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鳴生

李鳴生

李鳴生,當代著名作家。1956年生於中國四川,現居北京。他被文學界稱為“中國航天文學第一人”、“繼徐遲之後中國第二個寫科技題材的佼佼者”,還被網民稱為“最有良知的作家”。其數百萬言的“航天七部曲”在海內外有著廣泛影響,擁有眾多讀者;《中國863》是國內第一部書寫高科技的作品,在科技界、知識界、文學界反響強烈;《全球尋找“北京人”》傳播海內外,並由此颳起一股尋找“北京猿人”的熱潮;而反映汶川大地震的《震中在人心》,不僅獲得魯迅文學獎第一名,也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

個人簡介


李鳴生,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原解放軍藝術學院)。當代著名作家。“魯迅文學獎”三連冠得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作協報告文學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家》首席紀實作家。
李鳴生
李鳴生
20年來,李鳴生主要從事航天等高科技題材的創作,其數百萬言的“航天七部曲”等作品在海內外有著廣泛影響,被文學界稱為“中國航天文學第一人”、“繼徐遲之後中國第二個寫科技題材的佼佼者”。除獲得三屆魯迅文學獎外,他還獲得過其他20多項全國、全軍文學獎,是中國獲獎最多的作家之一;其多部作品收入《共和國作家文庫》、《中國報告文學精品文庫》、《中國60年報告文學精選》、《21世紀中國最佳紀實文學選》等。近幾年來,李鳴生又從“天上”回到人間,開始關注中國社會現實矛盾,關注底層蒼生的命運。李鳴生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報告文學《飛向太空港》、《走出地球村》、《全球尋找“北京人”》、《中國863》、《國家大事》、《千古一夢》、《發射將軍》、《震中在人心》;中篇小說《火箭今夜起飛》、《花太陽》;電影紀錄片《飛越人間》;電視劇《長征號今夜起飛》;電視專題片《血印》、《撼天記》、《祖國不會忘記》(合作)等。

獲獎作品


魯迅文學獎頒獎上接受央視主持人經緯採訪
魯迅文學獎頒獎上接受央視主持人經緯採訪
1.《飛向太空港》獲1990-1991年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
2.《飛向太空港》獲中國改革開放30年優秀報告文學獎
3.《澳星風險發射》獲1992-1993年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
4.《澳星風險發射》獲《當代》文學獎
5.《澳星風險發射》獲首屆《中華文學選刊》獎
6.《澳星風險發射》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屆文藝獎
7.《走出地球村》獲第一屆魯迅文學獎(1995年)
8.《中國863》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2001年)
9.《中國863》獲第七屆國家“五個一”工程獎
10.《中國863》獲中國圖書獎
11.《中國863》獲北京市新中國成立50周年榮譽獎
12.《中國863》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屆新作一等獎
13.《震中在人心》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2010年)
14.《震中在人心》獲徐遲優秀報告文學獎
15.《震中在人心》獲上海圖書工程優秀作品獎
16.《震中在人心》獲中國長篇廣播金獎
17.《震中在人心》獲中國人民解放軍新作特等獎
18.《天路迢迢》獲第五屆國家“五個一”工程獎
19.《千古一夢》獲第十一屆國家“五個一”工程獎
