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
美國海軍現役的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
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英文:USS Carl Vinson,編號:CVN70),是美國海軍現役的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該艦為美國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的3號艦。
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於1975年10月11日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的紐波特紐斯造船廠敷設龍骨、開工建造,1980年3月15日下水,1982年3月13日服役。該艦1990年開始在進行了為期2~3年的改裝,並於2005-2007在紐波特紐斯船廠大修和補給核燃料。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以聖迭戈為母港,是美國海軍在西太平洋海域經常部署巡弋的航母,多次熱點事件和行動中都有其參與。
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全長330多米,滿載排水量為9萬多噸,航速為30節,續航力80~100萬海里。編製人員6300名。飛行甲板寬76.8米,可裝載飛機90餘架。艦上武器有八聯裝海麻雀導彈發射架3座,密集陣6管20毫米火炮3座,還有若干雷達、通信和導航系統。艦載機主要有F-14“雄貓”戰鬥機,F-18“大黃蜂”戰鬥機,“徘徊者”電子戰飛機,E-2C“鷹眼”預警機,S-3“海盜”反潛飛機。
尼米茲級航母首艦尼米茲號
1965年越南戰爭爆以後,美國國防部與國會才又意識到核動力航空母艦無與倫比的持續作戰能力以及壽命周期成本效益;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並公開承認核動力航母的優勢。並從1967財年開始讓美國海軍建造三艘新的核動力航空母艦。至此,美國海軍終於可以建造企業號之後的第二代的核動力航空母艦--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是美國第二代核動力航空母艦,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艦,它的7種不同用途的艦載飛機可以對敵方飛機、船隻、潛艇和陸地目標發動攻擊,可以支援陸地作戰,保護海上艦隊,可以在航空母艦周圍方圓幾百海里的海面上佈雷,實施海上封鎖。由它領銜組成的戰鬥群通常由4~6艘導彈巡洋艦、驅逐艦、潛艇和補給艦隻構成。美國分別於1967財年批准“尼米茲”號、1970財年批准“艾森豪威爾”號和1974財年批准“卡爾·文森”號三艘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的建造計劃。
卡爾·文森眾議員
該艦主要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巡邏,以日本橫須賀港為基地。
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
1980年該艦以美國國會議員“卡爾·文森”命名,編號CVN70,是美國海軍“尼米茲”級航母的第3艘。該艦全長330多米,滿載排水量為9萬多噸,航速為30節。從1983年3月至1998年,“卡爾·文森”號航母先後8次前往西太平洋參加軍事活動。1999年7月,“卡爾·文森”號航母返回軍港進行為期11個月的大修。美國海軍花費2.3億美元對該航母進行裝備的更新換代。
“卡爾·文森”號自1982年3月服役以來,經常作為“急先鋒”被派往世界有關海域,被稱為美軍“第一航母打擊群”。“卡爾·文森”號航母編隊巡航期間,進行了密集的軍事演練,包括反潛戰、機動演習、火力打擊等,意在巡航同時進行實兵演練,提升編隊綜合作戰能力和應對地區事態變化的能力。
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
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
艦載軟殺傷對抗系統包括4座洛拉爾·海考公司的6管固定式MK36型SRBOC誘餌彈發射裝置,可發射紅外曳光彈和箔條彈,射程為4千米;SLQ36型“水精”水面艦艇魚雷防禦系統(SSTDS);SLQ32(V)4/SLY-2型綜合雷達預警、干擾和欺騙系統;WLR-1H電子偵察系統,覆蓋C~J波段。
該艦採用核動力裝置,包括2座A4W/A1G壓水反應堆,還裝備了4台應急柴油機,總功率為8兆瓦,4軸推進。全艦的電力供應由八台單機功率為8000千瓦的渦輪蒸汽發電機提供,其發電能力足以滿足1座10萬人城市的用電需要。
動力裝置包括8台F&W公司的鍋爐,蒸汽壓力為8.17兆帕,溫度為510攝氏度。4台威斯汀豪斯公司的汽輪機,總功率為209兆瓦。4軸推進。此外還有8台1500千瓦的汽輪發電機組、2台750千瓦、400赫茲的中頻發電機組和3台1000千瓦的柴油發電機組。
艦載機與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
