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迪

北京大學歷史系最年輕客座教授

1985年3月26日,郝笛出生在天津一戶普通人家。父親長年在外經商,母親則是天津一家醫院的醫生。

個人愛好


郝笛酷愛文物考古,尤其對中國古代盔甲有獨到的研究。他現為中國文博學會年齡最小的會員;撰寫過《發現魚腸劍后的探索》、《棘幣初探》等若干論文;應邀參加過大型考古挖掘工作;如今被不少古玩文物店聘為顧問。
郝笛已經是全球很多博物館最資深和權威的專家,北京大學歷史系最年輕的客座教授。

個人生活


郝笛酷愛文物考古,尤其對中國古代盔甲有獨到的研究。應邀參加過大型考古挖掘工作;如今被不少古玩文物店聘為顧問。
郝笛七八歲的時候,父親帶他去故宮。看著琳琅滿目的皇家收藏,平時沉默寡言的郝笛竟指著展品說:這個把朝代寫錯了,那個把工藝給寫錯了。父親嗔怪地說:小聲點兒!小孩子家,你懂啥?一位一直默默跟著他們的老人忍不住說:“哦……我原來是這裡面的。這是您的孩子嗎?我跟他聊會兒行嗎?”
老人和郝笛聊得特別投入,還不時在紙上記著什麼,他神情肅穆地對父親說:“你可要好好培養孩子啊!這孩子可不一般。他剛才說得都對。”
前幾個月,天后宮出土了一些清朝乾隆年間的瓷器碎片。由於郝笛在天津的考古界小有名氣,有人便讓郝笛鑒定。郝笛將瓷器碎片分成3堆。然後說:“昨天的報紙登錯了,這堆是康熙年間的、這堆是雍正年間的、這堆是乾隆年間的……這裡可能是一個祭祀壇。”細心的郝笛還在挖掘現場看到一塊石碑,反覆查看后,對爸爸說出自己的推斷:石碑右上角有鑿痕……我肯定石碑右上角有“大明年間”的字樣,“明”是清朝最忌諱的字,凡帶“明”字的都要毀掉,當時民工們翻修時發現了石碑,肯定害怕,不知如何處理。他們想出了一個萬全之策——把“明”字鑿掉……3件瓷器中有碗、酒杯、香碗,也是民工迷信,發現關帝的東西,把它毀了,認為得罪了神靈,於是回家精心找了幾樣瓷器,簡單地設了臨時祭祀壇祭祀……
上個世紀90年代初出土了一些被媒體稱為“外文鉛餅”的東西,上面“有似龍非龍似鳥非鳥的東西,下邊是外文”。郝笛看了出土文物的圖片,很是興奮,認為這就是幾代人找了幾百年的“白金三品”。“白金三品”是漢武帝時期發行的錢幣,《史記·平準書》、《漢書·食貨志》等都有記載,而且記載得相當詳細,包括重量、形狀、紋飾。但“白金三品”開始時並沒有得到專家的確認。郝笛說,這是專家研究的失誤,研究白金三品的人都是研究古錢幣的,他們不認為龍的形狀是那樣的。郝笛關於“白金三品”的推斷直到2001年才被專家們認定。
郝笛一有空閑,就經常出門,到河北、山東、陝西、甘肅、寧夏、山西、北京等地,帶著資料、帶著課題去找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北京的琉璃廠、潘家園等地經常有他的身影。

人物軼事


少年鑒定專家

2001年11月30日,天津紅橋區復興路工地文物發掘現場,十幾位考古專家仔細端詳著一塊剛出土的鐵疙瘩,沒有人能說明白它的來龍去脈。“這是清咸豐年間福建寶福局鑄造的鐵錢,因為工藝粗糙沒有流通,就運到天津當炮砂。”一個15歲孩子的話讓大家嗤之以鼻:“那時都是銅錢,哪來的鐵錢!”“再往下挖應該還會有炮彈。”10分鐘後果然挖出一顆直徑4厘米的鐵炮彈。
這個孩子就是當年已名震大半個中國的天才考古少年郝笛,後來天津的許多大型考古挖掘現場都邀請他到場。10歲起,他收藏考證古代盔甲,現在是國內外此項研究的頂級專家;12歲,他破解了困擾中國考古界2000年的謎題“白金三品”和“魚腸劍”,初步確立了在中國考古界的地位;13歲,他成為中國文博學會專業委員會年齡最小的會員;他的藏品價值過億,是中國古錢幣、古銅鏡、古兵器戈最大的收藏鑒賞家;他的鑒定結果往往決定著幾百甚至上千萬元額度的大宗文物交易。

