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窯

新石器時代的文化

馬家窯文化,是存在於約公元前3300到2100間甘肅西部、青海東部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她創造了輝煌的彩陶文化,達到了世界遠古彩陶史的頂峰。由於這些遺址與文物於一九二三年首先發現於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因此而得名馬家窯文化,實際上是馬家窯彩陶文化遺址。

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一種類型,出現於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時間晚期,歷經了三千多年的發展。有馬家窯、半山、馬廠等類型。根據三種類型文化分佈的地層關係和碳14測定的數據確定,馬家窯類型產生於距今5800年至4800年之間,半山類型產生於距今4800年至3800年之間,馬廠類型產生於距今3800年至2800年之間。

文化簡介


文化的命名

馬家窯遺址雖發現較早,但以其命名卻是20世紀40年代的事。對馬家窯文化的命名,以及是否將半山、馬廠類型包括在內,考古界曾有過許多爭議,到目前為止意見還沒有完全統一。最早對馬家窯遺址進行調查發掘的安特生,將臨洮的馬家窯遺存和廣河的半山遺存合稱為仰韶期或仰韶文化,為了與河南、陝西的仰韶文化相區別,也稱之為甘肅仰韶文化。1944年-1945年夏鼐先生到甘肅進行考古工作,為了確定馬家窯期與寺窪期墓葬的關係,發掘了臨洮寺窪山遺址,認識到所謂甘肅仰韶文化與河南仰韶文化有頗多不同,認為應將臨洮的馬家窯遺址作為代表,另定名稱,稱之為馬家窯期或馬家窯文化。

類型及分佈

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一種地方類型,出現於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時間晚期,歷經了三千多年的發展,有馬家窯、半山、馬廠等類型。主要分佈於黃河上游地區及甘肅,青海境內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帶。

藝術頂峰

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的彩陶衰落以後,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又延續發展數百年,將彩陶文化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馬家窯文化以彩陶器為代表,它的器型豐富多姿,圖案極富於變化和絢麗多彩,是世界彩陶發展史上無與倫比的奇觀,是人類遠古先民創造的最燦爛的文化、是彩陶藝術發展的頂峰。它不僅是工業文明、農業文明的源頭、同時它源遠流長地孕育了中國文化藝術的起源與發展,它神奇輝煌的藝術魅力至今還在震撼著我們的心靈。馬家窯文化具有非凡的文化價值、欣賞價值及收藏價值。

藝術價值


文化價值

馬家窯彩陶雙耳罐
馬家窯彩陶雙耳罐
文化是歷史的縮影,時代的一面鏡子。馬家窯文化的高度發展,是新石器時期華夏文明晨曦中最絢麗的霞光,折射著中華先民在遠古時代所達到的多項文化成就,馬家窯文化不僅包含著史前時期眾多神秘的社會信息、文化信息、同時它創造了中國畫最早的形式。馬家窯文化彩陶的繪製中以毛筆作為繪畫工具、以線條作為造形手段、以黑色(同於墨)作為主要基調,奠定了中國畫發展的歷史基礎與以線描為特徵的基本形式。彩陶是中國文化的根,繪畫的源,馬家窯文化將史前文化的發展推向了登峰造極的高度,創造了繪畫表現的許多新的形式,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圖畫,就是神奇豐富的史前“中國畫”。

觀賞價值

馬家窯文化,產生在遙遠的史前時代。它的圖案之多樣,題材之豐富,花紋之精美,構思之靈妙,是史前任何一種遠古文化所不可比擬的,它豐富多姿的圖案構成了典麗、古樸、大器、渾厚的藝術風格。它神奇的動物圖紋,恢宏的歌舞,對比的幾何形狀,強烈的動感姿態,象黃河奔流的千姿百態,生生不息,永世旋動。它象黃河浪尖上的水珠,引領著浪濤的起伏,臻成彩陶藝術的高峰。它留下的極其豐富的圖案世界,永遠是人類取之不盡的藝術寶庫。它所給予我們的欣賞價值是任何現代藝術都不能代替的。越是遙遠的文化,就越能成為現代生活中最珍貴的收藏觀賞品。馬家窯文化彩陶的欣賞價值,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認識。

