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比登
1894年成立於法國的橡膠公司

必比登
1889年米其林公司的工廠位於克萊蒙費朗的Place des Carmes,佔據了30英畝的土地,雇傭了52位員工,這便是米其林公司的雛形。
1891年8月14日,愛德華與工程師拉羅希花了兩年時間終於研製出了第一條可拆卸輪胎,並將此項發明應用在24天後的巴黎--布萊斯特—巴黎自行車環程賽上。這個比賽的桂冠被勇敢採用可拆卸輪胎的泰洪輕而易舉地獲得了。對於生手來說,要完成整個安裝可拆卸輪胎只需二到四分鐘,而以往的輪胎修補至少需要三小時,然後還要等一個通宵膠水才能幹,因此觀眾和競爭對手不得不心悅誠服地認輸。由此,可拆卸輪胎的前途得以保證,並供不應求。

必比登
輪胎人的構思源於在1894年里昂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展台入口處那由許多不同直徑的輪胎堆成的小山啟發了愛德華。米其林:“如果有了手臂及腿腳,它就是一個人了!”於是在1898年,一個由許多輪胎做成的特別的人物造型出現了,上面有廣告設計師奧加羅普的簽字。從此米其林輪胎人便開始出現在海報上,他手擎一隻裝有釘子和碎玻璃的杯子說道:“Nunc est bibendum”。這句意為;“現在是舉杯的時候了”的拉丁語來自古羅馬詩人賀拉思的一句頌歌,寓意是米其林輪胎能征服一切障礙。這句話立刻成為一句口號,在幾個月的時間裡,“米其林輪胎人”被明確地以法語命名為“Bibendum”。出生才幾個月的小傢伙在小小的自行車和汽車界,已成了米其林的象徵。

必比登
必比登輪胎人自它誕生后,通過其多姿多彩的形象伴隨著米其林公司的成長。1901年,安德烈決定定期在報刊上做廣告,這一決定打破了當時廣告業的常規。因為當時,刊登廣告既沒有連續性,也毫無計劃。也沒有人想到買版面有計劃地安排刊登廣告。此項革新對於有計劃作廣告之概念的萌生至關重要。
第一篇廣告刊登在1901年3月1日的《汽車—自行車》雜誌上(后改名為《汽車》),專欄題目為“米其林的星期一”。“米其林的星期一”概括了汽車的各個方面,從怎樣裝配內胎、新產品介紹到駕駛執照考試指南,面面俱到,包羅萬象。為使讀者一目了然,每篇文章還配有一幅輪胎人的插圖:有時,它是一位天使,興高采烈地坐在雲彩上;有時,它拉手風琴,邀請義大利美人跳舞;有個星期,它是羅馬國王,受到路易十四熱烈迎接;另一個星期,它與總統阿爾芒?法利埃手挽著手。廣告非常成功,一時被人競相模仿。沒有一個專欄文章象“米其林的星期一”那樣成功,在十三年間出版了六十九期。1914年7月27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久,“米其林的星期一”結束了。

必比登

必比登
安德烈做夢都想把輪胎人深入到消費者生活中。於是,1927年到1930年之間,公司正在考慮把輪胎人的圖象印在一系列商品上,例如早餐的餐具上,巧克力包裝紙上,奶油罐上,肥皂上,香水瓶上,讓輪胎人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一直伴隨在人們的左右。還出現在辦公室里的墨水瓶上,汽車的儀錶上,地圖上。顧客在修理廠,輪胎人在那裡迎候他們,在牌子上,架子上,打氣筒上,甚至還在菜單上,煙灰缸上,喝水的玻璃瓶上。
1928年公司也生產過打氣筒;在聖克羅市製造了十四萬四千個煙斗,一下子就被買光了。委託多布勒生產了品質極好的帶有輪胎人圖象的巧克力,獲得了很大的成功,特別得到了小孩子的喜愛。這些商業活動出乎意料地獲得了成功,隨後,米其林在家庭範圍里的嘗試告一段落。隨著需求的日益增長,公司的推銷機構已不能應付,於是,1930年愛德華決定,除了生產輪胎、地圖和米其林指南外,放棄其它商業活動。
在公司的發展過程中,哥哥安德烈一人獨挑著廣告的重任,掌管著廣告創牌的活動。而弟弟愛德華則對於輪胎的技術創新,公司的管理和發展方向起著重要的作用。安德烈這樣評價弟弟愛德華:“他是香檳酒,我是浮起的酒泡。”而愛德華曾這樣回答:“可是,沒有酒泡的香檳酒是沒有的。”
在1901年和1913年之間出版的題為“輪胎喝下障礙”的五張同類告畫中,它那原來堅如磐石平平的頭部,現在變得圓圓的了。二十世紀,卡羅。比斯加萊帝把它的身材,特別是手臂,腿變得長一點成了一個瀟灑的紳士。倫敦工作室的設計師又把它畫高了一些,賦予了它男人的魅力。1914年雷訥.文勝給它畫上了真正的嘴巴和下巴。兩年以後,法比亞諾給它添上了紅色的嘴唇。1919年,阿而拜.菲利拜爾把他原來彎成一線的眼睛,改成一雙睜開的象人的眼睛。

