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畫
木版畫
簡稱木版畫,不僅歷史久,數量大,而且形式多樣。在近代印刷術興起之前,它是唯一可藉雕版刷印大量複製的藝術傳播形式;在有了近代印刷甚至現代印刷之後,木版畫的社會職能雖然明顯地縮小了,但是並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台,仍以其特有的魅力流傳於世。
中國民間木版畫的歷史,同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利用基本上是同步而行的,即便稍晚一點,也不會相差太遠。在古代,紙、墨和毛筆的發明,給人們書寫文字和圖繪形象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成為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特別是紙的製造和普及,經過了五個世紀左右,隨著文化傳播的需要,又感到了一本一本的抄書和一張一張的繪圖之緩慢,又進一步解決了木版刻印的工藝,可以大量複製了。中國的雕版印刷術,一般認為是發明於唐代或唐代之前,至唐代中時已很成熟。現存最古的印本書。卷子,是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造的《金剛經》全卷長五米多,卷首刻有精美的扉畫,系釋迦牟尼佛說法圖;卷末刻有"王階為二親敬造普施"的說明。這是宗教信仰借民間美術之形式的一個實例,也是刻書與刻畫同步的明證。農業生產重視節氣,而陰陽五行之說在古代直接聯繫著人們的活動,須要有大量的曆書,所以印造曆書便成為印刷術發明之後的一大功用。唐代乾符四年(公元877年)曆書的發現,也證明了這一點。而唐末中和二年(公元822年)的曆書殘頁,是成都民間私人印刷的。雖然在曆書上不見刻印的圖畫,但與以後的"春牛圖"、"九九消寒圖"之類的出現,有直接的關係。
木版畫
從這裡使我們獲得一個歷史的信息,木版刷印的興起正是適應著民間信仰和生產、生活的需要,因為實用、方便、美觀,才引起了上層的關注和文人的重視,所以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普遍開花,幾乎無處不用。從記錄宋代都市生活的《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 夢粱錄》和《 武林舊事》等書可以看出,民間印刷非常活躍。金代平陽(今山西臨汾)姬家刻印的《 四美圖》,其題材己世俗化,而帶有後來民間年畫的特點。從宋元到明清,全國出現了許多個雕版印刷的中心,刷印書籍的插圖,張掛的畫片,以及神像、紙馬和裝潢、仿單、紙牌等等,形成一個印刷的大千世界。其延續達一千二百年之久。
事實上,印刷的發明並非偶然和孤立。在有印刷之前,己有不少的類似印刷的工藝,如印章、印染和晚些時候的拓印術。秦漢時印章的使用已很普遍。在湖南長沙和甘肅武威出土的漢代絲織物中,有半印半繪的花紋;那花紋是用小型的木刻版戳印(捺印)的,這種方法至今還在新疆維吾爾族中流傳。到了唐代,大型的雕版夾印已經出現,可印出富麗的屏風。然而,這些都不是印刷。儘管在工藝的性質和特點上有些共同之處,但並非等同。在先後的關係上,甚至會有某些技術的直接借鑒和影響,這是合乎歷史發展的邏輯的,但不能看作一回事。就像在有紙和剪紙之前,人們己用金屬薄片摟刻花紋,如在漆器上的"金銀平貼"。然而並不就是剪紙。常見有的文章為了說明某一事物的悠久,不惜將歷史拉長,便出現了"木刻前的木刻","剪紙前的剪紙",以及" 原始社會的花鳥畫"(指彩陶紋飾,和" 青銅器上的繪畫"(指商周青銅器紋飾)等,使人難以捉摸。這裡存在哲對於基本概念的模糊和藝術分類學的不清,是應該注意的。