20.《國家大事》獲中國報告文學首屆“正泰杯”大獎
21.《分享張鳴岐》獲全國報告文學大獎賽二等獎
22.獲第三屆馮牧文學獎(作家創作成就獎)
23.電視劇《“長征號”今夜起飛》獲第十二屆“飛天獎”榮譽獎
24.電視專題片《祖國不會忘記》(合作)獲中央電視台特等獎

著作出版


李鳴生作品集
李鳴生作品集
1.《飛向太空港》 (作家出版社1992年12月)
2.《飛向太空港》 (台灣派色出版社1993年12月)
3.《徐海東》(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年12月)
4.《澳星風險發射》 (作家出版社1993年9月)
5. 《走出地球村》 (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
6.《走出地球村》(解放軍出版社2001年第2版)
7. 《走出地球村》(修訂本)(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第3版)
8.《飛天夢》(華藝出版社1995年8月)
9.《天路迢迢》(中央黨校出版社1995年12月)
10.《遠征三萬六》(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11.《李鳴生航天四部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12.《中國863》(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
13.《中國863》(修訂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2年3月)
14.《挺進太空》(中國社會出版社1998年1月)
15.《國家大事》(作家出版社1999年4月)
16.《狂飲大時代》(河南文藝出版社1999年12月)
17.《尋找“北京人”》(華夏出版社2000年4月)
18.《全球尋找“北京人”》(增修本)(北京出版社2006年1月)
19.《全球尋找“北京人”》(增修本)(北京出版社2006 年1月)
20.《全球尋找“北京人”》(台灣遠流出版社20 01年1月)
21. 《世紀老人的話——與著名古人類學家賈蘭坡對話》(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22. 《世紀老人的話——與“光學之父”王大珩對話》(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23. 《世紀老人的話——與著名翻譯家、散文家馮亦代對話》(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24. 《鞋道》(經濟日報出版社2002年4月)
25. 《與智者聊天》(華藝出版社2002年7月)
26. 《風雨“長征號”》(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27. 《遠征赤道上空》(作家出版社2005年12月)
28.《千古一夢——中國人第一次離開地球的故事》(江西人民出版社 百花州文藝出版社 2009年3月)
29.《千古一夢——中國人第一次離開地球的故事》(作家出版社 2009年10月“共和國作家文庫”)
30.《震中在人心》(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9年4月)
31.《震中在人心》(修訂版)(作家出版社 2011年1月)
32.《發射將軍》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10年7月)
33.《絕地重生》(四川出版集團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

評價文章


李鳴生:從陸地到太空的文學遠征
李鳴生在解放軍藝術學院講課
