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上海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上海交大科技園成立於2001年1月,作為國家科技部、教育部聯合命名的首批國家大學科技園之一。
上海交大科技園
上海交大科技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作為“上海交大科技園”主要組成部分,是按照現代公司治理結構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01年1月,註冊資本1.42億人民幣,是“上海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投資開發和建設運營實體,扮演著園區開發建設與運作、科技企業培育、科技產業投資三重角色。目前,公司在上海市區管理六個科技園區,積聚電子信息和生物醫藥兩類高科技企業。2008年,由上海交通大學和嘉興市政府合作,在長三角地區建設首個科技產業化園區——上海交大(嘉興)科技園。該園區規劃用地383畝,計劃總投資10億元,規劃開發40萬平方米。
上海交大科技園
2001年,按照現代公司治理結構成立上海交大科技園有限公司,建立上海虹橋路科技園和樂山路科技園
2001年,被科技部、教育部聯合命名為首批國家大學科技園之一
上海交大科技園
2005年,建立上海上生慧谷生物科技園
2006年,建立上海新慧谷科技產業園
2007年,建設鎮江慧谷快鹿科技園
2008年,長三角地區建設首個科技產業化園區——上海交大(嘉興)科技園
2008年,建立上海慧山科技園
上海交大科技園地圖
多元化投資,企業化運作,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2000年底,學校決定成立上海交大科技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作為上海交大國家大學科技園的主要運作實體之一;同時決定吸納社會資金,採用多元化投資方式,按照現代公司治理結構進行管理,由此,公司於2001年1月正式成立,註冊資本1.42億元,由四家股東單位共同投資,第一大股東上海交大產業投資管理(集團)有限公司持股55.42%。
改造舊廠房,盤活存量資產,因地制宜,建設科技園
科技園起步階段,上海交大產業集團利用校園周邊處於長期停產或面臨破產的傳統工廠的廠房(例如紡織和輕工企業)進行改造,開創了盤活存量資產、因地制宜建設科技園的有效模式,先後收購徐家匯周邊三家企業舊廠房,佔地面積達12,867平方米,經改造后的建築面積達41,500平方米,總投資額約1.5億元。目前,這部分資產的價值達到6億元以上。
建立完善的創新、創業支持服務體系,樹立“交大慧谷”品牌,實現連鎖經營
大學科技園除投資建設基礎設施以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的創新、創業支持服務體系,包括企業孵化器,風險投資基金,人才培訓機構等。如:
上海交大
上海慧谷高科技創業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是由上海市科委、徐匯區政府和上海交大三方聯合組建的社會公益性服務機構,為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園區科技型創業企業,提供全方位、全過程、多層次的服務,培育科技型企業和企業家。
2、出資建立風險投資基金和擔保基金
為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困難的問題,科技園公司出資2000萬元參與組建上海交大信息投資有限公司(總股本1億元)。該公司至今已對科技園中的多家公司進行了投資,這些被投資的項目公司,總體發展勢頭良好。
3、發揮大學教育培訓資源優勢,為園區內企業培養緊缺人才。作為依託大學的科技園和孵化器,公司和學校管理學院、軟體學院、媒體與設計學院,以及外語學院合作,為科技型企業開設MBA核心課程培訓班、軟體開發人員的專業課程培訓;遊戲、動漫畫設計和工業設計等課程;英語和日語各等級的培訓等。
4、實現品牌和管理輸出,建立科技園連鎖經營模式
在與傳統產業合作過程中,近年來,科技園通過品牌和管理等無形資產輸出方式,在上海徐匯、長寧、閘北三個中心城區建立起以創意產業、軟體開發、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為主導產業、產學研相結合的六大基地。目前,相關基地運作規範、業績平穩,2008年首個產業化科技園區落戶嘉興,形成了以上海為中心、輻射長三角的連鎖經營新格局。
學校對科技園的支持和從科技園的發展中得到的回報
上海交大