艦上搭載的固定翼飛機通常包括20架F-14D“雄貓”戰鬥機、36架F/A-18“大黃蜂”戰鬥機、4架EA-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4架E-2C“鷹眼”預警機、6架S-3B“海盜”反潛飛機和2架ES-3A飛機;直升機有2架HH-60H和4架SH-60F“海鷹”直升機。
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
艦載對空搜索雷達採用SPS48E型3坐標雷達,E/F波段,作用距離為402千米(220海里);SPS49(V)5型,C/D波段,作用距離為457千米;MK23型目標截獲系統(TAS),D波段。對海搜索為SPS67V型雷達,G波段。空中管制採用SPN41、SPN43B、SPN44各1部和2部SPN46型雷達,覆蓋J/K/E/F波段。導航雷達採用SPS64(V)9型雷達和900型導航雷達;I/J波段。火控雷達為6部MK95型艦空導彈火控雷達,I/J波段。飛機戰術引導系統為URN25型“塔康”。
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
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
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參考數據:
艦長 | 332.8米 |
艦寬 | 40.8米 |
飛行甲板長 | 335.6米 |
飛行甲板寬 | 77.1米 |
吃水 | 11.3米 |
標準排水量 | 78,434噸 |
滿載排水量 | 91,487噸 |
動力系統 | 2×西屋A4W壓水反應堆 功率260,000馬力 4×蒸汽渦輪機 推進器:四軸雙主舵 |
最高航速 | 30節 |
艦員 | 3,200+2,480(艦艇人員+空勤人員) |
造價 | 約39億美元(1980年) |
船電系統 | |
雷達系統 | 1×AN/SPS-48C/E 3D對空搜索雷達 1×AN/SPS-43A 2D對空搜索雷達(80年代初期換裝) 1×AN/SPS-49(V)5 2D對空搜索雷達(80年代中期換裝) 1×AN/SPS-67平面搜索雷達 3×MK-91海麻雀導彈火控雷達 2×AN/SPQ-9A追蹤雷達 |
電子對抗 | 1×AN/SLQ-32(V)4電子戰系統 1×AN/WLR-1H 電子戰系統 10×MK-36 干擾彈發射器(SRBOC) |
指揮作戰 | ACDS先進戰鬥指揮系統(90年代加裝) MK-23 TAS目標搜獲系統 SSDS MK-2船艦自衛作戰系統 |
艦載武器 | |
艦載機 | F-14A/B/D戰鬥機×20~40(退役) F/A-18A/B/C/D戰鬥機×24~36(現役) A-6E攻擊機×16 (退役) S-3A/B反潛機×8(退役) E-2C空中預警機×5 SH-3G/H或SH-60F直升機×6 |
防空導彈 | 3×MK-25/29海麻雀短程防空導彈發射裝置 2×MK-31拉姆短程防空導彈系統 |
近程防護 | 3×MK-15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系統 |
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艦徽
1983年3月1日抵達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阿拉米達海軍基地(Alameda Naval Base)。在其服役的生涯中,它得到了許多的綽號,例如“Chucky Vee”、“Battlestar”或“Gold Eagle”。
1983年3月1日從諾福克港起錨,開始8個月的環球巡航。歷經加勒比海、大西洋、地中海、南大西洋、印度洋、南中國海、日本海和太平洋,然後返回美國西海岸的阿拉梅達海軍基地。
1984年10月14日首次前往西太平洋執行任務前,卡爾·文森號參加了1984年環太平洋聯合軍事演習(RIMPAC 84),並在之後的1985年1月至4月間連續在印度洋海域連續執行勤務達107日。同年,卡爾·文森號上的F-14/A型雄貓式戰機還參與了影片《壯志凌雲》(Top Gun)的拍攝。
1986年5月和6月,卡爾·文森號參與了包括RIMPAC 86在內的多次軍事演習。同年8月12日它出海執行第二次海外任務,成為第一艘在白令海執行任務的美國航空母艦。
1987年1月,在印度洋和北阿拉伯海執行了多次任務后,卡卡爾·文森號接到返回母港阿拉米達的命令,在返航途中它又再一次穿越了白令海。
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
1989年9月18日,卡爾·文森號離開阿拉梅達,在白令海峽參加美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規模最大代號為“PACEX’89”的海軍軍事演習。在整個演習期間,卡爾·文森號游弋在白令海和阿留申群島之間,指揮一個由三艘航空母艦所組成的航空母艦戰鬥群,以模擬應付發生在日本海和太平洋上的戰鬥任務。
1990年2月日卡爾-文森號出海第五次執行任務,並於同年7月31日安全返回母港。
1994年2月17日,卡爾文森號駛往波斯灣以支援稱為“南方守望”(Operation Southern Watch)的軍事行動。同年8月5日在卡爾文森號上舉行了太平洋艦隊司令官交接儀式,並於8月17日返回母港。
1995年8月26日至9月3日,卡爾文森號參加了“Ke Koa”軍事演習。同時在艦上舉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結束的紀念儀式,在儀式期間,美國總統柯林頓在夏威夷檢閱了該艦。作為紀念儀式的一部分,12架二戰時期的舊型軍機實際在卡爾文森號進行了起飛示範。
卡爾·文森號航母編隊航行大洋
