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廟村

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丈八溝街道下轄村

紅廟村隸屬於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丈八溝街道,位於雁塔區西北部,全村下轄3個村民小組,220戶,930人,均系漢族。

紅廟村位於雁塔區境的西南部,地跨西戶公路南北兩側,東臨陳林村隔皂河與茶張村、雙水磨村相望;西倚探花嶺與曹里村灘、漳滸寨相鄰;北連老煙庄、小煙庄兩村;南與袁旗寨、東灘村接壤。2010年有80歲以上領取生活保健補貼老人共有5人,男1人女4人。土地面積1000畝,其中2002年8月國家已徵用103畝。

紅廟村是丈八街道辦事處(原丈八溝鄉)西部一個具有古老傳統、民風淳厚、歷史悠久的村落。

歷史沿革


村名來由

1991年10月紅廟村碑撰記:“相傳唐時有一寺院,院牆塗為紅色,后命名此附近村落稱曰紅廟”。另據有關資料記載,古時原有一關公廟,因牆染成紅顏色,而得村名。

史料記載

據《長安縣誌》載,清嘉慶年間(1796~1820)紅廟村屬長安縣河池廒管轄,1929年改倉廒為區鄉時歸屬河池鄉。1950年4月撤銷河池鄉劃歸郭杜區管轄,1954年12月劃歸阿房區南堯頭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歸屬丈八溝人民公社,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改為衛東人民公社,紅廟村也與陳林村合併統一稱為紅旗生產大隊,人們一直習慣稱為紅廟東村、紅廟西村。1984年改公社為鄉,1988年3月兩村分開又恢復紅廟村生產大隊,現為紅廟村村民委員會。

