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詢

清末進士、民國著名商人、革命家

劉學詢(1855—1935),廣東省中山市人,24歲中舉,7年後又考中進士。但是,候補的官道上,並不太如人意。於是下海經營,選擇了包辦闈姓彩票,很快就成為廣東巨富。”劉學詢允文允武,有財有勢,有商業頭腦,有政治野心,更有膽識、有作為。他的前半生,致力於政治鬥爭,意圖反清復明自己當皇帝;他和孫中山合作舉義,孫中山甘願推他為首;下半生退隱西湖,也稱得上是個奇人奇才。

人物生平


劉學詢,孫中山的同鄉,水竹居(俗稱劉庄)的主人。劉學詢允文允武,孫甘願推他為首;下半生退隱西湖,全力建造和維持自己的劉庄。也真是個奇人奇才。傳說劉學詢12歲的時候,就在家中掛出條幅:“不掃一室”,意思是要“掃天下”。

從待業進士到廣東名紳

古老的牌樓夾雜在現代化的房屋中,房屋中間間或有石板路。祖上的劉家祠已經消失,變成了一片空地,遺物只留下一座石柱,孤獨地守望在那裡。這裡是中山三鄉鎮古鶴村,劉學詢的老屋。
1855年,他出生在這裡。24歲那年,中了舉人,又13年,考中進士。在留下的數張照片中,他不苟言笑。
“我父親中了進士后‘下海’搞‘闈姓’,就發達了。”劉啟言說,“闈姓”是一種賭博遊戲,發端於清道光年間的廣東。在科舉考試前,將每個應試者的姓印在彩票上,定價出售,由購買者填選中榜者的姓。劉學詢在廣州開辦“闈廠”,大發其財,從待業進士一躍成廣東名紳。國民黨元老馮自由在書中這樣描述他當時的影響力:“其金錢勢力以左右士子之成敗,及官吏之進退,典試者莫不仰其鼻息”。
“闈姓”之外,劉學詢還在廣州有產業“劉園”,並在上海辦有信大錢莊、自來水廠、滄州飯店。
劉學詢也經歷了“樹大招風”的風險。1895年6月,粵督譚鍾麟、粵撫馬丕瑤禁賭。當時,有人奏劉學詢“自接充闈姓廠商,交通官府,倚勢凌人”。劉學詢被查辦,但不久就恢復了功名。

革命家劉學詢

劉學詢的回憶錄《總理史實訪問記》記載,他與孫中山最早在澳門見面:“總理(指孫中山)與劉相見,連談數夕,彼此非常愜洽”。這遠不是一次普通的老鄉會,二人的合作由此開始。
“我父親經濟上對孫中山資助很多。他資助了共計三十幾個電匯款項,數目從五千到五萬不等。每筆款子他都保留了存根。”劉啟言說,劉學詢與孫中山相識,應與到澳門治病有關,那時,孫在澳門行醫。
1893年,孫中山在廣州開醫館,據劉啟言回憶,劉學詢曾帶孫拜會兩廣總督李翰章(李鴻章哥哥),並聯合廣州名流聯名登報讚揚孫。
1895年,孫中山在廣州創辦農學會,劉學詢和他組織的師生很快加入。農學會名為研討農桑之事,實為革命策劃機構。
劉孫逐漸形成了一對隱秘的政治搭檔。劉出點子、出錢,孫組織行動。劉啟言記得,他在父親的遺物中看到過一張照片:“那是一張孫中山簽名饋贈給我父親的版印半身肖像照片,上面題寫著:‘問芻大哥惠存’,下面簽署著‘孫文’。”“問芻”是劉學詢的字。
經清廷同意,劉學詢還嘗試招撫流亡的孫中山。1899年,劉在奉命出使日本前,曾上密折薦孫,“加保薦總理才堪大用,萬不宜任其浪跡海外”。訪日期間,劉孫多次秘密會談,還將談話整理成《與孫文問答》,呈報慈禧。慈禧看后表態:“今聯日已妥,新政待舉,正需孫文回國效用。”此後,劉學詢又上折薦孫。
據劉學詢的回憶,1895年廣州起義前,孫中山曾與他密談。劉認為時機已過,且不主張暗殺。但他仍建議孫中山劫取官府剛收取的“闈姓”稅款,作為軍費。後來起義失敗,譚鍾麟給皇帝的奏摺中說有個香山人出過劫“闈姓”稅款的計劃,但未查出是誰。

