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果集
首版於1916年的泰戈爾詩集
《采果集》是印度詩人泰戈爾創作的詩集,首次出版於1916年。
《采果集》是泰戈爾創作的詩集,與《飛鳥集》《園丁集》《新月集》和《吉檀迦利》齊名。它以充滿激情的語言讚頌生命,思索生命的本質。這些詩作充滿了樂觀的情緒和生機盎然的氣息,表達了作者對理想追求的樂觀和堅定的信心。
《采果集》(1916年)大部分由詩人親自從孟加拉文譯成英文的兩部詩歌選集。主要是1900年以後的作品,此前的詩篇入選的寥寥無幾。
《采果集》是一部側重宗教抒情歌曲的詩歌選集,主要選自《白鶴集》(Balaka,1916)、《歌曲集》(Gitali,1914)、《歌之花環》(Gitimatya,1914)、《奉獻集》(Utsarga,1914)、《擺渡集》(Khaya,1906)以及為紀念死去的妻子而寫的《悼念集》(Smaran,1903)和被譽為“愛國主義教科書”的《故事詩集》(Katha,1900)。
泰戈爾是詩人,同時也是哲學家。在這部選集里(也包括他全部的詩作),每一首詩都可以看作他“梵我一體”,“有限的自我中寓有無限的絕對精神”,“人需要神,神也需要人”的宗教哲學理想的註腳,而且他的同胞中也有不少人這樣做了。然而,廣大的讀者注意的卻是這些決不脫離生活的宗教頌歌里,以精湛的創作技巧描繪下來的這一段坎坷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足跡:他對真理(他的神)的執著的追求,他為之奮鬥的思想被人誤解,嘲笑時的“我獨醒”的寂寞之感,他遭到打擊、侮辱時的以笑當哭,彷彿獲得自由似的歡樂,他為失去親人而產生的深切悲痛……更吸引讀者並贏得他們的熱愛的是他生活史上這一“收穫季節”獻出的累累碩果——他的詩歌中表現出的從失敗中爭取勝利,依靠自己的力量赤手空拳建造人間天堂的無限自信;決不“屈從多數,違心地改變初衷”,迎著風暴揚帆,與時代一同前進的戰鬥精神;對帝國主義貪婪、掠奪的譴責和對祖國母親孩子般赤誠的依戀;即使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火海毒雲中仍懷著“殉難者的鮮血,母親的眼淚,妻子的守望,會換來天堂”,人類經過血的洗禮會有一個光明的前途的堅定信念。
拉賓德拉納特 · 泰戈爾(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印度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861年5月7日,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泰戈爾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飛鳥集》、《眼中沙》、《四個人》、《家庭與世界》、《園丁集》、《新月集》、《最後的詩篇》、《戈拉》、《文明的危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