沿革

據村中“三老”回憶,解放前紅廟村不足40戶,150多人,以童、許、李姓氏為多,童姓6戶,許姓5戶,李姓7戶,另有張、王、閆、馬等姓氏。村民大部分都是明朝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移民至此,流傳有“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桐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村中現能收集考察到的有古牌匾四塊,童德林家的老屋中懸掛慶賀匾一塊上書“豐道孟康”四字。已去世的許振海家保存有功德匾一塊,上書“直正方端”四字。童春山家原上房的門頂曾懸掛有門頭匾一塊,藍底金字,書“褚獻猶許”四字。童德財家的老祖屋大廳上懸掛慶賀匾一塊,上書“福衍箕疇”四字,“文化大革命”中借給兒子結婚為名,製作了木板櫃,故得以留存。經考察,四塊古牌匾皆為明朝後期至清嘉慶年間之古物。“文化大革命”期間,村中曾出土石碑一重,上書姓名“童大有”,有大清皇帝聖旨賜封字樣,並有曾在甘肅天水、清水縣為官等字,在破“四舊”中被砸爛后不知去向。
紅廟村
紅廟村
紅廟村的土地主要分佈在村子西邊,人們習慣稱為頭道嶺、二道嶺、三道嶺,再上去就是唐代有名的探花嶺。據傳說,唐代在進行科舉考試后還要進行殿試。殿試第三名為探花,在參加了探花宴之後,常乘坐車輦到此嶺遊覽,到南湖划舟,觀嶺側紫薇、芍藥等奇花異草以及漳滸芙蓉。此嶺南北走向十里,高約三丈,嶺北曾立有一塊大石,鐫刻“探花嶺”三字。相傳村西的頭道嶺上曾有張家古冢一座,豎立有墓誌銘一座,上書“明贈玄武大將軍”字樣。據張姓守墓人後裔介紹,墓主人是其先祖張志明,原為明朝開國洪武帝朱元璋帳下一員猛將,在戰鬥中捐軀。從戰場上只找回身子,頭顱始終未找到。后皇帝賜鑄了一顆銀頭,一同安葬於此地。
20世紀70年代,村子北部還有一約2丈高的土台,面積約1畝地,上建有一座大殿,人們稱樓台廟,民國中期曾在此設有私塾。廟背後東西有一長數里、寬3丈的深溝,據考證是1926年河南軍閥劉鎮華圍困西安時挖掘的。村南偏東有一廟宇人稱關帝廟,偏西叫娘娘婆廟,為婦女祈子之場所。民國後期已改建為小學。解放前村子南門外西邊有一約五丈多高磚塔一座,為鎮妖辟邪、佑護村莊興旺和村民安康而建,經考察為明末清初之物。
村南村北原各有一個大澇池,大約都有一畝多地,為全村雨水彙集之地,也是夏日人們種田歸來洗滌、婦女洗衣服和小孩戲水之地。文革后被填平,劃成了宅基地。
另據甘肅省平涼市(地委)黨史記述,革命烈士、共產黨員周志學(1905~1932),長安附近西灘村人,1926年學校畢業后在陝西督辦李虎臣部劉文伯旅某連任文書,劉鎮華圍攻西安期間,駐守在城南的紅廟村擔任該部團支部書記,從事兵運工作,后曾任陝西省總工會總幹事。同年12月西安解圍,1932年9月去固原地區參與發動兵變,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第七支隊,在開赴平涼途中被地主武裝民團包圍壯烈犧牲,時年27歲。
(二)
紅廟村自古重教。清代長安私塾盛行,村村有塾,紅廟小學堂也應運而生,主要傳授“三字經”、“千字文”、“識字課本”或講解“四書五經”。據《雁塔區志》記載,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在紅廟、丈八溝、茶張村、漳滸寨設立4所小學堂。根據1906年大清朝頒布的上諭規定,學堂主要有德育、忠君、尊孔、尚實等課程。民國4年(1915)將小學堂一律改為小學校。開設有修身、演經、國文、算數、體操、唱歌等課程,學員不超過20人。解放初期,筆者曾就讀於紅廟小學。開始只設初小到四年級,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才改設完全小學。當時語文課文主要有“狼來了”、“媽媽給我縫棉衣,媽媽縫衣多辛苦,我穿棉衣要愛惜”、“小貓釣魚”等。算術僅為一般的加減乘除,學校教師不足10人,學生100餘人,主要為附近袁旗寨、郁家莊、鋪尚村及紅廟東西兩村的農家子弟。2009年紅廟小學進行了改建,拆除了紅瓦藍磚土木建築的教室,投資85萬元建起了三層教學大樓。2010年,紅廟小學有教職員工16人,其中任課教師14人。有教學場地7.7畝,校舍2000平方米,班級6個,學生300名。另設幼兒班,招收學前兒童43人,幼兒教師3人。百年以來在該校就讀學子萬餘名。
20世紀50年代,紅廟村出了第一個大學生童崇正(1937~2003),就讀陝西師範大學,畢業后先任教西安市52中學,後任西安東方大酒店副總經理、工會主席等。村民童致遠(1932~1997)曾任陝西省民族書畫院理事,愛好廣泛,琴棋書畫無所不涉,詩詞戲曲無所不能,曾根據日本書法愛好者、電視劇導演花松正卜先生的名字,創作了一首歌頌中日友好的七言冠頂詩,並寫成書法作品贈給花松正卜先生。詩曰:
花紅葉綠滿園香,松茂竹苞青春長。
正值紫氣東來日,卜筮龜靈見吉祥。
童致遠去世三周年之際,日本友人花松正卜先生專程前來悲痛悼念亡友,虔誠焚香叩拜,在紅廟村傳為佳話。
退休幹部許正傑(1932~2010)原任西安鍛壓機床廠廠長,是1965年陝西省7名勞動模範之一,光榮地參加了全國勞動模範大會和1965年國慶觀禮,受到毛主席、周恩來、朱德等國家領導人接見併合影。同年12月10日在西安參加中央西北局召開的西北工業交通會議,受到西北局第一書記劉瀾濤等領導接見並一起合影留念。
(三)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紅廟村主要以種植小麥、玉米、穀子、棉花為主。1980年實行家庭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后,根據政府規劃,才開始一部分土地種糧食,一部分土地種植蔬菜,紅廟村的蔬菜在附近的七里八鄉出了名。凌晨成群結隊的人力三輪車裝滿各種新鮮蔬菜出發,下午空車陸續返回,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由單一的種糧逐漸轉變為種植經濟作物,村民也漸漸擺脫了長期貧困的面貌。
1999年,紅廟村的農業經濟開始發生了根本變化。吸引外資、土地出租,開始了農村承包土地合理流轉。發展商品經濟、開發土地資源、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當年就引進10餘家企業投資租地辦廠,產生了陝西巨維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農業生態園、西安雁塔探花嶺現代農業開發中心、西安雁塔萬花嶺苗圃、西安現代高效種養殖場、西安秦川牛養殖基地等一批個體企業。全村共出租土地450畝,先後有60戶村民受益。有10多戶村民自籌資金,利用房前屋后空閑庭院辦起了粉絲加工廠。
隨著西安高新技術開發區向南伸展,許多高科技企業與村莊“零距離”接觸。大批務工人員湧入城中村租房居住,紅廟村原來的一條街道也變成了三縱四橫的格局。村民房屋大部分都蓋到了三層,90%的農戶都成為了房屋出租戶,沒有一家從事種田的農戶。農民人均年收入過萬元,超過了2010年雁塔區丈八街道辦年人均9391元的收入水平。
1984年自籌資金46萬元完成了全村大部分街道水泥路面硬化工程,以後又修建了下水道,安裝了路燈。2009年投資60萬元,修建了自來水塔和管網設施。恢復了兩家衛生所,村民都參加了新農村合作醫療。2010年,投資10萬元修起了村民健身活動場所,購置安裝了運動器械。投資60萬元,修建起村委會辦公大樓。526、502路中巴車,928路公交車,戶縣公共汽車都在紅廟設站經過,大大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和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