收藏價值

要看一種物品的收藏價值,就要看它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觀賞價值和增值價值等。所有的遠古陶都有歷史價值,而馬家窯文化古彩陶的文化價值和觀賞價值,是其它遠古文化類型的古陶器無法比擬的,特別是它的巨大增值潛力,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收藏隊伍的迅速擴大,將進一步被人們所認識。
馬家窯文化是分佈於青海,甘肅一帶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彩陶文化,其彩陶占整個陶系的20%-50%,隨葬品中可達80%,而且成型與裝飾技術也至為發達。自本世紀二十年代瑞典人發現此類文化遺存以來,馬家窯文化一直處在學術界熱烈的討論中。有關中國古代彩陶是本土發生還是西方傳入的課題的研究使之聲望日隆,其富麗神秘的圖案及多變的造型也令藝術家愛不釋手。但無論對這些問題作出怎樣的詮釋,馬家窯文化炊食具本身的精美已足以讓後人垂涎了。

真偽鑒別


白色粉末狀鹼性皮殼鑒別
白色粉末狀鹼性皮殼在彩陶上的出現,多因彩陶在含鹼性、酸性化學物質較嚴重的地下埋放之故,形成時間長達千年以上,浸蝕從外涉內。反覆清洗都會重複出現,只有用利器反覆刮取,後用鹽酸力口水清洗,方可達到滿意的清除效果。
偽造這類皮殼者,多使用農藥中的二銨、尿素、化肥或醋類含鹼較強物質,再摻上水,進行多日浸泡后也會出現類似狀況的皮殼,但存有刺鼻的氣味,而真品內含泥土和濕陰造成的地氣味,不嗆人。此外,選擇含鹼性較強的陰濕地帶,埋下偽品,經多日後也會出現白色粉末狀皮殼。兩類偽造方法都時間短,浸蝕浮淺,稍加清洗便會清除掉。
合成皮殼(俗稱土銹)鑒別
地下潮濕形成的泥漿、土類、沙粒含鹼物質合成后浸蝕到彩陶上面,致使彩陶局部表層出現顆粒狀皮殼。由於形成時間較長,浸蝕較深,清洗很難,用酸加水反覆清除方見底胎和色彩。如不得法會損壞外部繪製的顏色和紋飾。
偽造這類皮殼,多用木膠、乳膠稍加水稀釋成漿狀,外用不規則的刷子刷上去,內多用灌漿方式以飾其表。這類也分兩種,即回窯類和不回窯類。所謂回窯,即色彩與皮殼處理后,再回到高溫爐窯內燒制,這樣一來,後上的色彩、皮殼堅實牢固,不易清除。而不回窯就是不經過高溫爐窯處理,皮殼與色彩易清除。
鑒別此類偽造也不難。首先要知道木膠、乳膠經高溫會被吸收或熔化,惟有攪拌的沙土物質尚存,但因沒有浸蝕性,清洗兩三次很容易掉落。用鹽酸加水清洗,可以一次性清除。而不回窯一類用熱水清洗就可清除。 、
自然草根紋鑒別
新石器馬家窯文化彩陶蛙紋雙系壺
新石器馬家窯文化彩陶蛙紋雙系壺
彩陶上草根紋多見,這是因為彩陶與各種植物莖根常年在地下共存,年復一年,草根生長的痕迹在彩陶表面留下紋理,並且浸透很深,有壓印上去的感覺。有的草根紋已深入胎內,對彩陶的色彩、胎質有所破壞。