大學科技園的成功,不僅為學校帶來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通過大學科技園,學校也有了一個向社會提供輻射功能的載體,推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經過9年運作,科技園公司經營業績穩步增長,股東獲得現金分紅回報1.38億元,公司賬面資產2億餘元,實際資產近10億元。科技園公司累計投資公司(項目)12個。2008年,科技園順利通過科技部、教育部組織的國家級大學科技園資格複審認定,榮獲“上海火炬計劃20周年先進集體”榮譽稱號,被評為徐匯區四星級(最高級)創意產業園區,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截止到2008年底,園區總面積近10萬平方米,園區企業234家,從業人員5308人,企業上繳稅收約7679萬元。2008年共幫助園區企業獲得國家、市、區各類無償資助資金35項,金額達985萬元,獲得風險投資資金約合人民幣2.11億元。園區企業中,交通大學成果轉化及交大師生創辦的公司約佔園區企業總數的20%,上海慧谷高科技創業中心累計培育科技企業600餘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32家,軟體企業62家,區認定的導向性企業39家,小巨人培育企業3家,企業累計獲得的專利及軟體著作權225項。
地方政府積極支持和科技園對當地經濟發展的貢獻
上海交大科技園
科技園公司成立9年來對當地經濟的發展也產生了推動作用,主要是:1、有利於當地產業結構的調整,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2、有利於培養當地年輕人的創業精神,營造創業氛圍,構建人才高地;3、創造了5000多個就業機會;4、對增加當地的財政收入,拉動消費,作出了貢獻。
上海交大科技園有限公司自2001年成立起在上海市共建有六個園區,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其中徐匯區2個園區,分別是虹橋路園區、樂山路園區;長寧區3個園區,分別是慧谷白貓科技園、上生慧谷生物科技園和上海慧山科技園;閘北區上海新慧谷科技產業園。隨著交大科技園品牌內涵和社會影響力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科研院校以及民間資本表達出希望與公司合作的意願,2007年公司把發展的視角轉向長三角地區,目前,鎮江慧谷快鹿科技園和上海交大(嘉興)科技園正在建設中。
上海徐家匯
園區在孵企業所從事的技術領域以信息產業為主,占入孵企業的70%以上,其他為生物醫藥、新材料、光機電等。
園區地理位置優越,辦公設施完善,同時提供申報認定諮詢、培訓、信息、中介、國際交流、投融資等方面的服務,已成為創業企業及企業家的創業樂園。
上海慧谷白貓科技園
慧谷白貓科技園建園之初的定位就是以發展IT產業為主體的專業園區,是長寧區信息產業園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七個市級軟體產業園中的一個。同時,園區是公司實施品牌和管理輸出、建立連鎖經營模式戰略的第一個成功案例,由交大慧谷輸出的管理團隊,在租賃、信息及增值服務等方面進行著卓有成效的工作,在盤活存量資產的同時,為區域經濟發展不斷做出新的貢獻。
上海上生慧谷生物科技
目前,園區已經入駐的知名企業有:美國惠氏製藥公司、美國凱默斯醫藥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美國石琳(上海)投資諮詢有限公司、美國登士柏(天津)有限公司、上海維塔士電腦軟體有限公司、鼎尖國際物流有限公司等。
上海新慧谷科技
項目首期佔地5畝,建築面積約1萬平方米,由三幢鋼混結構樓房組成,建築層高3.5米(其中一樓層高6米)。經過精心策劃和設計,將為工業設計、建築設計、三維動畫、影視設計等科技創意產業企業提供“時尚、簡約、生態、國際化”的辦公空間。
上海交大科技園有限公司和上海中山建設實業發展總公司密切合作,積極創建上海慧山科技園區。為了營造優越的軟硬體環境,吸引國內外有知名度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發展前景良好的高科技企業,上海交大科技園有限公司和上海中山建設實業發展總公司等四家企業在哈密路蘇州河畔開辦了上海慧山科技園區,建築面積約6000平方米,並共同組建了上海慧山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目前,慧山科技園區正積極對外招租,吸引高科技企業落戶。
鎮江慧谷快鹿科技園
未來的上海交大(嘉興)科技園
立足嘉興當地產業升級需求,整合百年交大科技資源以及交大科技園國家級大學科技園的成功經驗,園區重點孵化和培育電子元器件、服務外包、數字娛樂、精密機械、新能源與新材料。
在硬體設施和空間布局上,園區充分考慮引進各類企業的需求,現已有竣工投入使用的標準廠房和孵化用房面積近3萬平方米,一期即將開工建設的綜合大樓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項目二期、三期計劃再開發25萬平方米的廠房和3萬平方米的辦公用房,項目完工後,將建成環境優美、配套設施完善的國際化的科技園區,包括辦公、研發場所以及產品展示、交易服務、商務會所、培訓以及餐飲、健身中心、人才公寓等設施。
在軟體服務上,園區引入上海交大科技園的成功服務體系,並結合園區特色,在租金扶持、項目申報、中介諮詢、人才培訓、融資支持、國際交流、商務扶持、研發支持等方面為入駐企業提供針對性的服務。
打造“交大智造”品牌,面向全國、走向世界,成為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重要創新源泉和商務引擎,是交大(嘉興)科技園的理念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