李鳴生在解放軍藝術學院講課
編者按:李鳴生是我國著名的報告文學作家,也是繼徐遲之後我國第二個寫科技題材報告文學的重要作家。他長達20年關注中國航天,創作了《飛向太空港》、《走出地球村》《千古一夢》、《發射將軍》等航天七部曲。中國作協再次召開他的《發射將軍》的研討會,是基於對他鍥而不捨、持之以恆的創作精神的讚賞。中央軍委委員、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李繼耐上將特向李鳴生寫信表示祝賀。李繼耐在信中寫道:“我認真閱讀了你潛心多年創作的長達50萬字的長篇報告文學新作《發射將軍》,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發射將軍》把故事置於荒無人煙的戈壁灘這個典型環境中,以新中國第一個導彈發射基地的創建、發展為主線,以發射第一枚導彈、第一枚核彈頭、第一顆人造衛星為支點,用生動、形象的文學語言,傾情書寫了一段鮮為人知、感天動地的歷史。作品故事生動曲折,語言樸實清新,細節鮮活逼真,報告與文學,思想與形象,有機地融為一體。既著力刻畫人物的形象,又注重歷史的深刻反省;既有對歷史的宏大敘事,又有對人物內心的細微描寫。總之這是一部難得的具有文史價值和現實意義的航天史詩。”
李鳴生的作品有巨大的情感力量
陳建功
李鳴生在汶川大地震現場採訪
李鳴生在汶川大地震現場採訪
李鳴生是一個非常關注我國高科技發展的作家,他的作品的影響力不僅僅因為揭秘性。他的作品視野宏闊、人物塑造生動,和國家的歷史發展相呼應,具有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他的作品可以稱之為中國航天事業形象的編年史,或者堪稱航天人物的英雄史。他不光寫了航天七部曲,還有《中國863》、《震中在人心》等。《震中在人心》寫得很感人,這次已入圍魯迅文學獎。這些作品都展示了李鳴生作為一個軍人作家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我特別要指出的是,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他的身上表現為一種巨大的、發自內心的情感力量。包括這部《發射將軍》,顯示了作家對我國高科技戰線的科學家們所抱有的由衷的敬意。李鳴生在西昌基地當過戰士,他當戰士時就對航天事業和對從事航天事業的開創者們抱有很深的感情。這些是他的人生經歷和心路歷程所蘊含的,是他心靈生長的情感之樹,盛開的情感之花。我讀過很多報告文學,有情感和沒情感完全不是一回事。這是優秀報告文學作家和一般報告文學作家的重要區別。我還要指出的是,李鳴生心靈生長的情感之樹,盛開的情感之花,並不是空泛的讚美和抒情,而是通過人物鮮明的個性表現出來的。我讀過很多描寫離休幹部的小說和報告文學,這些作品寫了老幹部的失落和牢騷,不甘和煩悶。但李鳴生筆下的將軍卻讓我們有更多的感動和理解,他寫出了將軍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厚度,寫出了將軍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雖然也寫了一些失落和牢騷,但更多的是對昂揚的、悲壯人生的謳歌。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英雄暮年之歌。所以我覺得李鳴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首先是出於他內心情感的感動,再把這種感動變成生動的人物塑造。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也是值得向報告文學界推崇的,希望報告文學界能有所啟發,以進一步推動報告文學的發展。(作者為中國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
不愧為大手筆
胡世祥
