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口組

茅口組

茅口組,原稱“茅口灰岩”,是岩石地層名稱,屬於二疊紀中期的地層,為深灰,灰,淺灰色白雲質斑塊灰岩,灰岩及綠灰色含燧石結核灰岩夾少量白雲岩

茅口灰岩


最初命名地點在中國貴州省六枝特區郎岱鎮附近的茅口河兩岸出露的地層,故名。分佈於華南、西南一帶,主要岩性為淺灰色、灰白色塊狀純灰岩為主,厚40—450米。按岩性及化石自下而上可分為四段:①眼球狀構造頁岩及泥質灰岩,富含隱石燕;②淺灰至灰色塊狀灰岩,含厚壁珊瑚、擬犬齒珊瑚、矢部、朱森、蘇門答臘,③淺灰色塊狀質純灰岩,含新希瓦格、矢部、朱森;④淺灰至灰色灰岩與燧石層互層,含朱森、矢部、新希瓦格。上述分層僅見於四川境內。本組與下伏棲霞組呈整合接觸。與茅口組相當的中國華北及東北南部下石盒子組地層全為陸相沉積。三峽的茅口組與蘇南的孤峰組相當,廣西、滇東、川西的茅口組,則與粵、湘的當沖組、閩西南的童子岩組和吉林的范家屯組相當。

時代


茅口組灰岩
茅口組灰岩
P2,Guadalupian series

命名


樂森璕,1929年命名。原稱茅口層或茅口希瓦格蜓灰岩。

特徵


在標準地區,茅口組自下而上分為三段:仙人廟段,大寨段,紅拉孔段。仙人廟段由淺灰厚-塊狀白雲岩,白雲岩化亮泥晶生屑灰岩組成,主要化石為蜓類 Cancellina,Afghanella,Neoschwagerina和珊瑚 Ipciphyllum,Tetraporinus等;大寨段為深灰,灰色中厚層含燧石條帶生屑泥晶灰岩,局部白雲岩化,含蜓類 Yabeina,Chusenella和珊瑚 Ipciphyllum等;紅拉孔段為淺灰厚層弱白雲岩化生屑灰岩,含蜓類 Metadoliolina,Lantschichites和珊瑚 Huangophyllum等。下與棲霞組整合接觸;上與龍潭組平行不整合或與孤峰組整合接觸。厚70-771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