康劉交惡

1896年,康有為考中進士,代擬彈章控告其他大臣,牽連到劉學詢,兩人因此結下樑子。康劉恩怨是劉學詢生涯最戲劇性的一幕。
1899年,劉學詢出使日本名義是考察商務,實際上是引渡康梁。在劉學詢孫中山的日本密談中,意圖要孫中刺殺梁啟超,他則保薦招撫孫和他手下人馬。是年11月,李鴻章受命鎮壓康梁。他特地奏明,將“設法捕逆”的事情交給了劉學詢“妥辦”。歲末,劉學詢成了李鴻章的幕僚。1900年3月,李鴻章奉命剷平康梁祖墳,監督人就是劉學詢。
當時康梁也展開了刺殺、綁架劉學詢的計劃。1900年,康梁計劃在國內發動勤王起義,策源地選在兩廣,劉學詢無疑是一個危險的障礙。
梁啟超構思了兩種針對劉學詢的計劃。一是派刺客扮成記者刺殺。一種是綁架劉學詢,索要10萬元存款,將劉學詢爭取過來。最終,刺殺方案被採納。“(1900年4月24日)我父親從澳門返回廣州時中槍,槍打在扣子上了,皮膚受傷。”劉啟言說。
康劉交惡在劉學詢歸隱杭州后還在延續,他在西湖邊建造的園林劉庄,因故一度被充公,在劉庄被充公期間,康有為在那裡避暑,大宴賓客。康在劉庄北邊的丁家山上和山下,買了一大塊地,建造了一座別墅,被杭州人叫做“康莊”。現在,康莊和劉庄被西湖國賓館吸收,融為了一座園林。

未遂的兩廣獨立

“兩廣獨立”構想最初是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時的老師何啟提出。但具體運作中的活躍者卻是劉學詢,雖然沒有確切的史料證明他的直接動機。
1900年5月24日,李鴻章被實際任命為兩廣總督。6月21日,清廷發布招撫義和團和向八國聯軍宣戰的上諭。何啟建議利用港督卜力,勸李鴻章獨立,孫中山同意了這個設想。於是,何草擬了一個新聞稿,由全體興中會會員署名,由卜力轉李鴻章宣告獨立,卜又給李寫了一信。劉學詢獲悉后,一躍成了“兩廣獨立”操盤手。他一邊勸李鴻章參與“兩廣獨立”,一邊給孫中山寫信,讓孫到廣東來協商。李也向孫轉達了共商大計的願望,還派了特使前往孫處。後來,孫派人與劉在廣州會談。此後,李答覆要保證孫生命安全,還奏請慈禧予以特赦。值得注意的是,經過會談,劉學詢請示李鴻章后,交給孫中山的代表3萬元。
但是,李還是遲疑觀望。馮自由寫道:“總理得香港同志報告,知李督(指李鴻章)尚無決心。”7月8日,清廷任命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催促他北上。權衡后,李鴻章同意擔任議和全權大臣。
卜力聞訊,決定在香港和李鴻章舉行會談。7月18日,李鴻章到港。如李決意北上,卜力圖謀扣留李。劉學詢也很著急,在抵港前就轉告卜力,說李鴻章有意留下來,但不敢抗旨。
但是,一封發自英倫的電報打亂了卜力的棋局。17日,卜力收到了英國殖民大臣張伯倫從倫敦發來的電報,要求不準扣留李鴻章。會談中,李鴻章對孫中山態度大變,勸告卜力禁止顛覆分子利用香港作為基地,之後,李安然回到他的輪船上,“兩廣獨立”計劃告吹。
1895年廣州起義前,孫中山與劉學詢密談時,曾想讓他出任起義領袖,但被劉拒絕了。
1900年策劃“兩廣獨立”同時,孫中山還醞釀著一場武裝革命,計劃在惠州發動起義,吸引廣州清兵外調,裡應外合,拿下廣州,作為根據地。
“兩廣獨立”未遂后,鄭士良領導的惠州三洲田起義爆發。起義初期連連告捷,俘虜了數百清軍,還在短期內聚集了兩萬人馬。孫中山抵達台灣,籌集軍資和人力支援惠州。
一月前,孫中山寫了一封信,委託日本人平山周送給在上海的劉學詢。但平山周沒有將信送到,而是回到日本,試圖說服日本當局援助惠州起義,但未成功。這樣,孫劉最關鍵的一次聯絡,貽誤了時機。
這封信的直接動機,是要求劉學詢提供惠州起義急需的巨額資助。信中寫道:“故求足下及楊、李同志等,即速代籌資百萬交周君匯帶弟處,以便設法挽回大局,而再造中華也。”在這封信中,孫中山除了陳列具體的起義計劃外,還作出了許諾,讓劉學詢在起義成功后當總統或者皇帝,“今特遣深信人周君平山來見足下,面托足下主持內局,先立一暫時政府,以權理政務。政府之格式,先以五人足矣:主政一人,或稱總統,或稱帝王,弟決奉足下當之,故稱謂由足下裁決。”滿懷帝王夢想的劉學詢,沒有看到這封承載著帝王夢的“雞毛信”。
1900年10月下旬,惠州起義失敗。信中的設想成了空談。