李鳴生拿出這個作品確實不容易,寫航天領要進行大量的採訪,還要面對活著的人,所以報告文學難寫,因為航天事業是萬人一桿槍,作品寫出來后要被好多人質疑。我對文學很外行,報告文學更外行,但李鳴生是我的老戰友,李福澤將軍是我心中的神,所以一定要來。我覺得作者不愧為大手筆,他從國家長遠利益的高度,從民族安危、民族尊嚴的角度,去挖掘“兩彈一星”的歷史內涵。縱橫幾十年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初期,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等,抓住各個時期重大事件,從中去體現歷史創造英雄和英雄推動歷史的全過程。雖然是大主題,但作者不僅仰望星空,更注重腳踏實地,從細微入手,無論是寫人、寫事、寫情、寫景,都恰到好處。作者有著航天人的深厚情結,加上大量的調查、考察和親身體驗,源於生活的再創造,使人文環境的描述如身臨其境,對人物的刻畫栩栩如生;對感情的描寫絲絲入扣、感人至深。對李福澤將軍的正氣、豪氣、傲氣、有文化、有思想,卻又是在殘酷的戰場上打出來的武將的倔強、耿直描寫得淋漓盡致。作者也寫了將軍不雅的口頭禪,說明他是人不是神,他也有和常人一樣的生活習慣。他狠罵幹部但愛兵如子,而且特別願意聽第一線技術人員的意見。記得有一次發射射前指揮部開會,決定打還是不打,好多領導和專家都說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推來推去。最後誰都不說話的時候,李司令就說了:發射實驗,七分成功,三分冒險,打!會議一下就結束了。這是一種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勇於承擔責任的精神!決策者的孤獨這一刻在老將軍的身上就體現出來了。總之,李福澤這位發射場上的戰神雖然走了,他卻永遠活在我們心中!(作者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
李鳴生是有重要貢獻的作家
何建明
神舟5號發射前李鳴生在戈壁灘酒泉現場採訪
神舟5號發射前李鳴生在戈壁灘酒泉現場採訪
李鳴生在中國當代報告文學作家當中,是一個很重要的報告文學作家,而且是一個非常傑出的報告文學作家。他的創作時間長,成果非常突出。他的報告文學作品一個特別顯著的特點,就是20年來完成了“航天七部曲”。一個作家能在同一題材中堅持不懈地寫作20年,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不容易有幾個地方,一是他對航天題材的了解和感覺,恐怕是任何一個作家不能代替的。二是寫同一個題材是很有難度的,但他的每部作品都有提升和升華,尤其是這部《發射將軍》,與其他航天作品有顯著不同。這對他來說又是一個新的起點。第二,李鳴生在其他題材的創作也是非常優秀的,他一共寫了20多部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僅是軍事題材,也有地方題材,我所知道的有一大批,比如寫汶川大地震的《震中在人心》。而這些作品對整個中國的文學、中國的報告文學創作,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特別重要的組成部分。這是李鳴生重要的貢獻。所以從創作的成果來說,無論是軍事題材,還是地方題材,李鳴生的貢獻都是顯而易見的。他是一個非常豐厚的,而且一直走在前沿的,有多方面貢獻的作家。
討論李鳴生的作品,我聯想到當前報告文學的創作問題,有幾點想法。第一,報告文學到底是寫回顧歷史為主還是反映現實為主。我覺得這不僅僅是一個題材上的問題,而是決定報告文學是否繼續成為時代號角的一個重要問題。寫現實題材越來越少,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方面的難題:一是現實題材難寫,難就難在作者需要付出巨大的採訪勞動。二是必須面對活著的當事人。這幾年我發現一個現象,寫歷史題材比較多。面對死人是容易寫的,但是面對活人是很難寫的。因為作者寫的人和事不僅作者知道,很多人都知道。