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桑村

河北省涿州市下轄村

樓桑村是蜀徠漢昭烈帝劉備的故鄉,在今河北涿州市。據《三國。蜀志。先主傳》:先主(劉備)舍東南角籬上有桑樹,高五丈余,遙望童童如車蓋,先主少時,常與族中諸兒戲於樹下,后因稱樓桑里。劉先主死後,鄉人曾建廟以作紀念。廟在琢縣西南十里。

歷史沿革


遺山於癸卯(1243)九月客燕京(今北京)。這年冬天,由燕京回太原,道出范陽(即涿縣)。這首詞,可能作於此時。如是,則金亡已十年,遺山五十四歲。由於這種特定的歷史背景,所以作者在詞中撫今追昔,弔古傷今,感慨傷懷,銅駝荊棘之感,充盈於字裡行間。後人曾將本詞刻於昭烈廟壁,盛傳一時。

文化


含義
詞的上片是從樓桑村詢問劉備故居起調,引出劉備的“祠宇”。緊接著以“荒壇”兩句直筆描述眼前祠宇的蒼涼與寂寞,轉入詠嘆。“烏聲”,是“社散”之後的自然之景。人們於社日(從“春已暮”看,似是春社)祭神散場之後,烏鴉飛來,爭食殘留的祭品。著“烏聲□”(意當是鴉聲喧鬧)一景,並非寫祠宇中的熱鬧,相反,正是為了渲染其蒼涼,上應“荒壇”,下照“寂寞”。人跡盡,簫鼓絕,這片天地就成了烏鴉的樂園。這裡是寫祠宇的荒涼,同時也未嘗不是金亡之後那個特定時代的縮影。“春已暮”,特寫節侯,開啟“錦城花重驚風雨”一層錦城,即錦官城,成都的別稱,劉備稱帝建都於此。“花重”,因“風雨”而來,花因戴雨而加重。暮春風雨,錦城花重,不僅時序驚心,亦暗指時代政治的“風雨”可驚。劉備和它的蜀漢政權,就沒有經受住那時代風雨的襲擊。“劉郎”良苦,劉郎指劉備。“玉壘”、“錦江”,一山一水,皆在四川境內,“盡”,“聽任”的意思,這幾句說劉備歷盡辛苦,據有西川,終於還是不保,聽任那戴著青雲的玉壘山和秀麗的錦江水,為他“辦作一丘土”,埋葬了。言詞之中,明顯地流露著作者的同情,惋惜的思想感情,極盡撫今追昔弔古興嘆之意。詞的下片,先以“西山好”兩句轉寫眼前現實。這裡的“西山”,蓋指北京西郊的西山,在遺山看來,西山是很好的“龍盤虎踞”之地,可金朝已遭焦土之變,物是人非,故有“登臨感愴千古”之慨。
“諸葛”兩句,即是詞人“感愴千古”的內容:由自己的國變而想到蜀漢的滅亡,不僅對諸葛亮的功績與評價,也產生了疑問。這是遺山由自己的國變而引起激憤之詞。憫蜀即憫金,責諸葛即責金朝諸權臣。
“還自語”兩句則轉為自話。悲痛無以排解,只得就田翁痛飲,遁入醉鄉以求片刻解脫而已。這裡貌似曠達,實際上乃是悲痛已極的表現。

代表人物


徠劉備
民間廣泛流傳的三國故事的主人公劉備、關羽、張飛結義,更使涿州名揚天下。宋代朱熹詩云:“樓桑大樹翠繽紛,鳳鳥鳴時曾一聞。合使本枝垂百世,詎知功業只三分。”詩中的“樓桑大樹”,是指涿州城西南的樓桑樹。因該村有一棵大桑樹,又叫大樹樓桑村。這棵大桑樹,樹狀如樓,象徵富貴。這個村子傳為劉備故里。村中建有昭烈廟,廟宇宏廣壯麗。前殿神像均為木雕,高丈余;後殿中除有劉備像外,還有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龐統以及甘、糜二夫人等的塑像。廟中古柏參天,碑碣林立,歷代官員名流留下的題詠甚多。從前,每逢仲春,這裡迎神賽會,熱鬧非凡,名為“春社”。昭烈廟經“文化大革命”浩劫,破壞極其嚴重,主要建築只剩下一座廟門。此外,院中還剩下一座碑壁,壁兩面各嵌碑刻一方。西面是《紫陰先生題漢昭烈廟詩》碑,東面是相傳為關羽所畫的《風雨竹》碑。紫陽(即朱熹)詩碑經多年風雨剝蝕,許多字跡已很難辨認。《風雨竹》碑上,左邊為風中勁竹,竹葉傾斜,如被狂風吹偃;右邊為雨中勁竹,竹葉下垂,似遭暴雨淋澆。兩枝勁竹的竹葉由字組成。讀來是一首絕句:“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讀詩觀畫,人們無不感到關羽不僅是過五關斬六將的神武將軍,也是一位能詩善畫的文墨才士。距樓桑村西北2.5公里之遙有個忠義店,歷史上曾叫張飛店,是張飛的老家。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傳說,張飛是賣肉出身,他家門口有一服井,肉置其內,上壓一巨石,重約千斤,誰也搬不動,肉不會丟。張飛曾誇下海口:“誰能力托千斤石,讓他拉肉一刀。”一日,紅臉大漢關羽從山西過來賣綠豆,聽說張飛誇口,就左手搬開千斤石,右手一刀把整扇子肉拉走了。張飛回來一見,火冒三丈,就到糧食市上找到關羽,他上前並不言語,伸出雙手,各抓一把綠豆,一攥拳,手中綠豆便碾成碎末兒。兩個人為此打了起來。趕集的人誰也不敢勸架。這時,劉備推一小車草鞋來到集上,上前伸手一分,把關羽、張飛拉開了。他倆服了,就拜劉備為大哥。這就是三結義的開始。後人為了紀念他們,就在這裡修了一座“三義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