退隱

45歲那年,劉學詢帶著他破碎的政治野心,在杭州西湖隱居。保皇、君主立憲、共和,這些字眼,對他陌生而遙遠。他凄然寫道:“自慚轉蓬身世,蓋自卅年養晦,早已萬念皆空。”
在西湖邊建造住宅曾是劉學詢早年的夢想。他圈用了西湖邊的民地數百畝,自己擔綱設計師,花了五年時間,建成劉庄的園林格局。
“後來起劉庄的時候,在廣州的劉園有的東西變賣,有的東西拆下來,運到了杭州。劉庄的建築,建了又拆,拆了又建,反反覆復。我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住在劉庄。那時候,家人出入劉庄,都是用船艇代步。劉庄居住區內有兩個私用泊船碼頭,迎賓館有一個專用碼頭。那時候的劉庄也對遊人免費開放。”當年與家庭劃清界限的劉啟言,晚年不斷陷入對劉庄的追憶當中。劉庄承載了他父親的歸隱生活,也承載了他的青春歲月。他撰寫了多篇有關劉庄的文章,還隔年去劉庄小住。
即使劉學詢在世時,劉庄的命運也是跌宕起伏,因與當時的大清銀行、交通銀行的債務糾紛,被官府查封拍賣,后又流拍。民國后,浙江軍政府根據鄉民舉發,再次將劉庄封禁充公。後來,通過孫中山的交涉,劉庄回到劉學詢手中。

後世紀念


西湖國賓館
西湖國賓館
1953年,劉啟言的母親將劉庄無償贈給政府,今天的劉庄已成了戒備森嚴的西湖國賓館。劉啟言參軍后與母親再無聯繫,劉母晚景凄涼,最後在貧寒中故去。
劉學詢身後,劉庄發生過兩件大事: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草案在這裡誕生,《中美聯合公報》在這裡草簽
如今,老劉庄的布局還在,建築卻是後來新建。有一處假山,有吳昌碩題寫的“蟺葉”二字,是當年劉庄的原物。
“實際上,辛亥革命后,我父親還幫助孫中山。關於借款辦銀行的問題,他給孫中山寫信提了建議。現在中山市的中山紀念館還保留著這封信。”劉啟言說。
據劉學詢回憶,辛亥革命后,他和孫中山曾有過多次會談。孫就任臨時大總統后,把劉召去,諮詢了許多建議。在1920年一次會談中,劉向孫中山建言“於黃埔等地練兵三萬乃以作基本軍隊便可進取”。他也談到了共和:“試問九年之間,帝制復辟迭起,共和精神已無復存。今以非常政府名義,起而挽救之,實共和一線生機所在。”
但劉學詢在新時代的參政議政,僅限於這樣的程序和範圍。
1935年1月3日,劉學詢在劉庄去世,終年80歲。數十年前,在這位奇人的莊園內有一副楹聯,雖有溢美之意,卻概括了他煙雨人生后的複雜心境:“先生何許人,天半朱霞,雲中白鶴;君言不得意,風情張日,霜氣橫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