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蘭熱瓦普
多蘭熱瓦普
多蘭熱瓦普是流行於新疆巴楚、阿瓦提、麥蓋提、莎車等的一種維吾爾族樂器
多蘭熱瓦普又譯為刀朗熱瓦普,流行於新疆巴楚、阿瓦提、麥蓋提、莎車等地。維吾爾族樂器。與塔吉克族熱瓦普屬同族樂器。體積較大,音箱有葫蘆形、圓形等多種。琴桿短而粗,張3根金屬主奏弦、7~10根金屬共鳴弦。演奏時琴置於右腿,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持撥子彈奏。麥蓋提等地的多蘭熱瓦普一般無品。
多朗熱瓦普形制多樣、造型各異的多朗熱瓦普(圖),是多朗人不斷改進樂器製作的真實寫照。最早的多朗熱瓦普,是用一整塊桑木挖制而成,共鳴箱為扁圓形,正面蒙以驢皮,體積碩大,琴桿較短而指板寬闊,琴頭在弦槽處向後呈直角彎曲,與古代的曲項琵琶相似,琴頭兩側和琴桿左側面置有若干個弦軸,分別張有若干條主奏弦和共鳴弦,琴桿下端與共鳴箱相接處的兩側,設有兩個對稱的長方形木製護角裝飾,它起著平時保護共鳴箱、演奏時穩定琴身和美化樂器的作用,這也是多朗熱瓦普的顯著特徵和標誌。這種古老的多朗熱瓦普現在已不多見。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製作技術的提高,在流傳過程中,為了攜帶和演奏方便,共鳴箱逐漸縮小,但要比喀什熱瓦普較大,形狀也演變為半葫蘆形。傳統的多朗熱瓦普,琴身用桑木、杏木或核桃木製作,全長80厘米左右。共鳴箱的上半部與較寬的琴桿相連,其上開有若干個圓形小音孔。共鳴箱的下半部呈中空的瓢形,正面蒙以驢皮、馬皮、氂牛皮、山羊皮或蟒皮,面徑22厘米左右。琴桿短而粗,上窄下寬,正面按弦指板較寬,不設品位。琴頭向後呈直角彎曲,弦槽通透,兩側置有三至六個T形弦軸,一般多為五或六軸,用於張主奏弦。琴桿左側面置有四至十三個T形弦軸,一般多為七至十軸,用於張共鳴弦。琴弦全部採用鋼絲弦,也有個別共鳴弦使用腸衣弦的。皮面上置竹或木製長橋形琴馬,琴底設有縛弦。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多朗熱瓦普多件。其中一件為桑木製,全長85.5厘米,共鳴箱呈瓢形,正面蒙氂牛皮,面徑18.4厘米。琴頭平頂,弦槽處較厚、呈扁方形,上置六個T形弦軸(左四右二),張六條鋼絲主奏弦。琴桿長而寬,表面平滑為按弦指板,不設品位,左側面置有七個T形弦軸,張四條鋼絲、三條腸衣共鳴弦。琴桿下端與琴箱相接處兩側,置有兩個對稱的長方形木製護角。竹制山口,木製長橋形琴馬。樂器造型古樸、工藝細緻,出自南疆民間藝人之手,為1958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贈品。此琴已被載入大型畫冊《中國樂器圖鑑》中。另一件核桃木製多朗熱瓦普,全長75.5厘米,共鳴箱瓢形,正面蒙以山羊皮,面徑21厘米,琴頭在弦槽處后彎,上置五個T形弦軸,左三右二,張五條鋼絲主奏弦。琴桿窄而長,左側置有四個T形弦軸,張四條鋼絲共鳴弦。此琴原為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程硯秋先生之藏品,1958年,程先生將其捐獻國家。
演奏多朗熱瓦普,常採取坐姿,將琴斜抱於腰間,共鳴箱置於右腿根部,皮面斜向上方,琴頭在左方抬起、呈45°角,左手虎口托持琴桿,常用食指、中指、無名指按弦取音,右手拇指、食指執握撥片彈撥琴弦發音。主奏弦多為雙弦同音,定弦為:c1、d1、g1,十條共鳴弦的定弦:g、c1、d1通常為雙弦同音,其餘四弦定弦為:e1、f1、g1、a1。音域g—d2。演奏以原把位為主,高音旋律常在共鳴弦上彈奏。主奏弦音色深沉、渾厚,共鳴弦音色清脆、明亮。兩者交織在一起,構成音響鏗鏘、豪邁奔放的獨特風格。可用 於獨奏、合奏或伴奏,也可自彈自唱。是民間演奏“多朗木卡姆”的主要伴奏樂器之一。
用於獨奏、合奏、伴奏。傳統樂曲有《塔什瓦依》、《宮特帕依》、《夏地亞那》,創作樂曲有《我的熱瓦普》、《天山的春天》、《美麗的祖國》等。
[1]拙風文化網 http://www.wenhuacn.com/guoyue/article.asp?classid=115&articleid=2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