概念和分類的不活也會產生連鎖效應。最明顯的是將"民間年畫"一詞概括一切民間的木版畫。這裡也存在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和重視的程度。"年畫"一詞的出現較晚。晚活李光庭《 鄉言解頤》中正式使用了“年畫”這一詞,並舉了《 孝順圖》、《 莊家忙》之類的作品,指出"令小兒看之,為之解說,未嘗非養正之一端也,"還值得提出的是,本書將埠畫"與"門神"、"春聯"。等並列,概念很清楚。但在這之前,只是籠統地稱年畫"畫貼"、"歡樂圖"、"畫張"、"紙畫兒"、名稱沒有統一。直到現代,魯迅先生倡導新興木刻,勸掖青年木刻家借鑒民間,還是常用"花紙"一詞。
如今木版畫成為了一種非常流行的家居裝飾品,其製作過程中使用的材料主要由製版材料印刷材料(油墨和紙張)構成。
1. 製版的材料
梨木:質地細密,硬度較大,不易變形,是傳統的木刻優質板材。
白果木:木質較細,但較軟,因而不宜刻制精細的畫面。
黃楊木:木質堅硬,適合刻制精細的畫面。但對刀具的要求較高,也因為來源不廣,如今已少有人用。
層板:這是現今木刻版畫使用最廣的材料。價格相對便宜,並且有足夠大的面積供製作較大的作品。
2. 油墨及顏料
木版畫使用的油墨主要是印刷油墨,這種油墨有較豐富的色彩,各色油墨也可以相互調配,以達到更佳的效果。不宜使用謄寫油墨,這種油墨含油量多,易污染畫面,並且顆粒較粗,印刷質量很差。有些版畫家也在印刷中使用油畫顏料,以達到更加豐富的色彩效果。但這必須注意油畫色的黏稠程度,並且不宜大面積使用。
木版水印套色版畫的顏料,一般可使用水彩、水粉和中國畫顏料。
3. 印刷木版畫的紙張
紙張是版畫的載體。版畫最終的效果受紙張的影響非常大。水印木版畫一般採用較厚的國畫生宜紙和吸水性較強的工業過濾紙。在做油印木版畫時,也可以選用紙質較結實的素描紙等。各種不同的紙張,可以造成不同的藝術效果。但到底用什麼紙張,也沒有固定的規範。這要根據版畫家各自特點與喜好,和按想要得到的特殊效果來定。
早在本世紀初,西方的民俗學家開始注意中國的民間年畫,有大量的作品流傳到法國、蘇聯和日本,而在更早的時候,日本和越南也將年畫移植過去,從早期的日本"浮世繪"能看出中國木板年畫的痕迹,而越南年畫有的素性是桃花塢版的翻刻。我國美術家開始參與舊年畫的改進工作,並進行新年畫的創作,始於本世紀的四十年代,同時正式使用"年畫"一詞,研究工作也得以開展和深入,這就是說,民間木版畫的研究是從年畫開始的,以後逐漸向外拓展,或是由於約定俗成吧,也就以年畫來概括其它這是一個原因。
從歷史上看,早期的雕版印圖是跟著印書走的,即為書坊所兼作。待到明清時代,有些年畫作坊擴大經營,才出現了獨立的行業。至於發售年畫的店鋪,一直是"行商"多於"座商"。民間流傳的一些叫賣年畫的歌詞,也說明了這一特點。而更廣泛的普及工作,則是農民的家庭副業和專賣紙張的"南紙店",自印自賣,形成全國性的網路。譬如"紙馬"一項,在記述元末明初開封市井生活的《如夢錄》中,僅紙馬鋪便有十多家,多是同香燭等兼賣。筆者於五十年代初在無錫調查,賣紙馬的店鋪多系紙店、紙紮店和賣酒煙雜貨的小店,都是自印自賣,收集到的紙馬有八百多種。顯然,這些隨祭隨焚的民俗藝術作品,是無法概括為年畫的。
習慣的勢力是很大的,它會束縛住人們的思維和活動。通常對"年畫"的解釋,是在新年張貼,一元復始,討個吉利,這是切於事實的。但為了使"年畫"能概括其它,有人便企圖將"年畫"的咋年字改變含義,由"新年"之年擴展為"常年"之年,這就使概念混亂了。如果"年畫"之名系指常年所貼之畫,那麼,還有什麼特殊的含義,試問,其它的繪畫不也是常年之畫嗎?