必比登
美國古生物學者斯帝芬。傑。古德在他寫的《關於演變論》的書里,將輪胎人當作幼態持續的例子,所謂幼態持續就是返老還童現象。

必比登
1931至1937年的二戰期間,公司在德國、阿根廷、西班牙、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比利時分別建立了五個工廠。它們給了輪胎人新的旅遊機會。此時,在德軍佔領下的法國,面對著供應越來越困難,原材料不足的問題,公司於是調整了經營方向。為了滿足一無所有的人們的需求,公司製造多種產品,如,用剪下的舊輪胎做成的涼鞋、掃帚、鐵刷子、煤氣發生器,還有木炭爐等等。
戰後,面對人們生活還並不富有的狀況,公司怎麼才能做到隨著汽車量的上升,把自己的輪胎推銷出去呢?這正是弗朗索瓦的任務,他是愛德華的孫子,1955年成了公司的經營者。對他來說,更重要的是增加企業的生產力。於是,在1955年至1969年之間,公司建立了十五家工廠。當時由於滿足市場需求的困難很大,因此廣告活動就變得少了。在這樣的情況下,輪胎人變得默不作聲,好像失蹤了。人們感到它謙虛多了,反而太普通了,還覺得它老了,過時了,不合時代了。
不過,1969年7月21日的新聞證明了這個想法並不正確。那天,全世界的電視台同時轉播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畫面:阿波羅十一的宇宙飛行員尼爾。阿姆斯群和愛德溫。阿爾丁勇敢冒險地在月球上漫步,鼓鼓的白色宇宙服使他們顯得聳肩縮頸。在法國大家都知道這象徵著什麼,當然是輪胎人了。於是,在報紙上、辦公室、咖啡廳里,甚至電視新聞的主持人一談到登月英雄,都要提到輪胎人。

必比登
《紅色指南》即米其林指南,因其認真誠實而家喻戶曉。它的調查人員裝作普通的旅遊者去光顧酒店和餐館,酒店和餐館的老闆為此憂心忡忡。輪胎人在《紅色指南》里克制著它那一向開朗的性格,因為《紅色指南》需要的是嚴格的獨立風格,這也正是它的精華之處,做事的方法和做事的哲學。顯然這個誇張的人物不太適合新的工作性質。因此,指南與輪胎人之間找到了妥協的辦法,即輪胎人的出現只限於出現在公司的廣告插頁上,和介紹實用信息的書中。
輪胎人在報紙廣告里不太露面了,在指南中的自由受到了限制,但它並沒有完全從法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消失得無影無蹤。1963年開始,它每年夏天陪伴著度假的人周遊各地。米其林的廣告旅遊隊在7、8月出發,遍及法國及歐洲各國,由打扮成輪胎人的主持人通知人們將在海灘上舉行的表演,吸引了無數孩子,並大獲成功。海灘廣告表演一直持到七十年代。1973年,輪胎人還參加了環法自行車賽,在消防車的樓梯上,它向觀眾頻頻打招呼;向觀眾透露廣告遊行隊最精彩的節目。觀眾對它的表演如醉如痴。
八十年代初,人們一致認為該是重新改建象徵的時候了,對輪胎人的改造主要在於臉部:眼的瞳孔變圓了,眼睛也變圓了,更象美國人的眼睛。也修改了以前最難看的部位,即一張大的象黑洞般的嘴巴。嘴唇的輪廓畫得很仔細,脖子也修改過了。這些改變給輪胎人更接近人的體現。
從此以後,輪胎人系統地出現在世界各地:在南韓、馬來西亞;在香港的巨型廣告牌上,它們將這座城市變成了徹頭徹尾的廣告城市;在日本,穿一件漂亮的和服;在瑞士、奧地利、德國、北歐和東歐各國,為雪路輪胎作廣告,戴著滑雪帽,脖子上圍著圍巾;在澳大利亞為水路輪胎作廣告,戴著潛水眼鏡。輪胎人也出現在以色列的公共汽車上,在巴西、土耳其、波利尼西亞群島,在中國的路牌上……在不斷向前發展的全球性的廣告天地里,正進行著一場輪胎人化。

必比登
2000年,《金融時報》與《商業報導》雜誌一起組成了一個由來自全球的藝術家、傳播專家、建築師、設計師組成的評審團評選本世紀最佳標誌,必比登因其全球聞名而榮譽當選。
今天,隨著這個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的企業不斷發展,其擔當的責任也更大了。當然,米其林今天仍舊為現代的泰洪裝輪胎,也為地鐵、飛機、宇宙飛船等一切行駛工具裝配輪胎。輪胎人講求實際的吸取了它的遭時代淘汰了的同行者的教訓,面對不測風雲的世界,它都能應付自如。在大眾的眼裡,作為名牌的象徵,永遠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