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一世

保加利亞大公

亞徠歷山大一世(保加利亞語:Александър I,1857年4月5日-1893年11月17日),全名是巴滕堡的亞歷山大約瑟夫(Александър Йозеф Батенберг),保加利亞大公。是保加利亞巴滕堡王朝的第一任、也是最後一任君主,1857年4月5日生於德國巴滕貝格王室家族。1879年4月29日到1886年9月7日在位。

早年生活


亞歷山大一世是他父親黑森大公亞歷山大(Prince Alexander of Hesse and by Rhine)及母親波蘭女伯爵(Countess Julia von Hauke,後為巴滕貝格女伯爵)尤利婭·特蕾莎·馮·豪克的次子。1858年,年僅一歲的亞歷山大於被封為巴滕貝格親王。青年時代年的亞歷山大曾在在普魯士軍隊服役,1877年開始在俄軍中服役,時值第十次俄土戰爭,亞歷山大參加了戰爭。戰後,1878年夏召於德國開了柏林會議,保加利亞與塞爾維亞一道獲得自治權,但仍然由土耳其統治,保加利亞被一分為三:北部的保加利亞公國、南部的東魯米利亞和馬其頓,。根據柏林會議創建的保加利亞第一次國民議會推薦,他於1879年4月被任命為首任大公,是為亞歷山大一世。
19世紀末巴爾幹半島政治形勢波譎雲詭,各方勢力犬牙交錯,民族主義空前高漲,亞歷山大上台後努力控制局勢,為了應對俄國方面的影響,於1881年5月發動政變推翻自由主義政府;並廢除了1879年的《特維爾諾沃憲法》基於院制立憲君主制原則承認的人權自由,並解散了國民議會,實行獨裁統治。但這導致他與自由主義者矛盾加劇,與此同時,亞歷山大開始謀求英國的支持,並歡迎德奧勢力進入本國。1883年,亞歷山大與反對派自由主義者簽訂協定,決定恢復《特維爾諾沃憲法》,成立聯合政府,這些導致使俄保關係開始冷淡。1885年9月,在合併保加利亞的魯梅利亞自治省時,兩國關係又進一步趨向複雜化。

晚年


1886年8月20日,一批親俄的保加利亞軍官發動政變,將他廢黜並驅逐出境。9月,他被迫正式宣告退位。1887年7月7日,薩克森—科堡-哥達公爵恩斯特一世的侄孫,斐迪南徠的親王,被選為保加利亞的攝政王,開啟了保加利亞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由此,亞歷山大再也沒回到他的王位上去。1893年11月17日,亞歷山大在奧地利格拉茨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