偽造草根紋,首先在器表偽造一層土狀皮殼,再手工壓印草根紋,因此沒有深進底胎的感覺,而是輕浮於皮殼之上。如果用水反覆沖洗,草根紋會隨著偽造皮殼的消溶而脫落。而真品的草根紋形成時間需要千年,不易清除。有的偽造者也將偽品埋在多草地帶,經過一段時間草根生長的痕迹也會浮現在器表,但與真品相比,淺顯輕浮,沒有凹印的力度。所以鑒定此類紋理多以入木三分、猶如凹印其內為標準。當然也有一些形成年限短、草根紋淺浮的彩陶,這多為後期形成,比例很小。此外鑒別這類草根紋要注意它的局部性特點,它的埋放地理環境是否存在草根生長環境,這直接決定著彩陶哪個部位出現草根紋或草根紋的形成數量。
胎質鑒別
早期胎質,因受手工製作或慢輪兼制局限,胎質厚度不均勻(貼敷、捏制、泥條盤制、輪制),器形多不規整,有歪口、左右腹凸起、凹進變形或整體外傾現象,其內胎多見輪行軌跡、手工盤制痕迹,外胎光滑透亮。此外老胎在地下經幾千年埋放,其陶質中許多化學物質已經被其他物質吸收,胎質顯得疏鬆、輕盈,有可透性。另外這種現象與原始的用柴火燒制有直接關係。
偽造的新胎給人的感覺首先是胎質光滑、堅硬,陶質密度較高,外觀整齊、規整。在重量上比真品沉重,並且其內有高速輪制留下的痕迹。其次表面有偽裝白色粉末狀或土漿狀皮殼。整體跡象,沒有幾千年的滄桑感,多是現代人高速輪制,煤火、電力高溫技術的產品,儘管偽裝得很真實,但經仔細辨別我們依然會找出它的破綻。
色彩鑒別
真品器表與色彩之上的草根紋、白色粉末狀或黃土漿狀皮殼有浸蝕脫落現象。也有因黃土高原氣候乾燥,自然保護條件較好,浸蝕現象較少。不過陶器色彩經歷幾千年滄桑,有陳舊感,色彩毛孔似的、斑點似的脫落到處可見。此外真品多用吸附性較強的礦物質顏料,色彩的脫落會造成底胎脫落現象。
新彩第一感覺是鮮艷,自然脫落現象少見。也有用手工打磨其表製造脫落現象來作舊,但多為通體而做,均勻、呆板如刷牆狀,缺少真品自然脫落現象。有的色彩繪製上以後,再通過回窯高溫燒制,其彩繪不易脫落。不過用鹽酸加水清除的力、法可以解決此難題。色彩的新艷、偽造的外表看上去多不自然,略加分析就會一目了然。也有繪彩后不經回窯處理,顏色多用植物顏料劑,但見熱水后即易溶化掉落;也有使用礦物顏料的,但沒有經過回窯高溫處理,反覆沖洗就會出現大面積掉落或完全消融。
從以上幾個方面我們對彩陶真偽的外表特徵進行了分析,但在實際操作中,有可能多種現象同時存在,環環相扣,在鑒別時應層層分析,不能固執其一點而辨真偽。

作偽形式


新胎

所謂新胎,就是用現代高速輪制技術所制的底胎。坯胎成型后,再經過煤火、電力高溫處理,胎質牢固、堅硬。有的偽造者也仿古人,製作時在陶土內加植物、曠物如木屑、陶粒、黃色金屬粒(銅狀物),用來增加胎質的牢固性和疏鬆感。加入黃色顆粒的礦物質主要是模仿早期彩陶胎內存在的黃色物質(陶土中備有的黃銅顆粒)。

新彩

所謂新彩,是指現代人模仿早期彩陶圖飾花紋,用現代繪製材料經後期加工的色彩紋飾。色彩分植物性和礦物質顏料。繪製工具多用尖頭毛筆,其繪製過程中多出現鋒芒。而古人多使用齊頭筆,不易顯出鋒芒。製作工藝又分回窯和不回窯兩類。部分高檔偽品繪製紋飾后,回窯進行高溫燒制,其彩不易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