所以,我們將民間的木版畫作全面審視,既要給年畫。一個應有的重要的位置,又要顧及全面,理出系統。不論從概念、邏輯還是從隸屬關係上看,只能是民間木版畫包括民間木版年畫,而不可能是相反。以下,我們按照實際的應用和形式特點,將民間木版畫初步分作十二大類:
(一)門面,包括門神、魁頭、房門對、欄門判等;
(二)年畫,包括中堂、配軸、屏條、橫匹、格景、斗方、月光、窗頂、窗旁、炕圍畫等;
(三)窗花,包括彩印窗畫、剪紙印畫等;
(四)燈畫,包括燈籠畫、走馬燈畫、燈謎畫等,
(五)幡畫,包括彩印門箋、重陽旗、拂塵紙、桌圍畫等;
(六)神像,包括常供神像、儀式神像、神位牌、祖宗軸等;
(七)紙馬,包括馬甲、紙錢、紙錢面紙等;
(八)插圖,包括扉頁、小說繡像、小說全圖、技藝圖像、事物圖像、地形圖等;
(九)扎糊,包括冥器印件、冥衣包囊、版印風箏、牆紙、砑花箋、磨棱紙等;
(十)印記,包括店鋪戳印、仿單、標籤、商品包裝等;
(十一)博戲,包括葉子,酒牌、馬吊牌、紙牌、彩選格等;
(十二)其它,包括版印綉稿、版印扇面、消寒圖、版印玩具、龍鳳啟、冥幣等。
以上十二大類,五十多種,只是粗略的劃分。順便說明一下,這裡所指的"民間木版刷印畫",是通過木刻雕版用水色刷印的圖畫,以別干純用文字的印本。而圖畫並不完全是帶情節性的繪畫。在藝術的分類學上,不論古代的還是民間的,不像今天的繪畫、圖案、裝飾等那樣異線分明。換句話說,在實際的作品中、往往是相互交揉在一起的。
如上所述,民間木版畫的流傳是與當時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相關係的。它的生產、製作和銷售、應用,至少可分以下幾種形式和渠道。
自宋代以來,經元明以至清代,在我國各地形成了一些以印書為主的出版中心,除了同時刻印書中的扉畫、繡像、全圖之外,明清時也印專業的畫譜、畫冊和獨立的美術作品。一般地說,這類作品多是畫家畫、刻工刻,文人參與其事,所以文人藝術的傾向較重。但因為刻工集中,技藝也較高,一但游移出來,便在民間獨放異彩。宋金時期的平陽(今山西臨汾,便是一例。其它如建安(今福建)版、麻沙(今福建建陽)版、金陵(今江蘇南京)版、新安(今安徽)版、武林(今浙江杭州)版、姑蘇(今江蘇蘇州)版、吳興(今浙江吳興)版、西蜀(今四川成都)版等,其本身即帶有民間性質,又影響於周圍的民間。因此,民間木版畫分別各有隸屬,層次不同,其"文化傳播圈"也不同。
明清以來,在一些經濟、文化和手工業較為發達的城市,交通也方便。出現了以批發年畫、門神和新年神祇(如天地神、灶王)等為主的畫店。畫店設立作坊,延請畫家,雇傭工人,進行生產,濰坊楊家埠的民謠中有“刻版坐案子,捎帶糊扇子”的話。“坐案子”指畫片的刷印,是在旺季生產,“扇子”指扇面的印刷和裝裱,是在淡季生產,實際上,如風箏等也有用木版刻印的。這類畫店,由中心而向四面擴散,並逐漸在當地生根,又各自形成特點,僅山東一地,生產年畫等畫片的地方就分佈於幾十個縣城和村鎮。
有些較大的“南紙店”,即專賣手工紙的店鋪,也往往僱用幾個工人進行刻版印刷,除了少數印年畫之外,多是印一年四季常用的紙馬、婚嫁用的龍鳳啟、箋紙和應節的月光、重陽旗等。
在農村不少地區,當秋收之後,農曆臘月二十三日之前,一些以家庭為單位,進行木版畫的刷印。他們往往是請人刻版,甚至是祖傳的幾種版式,套色不多,兼以手工填色,全家人都能參與。所印作品多是小型的畫張、灶王和紙馬之類,然後拿到集市上發賣。這一形式,在山東南部最為普遍,所謂存版,也只有一塊墨線版、刷印后著色。
