格,撇尖伸向“亻”下側,捺腳略低於撇尖。

書法欣賞

隸書 2張
隸書
篆書 3張
篆書
楷書 2張
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