比如李鳴生寫的這部《發射將軍》,要寫這樣的人就很難。三是不能隨便編故事。有了這三個難題,就造成了現實題材難寫的特定性。這看起來是個學術問題,實質上是個創作態度問題。真正優秀的報告文學,實際上首先的工作在於採訪,在於現場,在於現場的材料,這是報告文學最可貴、最主要的東西。而鳴生在這上面處理得非常好,我覺得這是一個優秀報告文學作家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這也是我對鳴生表示敬意的地方。第二,我覺得報告文學評論比較少,而且比較淺,這也是造成當代報告文學不能成為公眾了解和熟悉的一個重要原因,使得本來精彩紛呈的報告文學失去了一大部分的光芒。有的評論家並不了解作者創作的真實意圖,這樣的評論基本上只能說是皮毛。一些評論家很少從作品本身說事,而是按照自己對作者喜惡進行評價,或者考慮人際關係來評價,把評論最基本的東西都忽略了,不能實事求是。我認為這也是影響當前報告文學發展的大問題,評論界應該引起高度重視。第三,對報告文學這種文體的創作藝術還缺少深入的研究。第四,如何藉助其他媒體提升報告文學應有的社會地位及社會功能,也是值得我們研究的。由於小說與電視、電影接軌很好,報告文學也需要跟其他媒體特別是影視媒體銜接起來,才可能真正發揮它的功能。今天著名的電影導演也來參加李鳴生的研討會,我想《發射將軍》是可以改成好的電影電視的。通過這次研討會,把《發射將軍》真正推到一個新的高度。(作者為中國作協副主席、著名報告文學作家)
對報告文學創作很有啟示
梁鴻鷹
李鳴生在航天這個題材所達到的藝術震撼力和成就,在全國來講,沒有第二個人能跟他比,甚至從世界範圍來講,恐怕也沒有第二個人能比。他以往寫的東西宏觀的比較多,但《發射將軍》宏觀和微觀結合得比較好;另外寫人寫得很好。報告文學最難寫就是正面人物,如何把好人寫得你愛讀,對他產生敬仰之情,這個對作家是個最大的考驗。李鳴生善於從宏觀方面著眼,激情非常充沛,但是寫這部書他沒有採取以往的寫法,他回歸到文學,細膩、豐富地寫出將軍的人生的況味。尤其將軍從獄中出來后的章節,寫得非常好。作品就寫他從輝煌的舞台上下來后的焦慮、痛苦、依戀和期待,扎紮實實,非常可貴。我還很少看到寫軍人寫到這個份上的。另外,作品中還有兩個東西很可貴,一個是對“文革”中酒泉基地發生的事的處理,這個東西很敏感,但作者把握得比較好;再一個就是對蘇聯老大哥由合作到撤走這一段的描寫,這也很難寫。我覺得這兩部分寫得都非常好。總的來說,《發射將軍》又一次充分體現了李鳴生的責任感、使命感,這是李鳴生最成熟的一部作品之一。這部作品對我們當前報告文學的創作確實有很大的啟示,比如如何寫好一個正面的人,很值得我們思考。(作者為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著名評論家)
文學歷史是可以改寫的
韋廉
我讀李鳴生的《發射將軍》的時候,感覺在讀一部好的小說、好的電影劇本、好的人物戲、好的歷史劇。感覺是小說的感覺,但靜靜一想,它還是報告文學。如果說《誰是最可愛的人》是散文式的報告文學,我覺得《發射將軍》就是小說式的報告文學。李鳴生把發射將軍這個生活中的典型變成了一個活生生的、有獨特個性人格魅力的文學典型。這部作品把報告和文學、記錄性和文學性、思想性和藝術性、歷史認知價值和審美價值、政治分寸感和藝術的準確性、以及新聞的五個“W”和藝術的“這一個”,都得到了比較完美的統一。這種新的審美感受來自哪裡呢來自作品新得美和新的探索。改革開放三十年,科學出現了邊緣化,文學呢如何看待報告文學的報告和文學、記錄性和藝術性我為什麼就提報告文學的報告功能,而不說真實性和紀實性真實性是一切文學藝術的美學的根本問題,是所有的文藝作品都要解決的問題,不應該是報告文學的特性。而紀實性是一種藝術風格,風格沒有高低對錯之分。所以我說紀實性不是報告文學的專有特性。報告文學是報告和文學、記錄性和藝術性的化合物。小說和報告文學的關係有點像我們故事片和紀錄片,我在拍某些記錄片的時候,有時候感覺紀錄片也是假的。所以任何真實都是相對的。電影的真實通過膠片、攝影機,文學的真實通過線性的文字來激發人們想像。生活有時也是不真實的,不可靠的,而藝術可以更真實,可以反映出生活的本質。