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簡洞
惠簡洞
目錄
惠簡洞位於萬佛洞南側,是一個敞口中型洞窟,高4.25公尺,深2.70公尺。大唐咸亨四年,11月7日,西京法海寺僧惠簡敬造此窟,所以此洞又稱“西京法海寺惠簡洞”。洞窟前半部應該是原有的窟門,已經塌毀。窟內平面近似馬蹄形,西壁呈圓弧形,並在南北兩端略向里凹,*西壁下部鑿出一半圓形的基壇。西璧正中鑿一善跏趺坐的彌勒,坐於一平面呈長方形的高座之上,足下還踏一長方形台。彌勒兩側雕出二弟子、二菩薩,均立於基壇之上,足下踏束腰圓形蓮台。左協侍弟子已不存在,右側的阿難形象與奉先寺的阿難很相似。菩薩頭部已經殘損,僅剩其火焰狀頭光部分。主尊彌勒面相胖圓,右手扶右膝,左手放於左膝之上,掌心向上,胸部隆起。頭后以淺浮雕的手法刻出圓形頭光與背屏,上部隆起呈三角狀,兩端各向外伸出一龍頭。這種背屏大萬五佛洞以及部分優填王向看重也有類似的形制。平頂,表面沒有裝飾。另外,窟內還分佈有一些後期補鑿的小龕,其時代也應該是在唐代。
在惠簡洞南下側有一小窟,此窟擁有幾個時代的造像。在窟門外壁上部,刻出屋檐形龕,檐上飾有金翅鳥與鴟吻。窟門為圓拱形,門外兩側各雕刻一身力士。其中,北側力士已殘,僅保留有下部的長方形矮台,南側力士基本完整,右腿弓起,左腿斜撐地,右臂下垂,左臂彎曲於胸前,頭側向門的方向,下身長裙垂於腳下。足踏一長方形台,這種力士為北魏時期的典型形象。門外北側保留有上下二小龕,約開鑿於唐高宗時期。窟外南壁下部鑿出一台,其上部鑿出上下兩龕,上部一龕表面多殘,下部一龕為圓拱形龕,低壇基,壇基表面雕出兩尊獅子,中間雕有一熏爐。正中主像為一位立姿菩薩,夾侍有二弟子、二菩薩。而菩薩寶繒(zeng)下垂至地,下裙又緊貼腿上,腹部骨氣,衣紋稀少。弟子的雙手交拱於腹前,並隱於袖內,袈裟作出水式。這五身相面部均已殘損,此風格又比較像北齊雕鑿。
窟內平面馬蹄形,下部鑿出倒凹字形淺壇。正壁刻出一佛、
二弟子、二菩薩,弟子袈裟作出水式,衣紋作斜方格紋,菩薩著低寶冠、窄頸圈,披巾交*處厚重,裙帶下垂。造像形象寬額,面形下部尖圓,因該是隋代雕鑿。北壁龕內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像,龕外西側上下有戴籠冠的男供養人和手持傘蓋的侍者形象。這種形象是北魏時期多特有的。南壁正中刻半結跏趺佛像,夾侍二菩薩像,佛面部已經殘損,菩薩頭頂螺旋髻,披巾交*於胸前,然後上卷壓在肘上。佛坐前二獅子立起,此組造像又為唐時雕鑿。此外,在窟外門楣表面,以陰線刻出五個方形及半圓形碑首碑形題記,時代均為明萬曆31年3月吉日立,為捐資修路的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