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文雅的結果 展開

文雅

漢語辭彙

文雅,謂溫和有禮貌。溫文爾雅,講禮儀而不粗鄙。也指文教。文才;文士等。出自《大戴禮記·保傅》:“答遠方諸侯,不知文雅之辭。”《東觀漢記·蔣迭傳》:“久在台閣,文雅通達,明故事。”漢 賈誼 《新語·道基》:“乃調之以管弦絲竹之音,設鐘鼓歌舞之樂,以節奢侈,正風俗,通文雅。” 《周書·元偉傳》:“偉 少好學,有文雅,弱冠,授員外散騎侍郎。”

引證解釋


溫文爾雅,講禮儀而不粗鄙。
①《大戴禮記·保傅》:“答遠方諸侯,不知文雅之辭。”
②《東觀漢記·蔣迭傳》:“久在台閣,文雅通達,明故事。”
③宋 陳師道後山詩話》:“杜子美 《九日》詩云:‘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傍人為正冠。’其文雅曠達,不減昔人。”
④清 侯方域 《謝安論》:“顧其數十年以來,熟見夫 江 東之門地聲名,以文雅為高,以風流為美。”
⑤魏巍 《東方》第五部第十章:“她穿著有花邊的蔥綠色的裙子,態度十分文雅。”
猶文教。
①漢 賈誼 《新語·道基》:“乃調之以管弦絲竹之音,設鐘鼓歌舞之樂,以節奢侈,正風俗,通文雅。”
②漢 揚雄 《劇秦美新》:“是以發秘府,覽書林,遙集乎文雅之囿,翱翔乎禮樂之場。”
③《北齊書·邢邵傳》:“自 孝明 之後,文雅大盛,邵 雕蟲之美,獨步當時。”
④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五:“太上留心文雅,在 大觀 中,命 廣東 漕臣督采 端溪 石研上焉。”
⑤清 田蘭芳《明河南參政袁公墓誌銘》:“(袁可立子袁樞)性慷慨,俠烈慕義,急人之急。待以舉火者,常數十族。文雅通博,為海內物望所歸。”
文才;文士。
①《周書·元偉傳》:“偉 少好學,有文雅,弱冠,授員外散騎侍郎。”
②《北史·唐永傳》:“﹝ 周文 ﹞乃貽 永 書曰:‘聞公有二子,曰 陵、曰 瑾,陵 從橫多武略,瑾 雍容富文雅,並可遣入朝,孤欲委以文武之任。’”
③《新唐書·戴胄傳》:“然好抑文雅,獎法吏,時以寡學為訾。”
④魯迅 《准風月談·中國文與中國人》:“這在 中國 恰好相反,正認為高妙的文雅而表示絕藝的地方。
1.
溫文爾雅
①《大戴禮記·保傅》:“答遠方諸侯,不知文雅之辭。”
②《東觀漢記·蔣迭傳》:“久在台閣,文雅通達,明故事。”
③宋 陳師道 《後山詩話》:“杜子美 《九日》詩云:‘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傍人為正冠。’其文雅曠達,不減昔人。”
④清 侯方域 《謝安論》:“顧其數十年以來,熟見夫 江 東之門地聲名,以文雅為高,以風流為美。”
⑤魏巍 《東方》第五部第十章:“她穿著有花邊的蔥綠色的裙子,態度十分文雅。”
2.
猶文教。
①漢 賈誼 《新語·道基》:“乃調之以管弦絲竹之音,設鐘鼓歌舞之樂,以節奢侈,正風俗,通文雅。”
②漢 揚雄 《劇秦美新》:“是以發秘府,覽書林,遙集乎文雅之囿,翱翔乎禮樂之場。”
③《北齊書·邢邵傳》:“自 孝明 之後,文雅大盛,邵 雕蟲之美,獨步當時。”
④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五:“太上留心文雅,在 大觀 中,命 廣東 漕臣督采 端溪 石研上焉。”
⑤清 田蘭芳《明河南參政袁公墓誌銘》:“(袁可立子袁樞)性慷慨,俠烈慕義,急人之急。待以舉火者,常數十族。文雅通博,為海內物望所歸。”
3.
文才;文士。
①《周書·元偉傳》:“偉 少好學,有文雅,弱冠,授員外散騎侍郎。”
②《北史·唐永傳》:“﹝ 周文 ﹞乃貽 永 書曰:‘聞公有二子,曰 陵、曰 瑾,陵 從橫多武略,瑾 雍容富文雅,並可遣入朝,孤欲委以文武之任。’”
③《新唐書·戴胄傳》:“然好抑文雅,獎法吏,時以寡學為訾。”
④魯迅 《准風月談·中國文與中國人》:“這在 中國 恰好相反,正認為高妙的文雅而表示絕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