我覺得《發射將軍》確實做到了藝術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的統一,二者結合得非常好。這是我的第一個感受。第二個感受是《發射將軍》帶給我一種新的審美感受。這個新的審美感受一個是來自藝術上。比如李福澤將軍摳腳丫這個細節,這是生活中真實的一個細節,但在作品里卻變成了一個藝術細節。我認為報告文學不能虛構,但是可以想像,必須有想象力。《發射將軍》充滿了藝術想像,李鳴生在生活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了藝術想像,藝術升華,作品反映的生活已經不是生活本身了。電影是這樣,文學也是這樣。另一個就是作品在思想上有新的發現,有作家直面現實的勇氣和理性追求。比如寫中國和蘇聯專家之間的故事,有新思考,有真知灼見,寫得非常動人。另外寫一個好作品需要體力、耐力和堅韌。李鳴生付出的耐力和毅力,可以說是驚人的。而這些李鳴生都做到了。總之《發射將軍》不僅顯示了報告文學自身的魅力,而且說明文學歷史是可以改寫的。所以我很期待更多類似這樣的報告文學面世。(作者為八一電影廠著名導演)
由史向詩的轉變
范詠戈
讀李鳴生的《發射將軍》,眼前與兩千多年前司馬遷筆下的李廣將軍相重疊。李廣作戰勇猛過人,曾把石頭誤看作老虎,一箭射去,竟射穿了石頭。司馬遷用了這樣的細節把李廣寫得栩栩如生,千古不朽。李福澤將軍從戰場轉戰到發射場,在創建發射場中受苦,在三年災害中挨餓,在“文革”中挨整,歷經種種坎坷卻始終大樹般挺立。這是他的大節。難得的是,《發射將軍》做到了大節與細節的結合,使發射將軍的形象十分靈動,超越了一些寫老一輩將軍的報告文學的拘謹與與禁忌。從中我看到了李鳴生的一種心靈緯度:他是通過由“史”向“詩”的轉變,復活歷史並做了詩意的傳達,並通過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呼喚一種將軍精神——“中國精神”的回歸!因此《發射將軍》既是李鳴生以往航天系列作品的突破,也將對我國科技報告文學和人物傳記提供新的經驗。另外,從中可以看出,李鳴生確實有把握大報告文學或者說書寫大歷史的一種心靈的緯度,這是很多作家難以做到的。而李鳴生在和歷史對話時,字裡行間能夠感受到他在呼喚著一種“中國精神”,這是構成他作品很突出的一個特色。不少報告文學躲避現實,真正關注民生、提煉中國精神的少,這和我們的生活不相稱。我認為報告文學還是要提倡多反映現實,不然的話,原本意義上的報告文學可能就會變質。這一點,我非常欣賞李鳴生走的這條報告文學的創造路子。(作者為《文藝報》原總編、著名評論家)
獻給軍人英雄和文人英雄的紀念碑
馮立三
今天的報告文學早已不再是新聞的擴寫了,應該從社會觀察家、社會評論家和人的良心角度出發,重新規範報告文學的定義。李鳴生的《發射將軍》我認為寫的是一個軍人的忠誠和知識分子的智慧,以及他複雜的悲壯性的命運。在我看來,李鳴生寫的是我嚮往的一個上帝式人物,而我的上帝帶一點野性,所以我喜歡這位發射將軍。我認為作家的成熟,語言是個重要的標誌。鳴生的語言很好,比如他寫58年,一方面破釜沉舟搞導彈,一方面搞大躍進,寫大躍進在災難后就一個比喻:空曠的田野上到處是一片狼藉,一個個土法上馬的鋼爐就像一座座孤獨的墳瑩。誰這麼寫過大躍進了不起。不是說簡練嗎這就叫簡練;不是說形象嗎這就叫形象。還有,描寫太陽的詩,車載斗量,比如靜靜的頓河,天空的太陽是黑色的;王之渙寫白日依山盡,落山的太陽是白色的。李鳴生寫太陽,就八個字:傲視天下,目空一切。誰這麼寫太陽就他們這麼寫,這是他的創造。還有結尾寫得很好,寫李福澤輝煌的葬禮,來賓一個一個點到,這是對上帝式人物的緬懷,莊重而輝煌。李福澤將軍既代表著解放軍,又代表著知識分子,只有他才配享受這樣的葬禮。《發射將軍》就是獻給軍人英雄和文人英雄的輝煌的紀念碑。所以我今天帶來一塊匾,是表示對李鳴生的尊敬,匾上寫的是:“中國航天文學之父”。我認為李鳴生當之無愧。(作者為《小說選刊》主編、著名評論家)
李鳴生是有擔當精神的作家
劉茵