收藏界名人

八九歲時賺了17萬元。
在考古鑒寶界,郝笛頗像一座無人能夠探知的古墓,充滿懸疑與傳奇。
10歲以前,郝笛一直住在瀋陽道附近的爺爺奶奶家。在父親郝文敏的記憶里,5歲時郝笛就開始迷戀文物了。
郝笛自小有著同齡孩子身上少見的安靜,而且智商奇高,父親需用計算器計算的百位數加減法,他張口就能說出結果,給他買的玩具他看都不看一眼。
上學以後,郝笛常常深夜才回家,問他,就說去看朋友了。什麼朋友能玩到這麼晚?家人把電話打過去,朋友竟是位70多歲的老人,那時他的身邊都是這樣的朋友。
瀋陽道上的老人們後來說,6歲起,郝笛就已是文物市場上頻繁的買家了。7歲時,他就花7000元錢買回一把青銅劍。
10歲那年爺爺去世了。晚上,郝笛靜靜走進來,跪在靈堂前,4個多小時后,郝文敏一覺醒來發現兒子還跪在那兒,一推,孩子已僵住了。當醫生的媽媽趕過來,看到兒子的腿都紫了,揉了3個多小時,孩子的腿才會動。喪事辦完后,郝文敏覺得應該跟兒子好好談談,郝笛哇的一聲哭出來:“是我害死了爺爺,他不該死那麼早,他把你給他的醫藥費全拿給我買文物了……”郝文敏大吃一驚,那時他的生意很順,每個月都給患糖尿病的父親三五千甚至上萬元錢。到那時,郝笛購買文物已花去40多萬元,其中還有他自己賺到的第一筆錢。郝笛對父親講起八九歲時,一處工地挖出一批碎瓷片,他一包包背回家,攢了4麻袋。之後一片片拿到市場上去賣,他懂行,誰也騙不了他,一共賣了17萬元。7800多枚古銅鏡,幾乎是現有存世總量的1/3,大多是那時他從文物市場淘來的。
10年來,每到爺爺忌日那天,郝笛都水米不進,以此作為對給他幫助最多的爺爺的紀念。
幾年以前,郝笛的父親以為他是個不聽話的孩子--“當時我越來越不能理解郝笛的各種稀奇古怪的行為,讀書心不在焉,從來不看書,成績中下。憤怒的時候,我甚至都把他的書包扔出了家門。”
直到有一天,老師打來電話,郝笛在體育課上暈倒了,“孩子的體質太差,需要補充營養。”父親很奇怪,每天晚上郝笛都會像小餓狼一樣吃得很多呀,而且郝笛的母親是醫生,家裡一直是注意營養搭配的,這是怎麼回事呢?父親才知道郝笛在學校不吃早飯和午飯已經很久了,怪不得每天晚上回家就跟餓死鬼一樣地吃,原來他吃一頓要抵三頓呀。
晚上,父親叫來郝笛問他到底是怎麼回事?這段日子早飯和午飯的錢都用到哪裡去了?郝笛這才從自己的床底下拿出一小包東西,裡面全是文物的碎片和大大小小的古錢幣。郝笛告訴父親為了買這些東西,自己已經3年沒有吃早飯和午飯了,有時候餓了就去撿同學吃剩下的饅頭啃兩口。父親很吃驚,緊盯著兒子有點憔悴的面容,久久不能平靜。一個人堅持3年只吃一頓飯,這需要多大的決心?這時候,他發現自己真的不了解自己的孩子。那天晚上,父親告訴郝笛要買東西缺錢只管開口,家裡給錢。

逃課學生

上初中時,郝笛常常逃課,躲在家中或圖書館研究考古和歷史書籍,《二十五史》、《銅元詳考》、《中國古幣》……一學期下來,郝笛在學校的考勤只有幾個星期。12歲,發現了“白金三品”和“魚腸劍”后,他撰寫出《發現魚腸劍后的探索》、《棘幣初探》等多篇論文。
是真的嗎?最先趕來求證的安徽電視台記者足足數了一天一夜,郝笛家幾乎包含了中國曆朝歷代的錢幣共有167800枚,古兵器戈、青銅劍3000多把,盔甲10多副……
小山似的古錢幣堆在屋中,天津一位記者隨意從中抽出一枚,坐在沙發里的郝笛只一瞥:“東西漢之間流通的新疆龜茲無紋錢,是目前發現最小的幣。”再抽一枚,“西漢早期的榆莢半兩錢,厚0.2毫米,是中國最薄的古錢幣。”山東電視台導演許凡和他打賭,把他帶進山東博物館庫房,隨便指出一件,他能滔滔不絕講上幾十分鐘。
反偽鬥士司馬南帶著專家找到16歲的郝笛,從高古玉到瓷器到盔甲到陶器,郝笛講得專家時而連連點頭時而輕輕搖頭:“這個,我們還沒有涉足過……”臨了,司馬南拉著郝笛的手說:“你讓我重新認識了世界,理解了自古英雄出少年這句老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