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轉型

英國卡爾·波蘭尼所著書籍

《大轉型》是2007年5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圖書,作者是卡爾·波蘭尼。

內容簡介


“存在著兩種相互敵對的關於市場體系的分析:卡爾·波蘭尼在《大轉型》中所提出來的和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所提出來的,這兩本書都是在同一個時間、即二戰結束時提出來的。作者中比較的原因首先在於,兩本書要解釋的是同一個現象:1930年代歐洲所興起的法西斯主義和包括社會主義在內的各種 ‘集體主義’。更重要的是,我認為,兩本書不僅使用同樣的模式解釋資本主義的運轉,而且更有趣的是,使用了奠基於非意料後果假設的同樣的社會-理論立場。”
“非意料後果本身並不構成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社會理論的分水嶺,哈耶克的觀點站不住腳;波蘭尼和哈耶克的觀點是堅定這個立場的特別好的例子。非意料後果的理念是只在最一般層面上有效的一般假設,也就是說,它並不是一種解釋機制。如果沒有對其發揮作用的具體方式的特殊理解,這種一般假設並不足夠支撐整個社會理論,不管是個人主義的還是‘集體主義的’。不過,具體到波蘭尼和哈耶克的社會理論,應該強調的是,他們社會理論的相互區別並不在於他們怎樣處理非意料後果,而在於他們對‘市場社會’的相應總體看法:儘管在波蘭尼看來,正是源自資本主義制度結構的‘市場心理(market mentality)’導致了自由的毀滅和社會的解體;而在哈耶克看來恰恰正是這種結構實際上保證了個人自由。哈耶克的這個立場源自他關於人類領域受制於稀缺及其後果——選擇——的信念,用波蘭尼的話來說,這樣一個信念需要一個‘經濟主義的’的框架。另一方面,波蘭尼可以被認為——這次用哈耶克的話來說——是處在‘經濟恐懼症(economophobia)’的影響之下,他拒絕承認稀缺和選擇對人類狀況的重要性。於是,正是對人類狀況的不同理解導致了兩個作者之間的敵對。”
“卡爾·波蘭尼的《大轉型》首先是對資本主義——或者他所謂的‘市場經濟’——本身的一個批判。全書的總體論點是‘十九世紀文明’的解體並不是由於類似侵略或者革命這樣的外因造成的,而是 ‘社會為了避免被自我調節的市場的行為所毀滅而採取的措施’造成的結果。根據波蘭尼,以功利主義對人類社會的理解形成的藥方為基礎而建立一個經濟體系從總體上說是不可能成功的,這種理解以‘看不見的手’範式和自由放任原則為其基本理論要素;這樣一種奠基於個體的獲取動機(gain motive)和對飢餓的恐懼之上的‘自我調節的’經濟體系‘從其本性來說就是不可能的’。這種不可能性揭示出這樣一個事實,即作為市場體系基礎的制度結構具有自我毀壞的性質並且使得資本主義社會不穩定。”

作者簡介


卡爾·波蘭尼(Karl Polany,1886-1964)是20世紀公認的最徹底、最有辨識力的經濟史學家。當法西斯主義興起時,他離開了出生的匈牙利,成為英國公民。在其學術生涯中,曾先後在牛津大學的本寧頓學院和倫敦大學教書。著有《法西斯主義的本質》、《大轉型》和《達荷美和奴隸貿易》(與A.羅特施泰因合作)等作品。

目錄


前言(約瑟夫·斯蒂格里茨)
導言(弗雷德·布洛克)
2001年版附註
作者致謝
第一篇 國際組織
第一章 百年和平
第二章 保守的20年代,革命的30年代
第二篇 市場經濟的興衰
第一卷撒旦的磨坊
第三章“居住VS.利用”
第四章 社會與經濟制度
第五章 市場模式的演進
第六章 自發調節的市場與虛擬商品:
勞動力、土地與貨幣
第七章 斯品漢姆蘭,1795
第八章 前奏與後果
第九章 貧困與烏托邦
第十章 政治經濟學與社會的發現
第二卷 自我保護的社會
第十一章 人、自然與生產組織
第十二章 自由主義信條的誕生
第十三章 自由主義信條的誕生(續):
階級利益與社會變遷
第十四章 市場與人
第十五章 市場與自然
第十六章 市場與生產組織
第十七章 自我調節的削弱
第十八章 破壞性張力
第三篇 進行中的轉變
第十九章 大眾政府與市場經濟
第二十章 社會變遷中的歷史
第二十一章 複雜社會裡的自由
資料來源註釋
1.作為政策、歷史法則、原則和體系的勢力均衡
2.百年和平
3.金線的突然斷裂
4.鐘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擺動
5.金融與和平
6.對“諸社會與經濟諸體系”的選擇性註釋
7.對“市場模式演進”的選擇性註釋
8.關於斯品漢姆蘭的文獻
9.濟貧法與對勞動的組織
10.斯品漢姆蘭與維也納
11.為什麼不採用惠特布雷德議案?
12.迪斯雷利的“兩國度”與有色種族的問題
索引
譯後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