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

橙,漢字,拼音是chéng,作名詞,形聲,本義是果樹名,一種常綠喬木,其果實叫橙子;亦指像成熟的橙子的果皮那樣的顏色,即黃中呈紅的顏色。出自《司馬相如·上林賦》。

漢字演變


橙[漢字]
橙[漢字]

字形結構


漢字首尾分解: 木登
漢字部件分解: 木癶豆
筆順編號: 1234543341251431
筆順讀寫: 橫豎撇捺折捺撇撇捺橫豎折橫捺撇橫

基本解釋


常綠喬木或灌木,果實稱“橙子”,多汁,品種很多,可食。皮可入葯:~皮。~汁。甜~。
紅和黃合成的顏色:~黃。

詳細解釋


〈名〉
(形聲。從木,登聲。本義:果樹名,果實叫橙子)
同本義 [orange]。常綠喬木,葉子橢圓形,果實叫橙子,球形、皮黃赤色、味甜,皮可入葯。
橙色 [orange color],紅和黃之間的顏色。

常用片語


橙色 chéng sè
[orange color] 界於紅色和黃色之間的混合色,在一般情況下,通過波長610毫米的輻射線可作一般觀察。
橙子chéng zǐ
芸香科柑橘屬植物橙樹的果實,主要分為甜橙、臍橙、血橙、冰糖橙、紅橙幾個品種。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宅耕切《集韻》《韻會》《正韻》除耕切,音棖。《說文》橘屬。《埤雅》柚屬,柚皮極苦,不可向口,皮甘者乃橙爾。橙可登而成之,故字從登。《司馬相如·上林賦》黃甘橙楱。《晉張協·七命》燀以秋橙。
又《集韻》持陵切,音澄。義同。
又《唐韻》都鄧切《集韻》《韻會》《正韻》丁鄧切,音凳。幾屬。《晉書·王獻之傳》魏時凌雲殿榜未題,匠人誤釘,不可下,使韋仲將懸橙書之,比訖,鬚髮盡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