有的連村成片,每個村子都有幾家。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數量。在研究民間木版畫的流布及與廣大群眾的關係時,是不能忽略的。
紙紮店
多是印畫紙馬之類,有的甚至是煙酒店的業者,邊營業邊製作,一般是供應當地信仰者的需要。紙紮店還存有自己特需的刻版,專印紙糊品的各種零件。
經咒符
在過去,一些較大的寺院和道觀,多自印一些佛、道的經變圖和吉祥符咒,有的是印好后賣給信徒,作供佛、求仙之用:有的是為施主提供刻版,刷印若干作為布施。它雖然是宗教美術,卻又是利用了民間美術的形式。
刻字店兼作
在許多中小城市,刻字店除為人們鑲刻印章之外,也為一些店鋪和作坊刻一些小型的宣傳標誌,如印在商品上的圖記、仿單、包裝盒的裝潢等。
自刻紅印子
農民自刻的紅印子,一般尺寸不大,多用紅紙墨印,如圖案化的“福”宇、“喜”字和以太極八卦為中心的“吉星高照”圖,春節時貼在門楣上。也有的刻“太公在此” (寓百無禁忌),和蓋新房用的“上樑大吉”等。蘇北的“牛印”則是貼在豬圈、牛欄和車船及大型的農具上。這些“紅印子”,由於是農民自刻自印自用(或供親友貼用),往往顯得質樸古拙,與專業藝人的作品不同。
以上八種情況,不但說明了民間木版畫的多層次、多方面發展,也說明了它的普及性和豐富性。審視一件具體的作品,儘管都是體現民族文化的基礎,但就其藝術、技術的表現而言,仍然有高下、粗精、巨細之分,而在人民感情的表露上,卻往往是加工越少的,甚至是表面粗糙的,越能看出其真情美意。
有一種世俗的觀念曾長期束縛著人們的思維,即過分稱譽那些生產規模大的和作品加工大的,甚至歸納出"三大"、"四大"之類。前己述及,由於經濟、文化、工業和交通等因素,確實形成了若干大大小小的木版畫的產銷中心,因而人才集中,經驗豐富,有利干藝術的發展,具有代表性,這是很可貴的,但不能將三大、四大作無限引申,以至出現。"三大發源地"、"四大發源地"之說,這就有孛於歷史。猶如漫天星斗,有遠有近,有明有亮,有大有小,有的隕落,有的新生,有的一時被雲所遮 ,然而茫茫銀河,是千萬個星斗的聚集,即便眾星拱月,也不能忽視那點點閃爍的光亮,對待民族文化應有一種全面恃正的態度.
藝術貴在創新,重複和因襲是沒有出息的,但是人們的需要又存在著一個"量"的問題,印刷的興起之被重視,是因為可以大量複製,便於傳播。一個版本,刷印千百,變得輕而易舉,被視為對文明的偉大貢獻。北宋失陷后,許多人從北方流亡到江南,南宋一百多年,人們時常懷念失去的帝都和闊別的家鄉,於是有風俗畫"清明上河圖"的創作,並出現許多摹本。城市經濟的繁榮又促進了市民文化的提高,同時也帶動了農村文化的活躍,這是世俗的民間年畫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稍有照相製版常識的人便知道,畫家的畫送去照相製版,是不能"走樣"的,這一點已為現代技術所解決。然而在古代,在用手工雕刻木版的情況下,如何保持畫家勾線和刻工篆版的完全一致,是一個很大的矛盾。
還有一種用照片木版畫,是現代人對傳統木版畫的一種延續和發展,使木版畫更加個性話,她可以使用自己的照片或者自己喜歡的圖片、愛人照片製作,它可以作為一份藝術品擺在床頭、書架,或者當一幅精緻的裝飾畫掛在自家牆上;你還可以,把它作為獨一無二的禮物送給牽掛自己的人;或者,作為一份溫馨的紀念隨身攜帶……
木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