由於阿拉米達海軍航空站(Naval Air Station Alameda)預計要在1997年時關閉,1996年末至1997年初期間,卡爾·文森號的母港轉移至位於華盛頓州的布雷默頓(Bremerton)軍港。在離港前往波斯灣前,卡爾·文森號參加了RIMPAC 98軍事演習。在抵達波斯灣后,它於1998年12月19日發動空襲以支援“沙漠之狐行動”(Operation Desert Fox)和“南方守望行動”,空襲一直持續到1999年3月。1999年7月,卡爾·文森號在普吉灣海軍船塢(Puget Sound Naval Shipyard)進行為期11個月的乾塢維修。趁著這次大修之際美國海軍投入了2億3千萬美元升級艦上的設備,而改裝后的暖車試航則一直持續到2000年時才告一段落。
2001年1月到6月,卡爾·文森號為準備執行第12次的海外部署,接受了嚴格的訓練,2001年7月23日它駛離布雷默頓軍港前往波斯灣以支援“南方守望”行動,但9月11日的恐怖攻擊卻突然改變了任務。為了對美國本土遭襲作出快速反應,原本是在印度洋上巡弋的該艦,接到命令改變航向駛往北阿拉伯海。2001年10月7日,它在“永久自由行動”(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中率先發動空襲,而在此後長達72天的反恐戰爭中,卡爾·文森號上搭載的第十一艦載機聯隊(CVW-11)出擊超過4000架次。同年12月中旬,卡爾·文森號在返航的途中順訪了長崎軍港,並在抵達本土之前在新加坡度過了聖誕節。來年的4月改建進行了維修,並在9月份出海進行修整后的試航。
2003年1月卡爾·文森號本來應該接受為期一個月的飛行甲板考核,但卻為了要參與“伊拉克自由行動”(Operation Iraqi Freedom)而延長值勤的時間。該艦在出海執行了長達九個月的任務后,終於返回母港。從2003年1月到9月,卡爾·文森號曾造訪泊靠過包括夏威夷、關島、韓國、日本、澳大利亞、香港和新加坡在內,位於亞太地區的港口或國家。
因為該艦參與的軍事行動,卡爾·文森號在2004年獲得了瑪喬麗·斯特雷特戰艦基金獎(Marjorie Sterett Battleship Fund Award),以表彰美國太平洋艦隊中最具戰鬥精神的軍艦。
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
加勒比島國海地當地時間2010年1月12日16時53分(北京時間13日5時53分)發生里氏7.3級地震(根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海地當地時間2010年1月12日下午發生里氏7.3級強烈地震),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1月15日駛抵海地,協助開展救災工作。
2010年11月30日,卡爾·文森號離開母港進行最後的訓練演習,並開赴西太平洋和波斯灣地區進行為期7個月的常規例行作戰部署。
2010年12月中旬,卡爾·文森號在西太平洋海域進行實戰演練。
2011年1月14日,卡爾·文森號航母與韓國海軍開始在黃海舉行新一輪聯合演習。
2011年5月,“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執行了對“恐怖大亨”本-拉登進行海葬的秘密任務。之後,“卡爾-文森”號航母戰鬥群抵達中國香港進行了為期4天的訪問,后赴印度洋。
2014年8月24日,美軍發言人稱,中國戰機周二在對美國P-8偵察機進行攔截的過程中,兩機最近時相距僅6米。從美方人員拍攝的畫面顯示中方出動的戰機為國產殲-11戰機,該機機翼外側掛攜帶2枚PL-8紅外格鬥導彈,內側掛2枚PL-12中程對空導彈。美中軍機相遇引發新緊張之際,美國海軍向亞太地區派出第二艘航母戰鬥群“卡爾·文森”號,該航母將與在日本的“喬治·華盛頓”號航母戰鬥群會合。
2017年2月14日,“卡爾·文森”號航母編隊航渡,經過夏威夷后直奔關島,於與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起飛的B-1B轟炸機進行了匯合演練。
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
2018年3月5日,美軍航母“卡爾文森號”(USS Carl Vinson)載著5000名士兵抵達越南,停靠峴港市並開始一連4天的訪問,這也是自1975年越戰結束后,相隔43年美國大規模軍艦首次訪越。英國廣播公司3月5日報道稱,這是一次歷史性的訪問,航母所停靠的峴港具有重要歷史象徵意義。
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
該項工作包括對核反應堆重裝燃料,以供在以後50年之用;對作戰系統、飛行甲板、飛機彈射器的升級以及對航母內部空間和系統的改進。有關人士表示,這是卡爾·文森號航母自服役以來首次更換燃料和接受系統全面的現代化改裝。在此次改裝結束后,它還將繼續服役20餘年。據悉,卡爾·文森號已是第三艘接受現代化改裝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
2020年4月6日,美國海軍的尼米茲級航空母艦“卡爾·文森”號在普吉特灣海軍造船廠下水,結束了將近一年時間的干船塢維護。美國海軍表示,“卡爾·文森”號航母在普吉特灣海軍造船廠中進行了為期14個月的中期大修和升級改造。此次中期大修升級中,普吉特灣海軍造船廠對卡爾·文森號的艦載電氣系統、船舵、動力系統等進行了維護,對艦員的生活設施進行了改造升級,還對該航母的作戰系統和防禦系統進行了升級。
2020年4月9日,卡爾·文森號航母被曝出,出現新冠肺炎感染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