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計劃

網路計劃

網路計劃即網路計劃技術(Network Planning Technology),是指用於工程項目的計劃與控制的一項管理技術。它是五十年代末發展起來的,依其起源有關鍵路徑法(CPM)與計劃評審法(PERT)之分。CPM主要應用於以往在類似工程中已取得一定經驗的承包工程,PERT更多地應用於研究與開發項目。網路計劃技術現在在我國已廣泛應用於國民經濟各個領域的計劃管理中。1956年,為了適應對複雜系統進行管理的需要,美國杜邦·耐莫斯公司的摩根·沃克與萊明頓公司的詹姆斯.E.凱利合作,利用公司的Univac計算機,開發了面向計算機描述工程項目的合理安排進度計劃的方法,即Critical Path Method,後來被稱作關鍵路線法(簡稱CPM);在1958年初,將該方法用於一所價值一千萬美元的新化工廠的建設,經過與傳統的橫道圖對比,結果使工期縮短了4個月。

由來


從20世紀初,H·L·甘特創造了“橫道圖法”,人們都習慣於用橫道圖表示工程項目進度計劃。隨著現代化生產的不斷發展,項目的規模越來越大,影響因素越來越多,項目的組織管理工作也越來越複雜。
1956年,為了適應對複雜系統進行管理的需要,美國杜邦·耐莫斯公司的摩根·沃克與萊明頓公司的詹姆斯.E.凱利合作,利用公司的Univac計算機,開發了面向計算機描述工程項目的合理安排進度計劃的方法,即Critical Path Method,後來被稱作關鍵路線法(簡稱CPM);在1958年初,將該方法用於一所價值一千萬美元的新化工廠的建設,經過與傳統的橫道圖對比,結果使工期縮短了4個月。後來,此法又被用於設備維修,使後來因設備維修需要停產125小時的工程縮短78小時。僅一年就節約了近100萬美元。從此,網路計劃技術的關鍵線路法得以廣泛應用。
1958年,美國海軍特種計劃局在研製北極星導彈核潛艇時,北極星計劃規模龐大,組織管理複雜,整個工程由8家總承包公司,250家分包公司,3000家三包公司,9000多家廠商承擔。該項目採用網路計劃評審技術(Program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簡稱PERT),使原定6年的研製時間提前2年完成。
1960年後,美國又採用了PERT技術,組織了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該計劃運用了一個7000人的中心試驗室,把120所大學,2萬多個企業,42萬人組織在一起,耗資400億美元,於1969年,人類的足跡第一次登上了月球,使PERT法聲譽大振。隨後網路技術風靡全球。
後來,為了適應各種計劃管理的需要,以CPM方法為基礎,又研製出了其他一些網路計劃法,如搭接網路技術(DLN),圖形評審技術(GERT),決策網路計劃法(DN),風險評審技術(VERT),模擬網路計劃法和流水網路計劃法等。從此,網路計劃技術被許多國家認為是當前最為行之有效的、先進的、科學的管理方法。
我國,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運用網路計劃的,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教授結合我國實際,在吸收國外網路計劃技術理論的基礎上,將CPM、PERT等方法統一定名為統籌法。網路計劃技術現在在我國已廣泛應用於國民經濟各個領域的計劃管理中。

網路計劃方法


是繼本世紀初甘特發明甘特圖以來,在計劃工具上取得的最大進步。甘特圖法是傳統的作業計劃方法。圖8.2—2為用甘特圖表示製造某一專用設備的各項活動的進度安排。圖中用線條標出了各項活動的延續時間和起、止時間。從圖14—2中還可看出,活動A(設計活動)、B(工藝編製活動)、D(工裝製造活動)、E(零件加工活動)、F(產品裝配活動)是順序關係,即前一項活動完成後,后一項活動才能開始。而B和C(採購活動)是并行關係,它們可以同時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