我認為報告文學作家現在最重要的是思想擔當,自由寫作。李鳴生在這方面還是突出的,他是一位有思想、有擔當精神的作家,比如他的《發射將軍》和《震中在人心》,表現就比較突出。李鳴生是90年代湧現出的報告文學作家群中有個性、有影響的一位作家,是繼徐遲之後寫科技題材最優秀的一位報告文學作家。他的七部航天題材的力作,構成了絕無僅有、無可替代的航天系列。但七部作品各不相同。他持續地、長久地在航天領域挖掘一口深井,這恰恰是他的優勢。他筆下的《發射將軍》個性鮮明,既寫出了將軍所置身的艱苦、惡劣的自然環境大戈壁,也寫出了將軍所處的複雜的社會環境。作者注重從人物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矛盾衝突中展現將軍的獨特的個性和豐富的精神世界。這方面他是通過大量生動的情節、豐富的細節來表現的,是用文學的手法來表現的,是讓形象說話的。他把報告與文學結合得很好,書中很多故事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基地官兵沒糧了只能去打沙棗葉充饑;骨瘦如柴的災民們搶糧后,將軍把糧食分給災民們吃,等等。這些故事在有些作者筆下可能是迴避的,但李鳴生不僅不迴避,還真實地把它寫了出來,讓我們既看到當年天災人禍之嚴重,又看到將軍愛官愛民的一面。作者極有層次地寫出了將軍由憤怒到驚訝、到痛心、到憐惜的過程,讓我們看到了將軍閃光的精神世界,這是對人性深刻的開掘,更是對“左”的路線的鞭打。這就是李鳴生的擔當精神。但作品有的地方還不精,還欠打磨。(作者為《當代》原副主編、著名評論家)
宏大敘事的細節魅力
彭學明
李鳴生的報告文學慣於細節見長。他的《發射將軍》依然延續了這個風格與長處,充分體現了宏大敘事的細節魅力。不少作家寫作,往往只問主題宏大,忽略細節的魅力與力量。殊不知所有作品,都是靠無數的細節去展現和附麗的。文學就像一棵大樹,主題只是一根主桿,而細節則是作品中的根系和枝葉,是維繫生命所在。報告文學中,宏大敘事往往是最難把握的。一是在題材上慣於高高在上地站在高出,把題材一味地往大處整,從而把宏大的主題事件當做政治讀物,把文學敘事當做政治解說,而忽略了文學最本質的東西:藝術。這樣的作品往往只有一個龐大的框架,卻沒有連接框架的筋絡,有骨無肉,有皮無骨,假、大、空。二是在人物上慣於自我謙卑地站在低處,把人物無限制地往高處頂,從而把小人物當成大人物,把大人物當成老佛爺甚至神,給人極不真實的感覺。而李鳴生的《發射將軍》同樣是大題材、大視野、大敘事,卻不是這樣,他是從小處入手,細部著力,讓宏大主題回到生活細節,讓政治事件回到文學藝術,讓各種人物回到原色本真,以時代、生活及人物的細部來反映時代、生活及人物的本質,生動、真實而豐沛。洋洋洒洒50萬字,不讓人望而生畏,而是愛不釋手,一口氣讀完,就是因為被作品中大量生動的細節所吸引。而所有的細節,都是為人物服務,直指人物心靈與精神的。一是生活的細節。生活的細節是最能夠傳神地刻畫人物的個性、豐富人物形象的。《發射將軍》就是通過大量的生活細節來刻畫人物個性、豐富人物形象的。比如調李福澤參與組建導彈部隊時,李鳴生就是用李福澤“抗命不從”,肖克親自南下敦促這個細節來刻畫將軍的剛直、肖克的禮賢下士的。在最為困難、樹葉草根都吃盡的時候,通過全體將士一碗奶湯喝到最後也沒喝完這個細節,刻畫出了艱苦年代將士之間甘苦與共的生死情誼。二是環境的細節。環境的描寫往往是用來烘託人物心理活動的。而李鳴生極為細膩的環境描寫,往往是為人物的心靈和精神世界服務的,他特別善於抓住環境中的一些細節加以描繪,從而讓我們在不同的環境中感受人物的心靈與精神。比如在初入邊塞時,他通過落日餘暉下黃羊追著車子賽跑這個大漠邊關特有的環境細節,加以李福澤停下車子以免黃羊追車暴斃這個生活細節,不但給我們呈現了一幅異常美麗的邊塞景象,也呈現出了將軍的美好心靈。即便在極為惡劣的環境里,李鳴生也能夠通過惡劣的環節細節,來傳達出美好的精神境界。比如在戈壁灘上,李鳴生通過天寒地凍,沙塵暴滿天,戰士們凍得指甲全部脫落等環境細節,傳達出了將軍對戰士的心痛、關懷和戰士的質樸、堅強。這樣的生活細節和環境細節在書里比比皆是。這讓人物變得鮮活,作品變得生動,人物和作品都變得豐沛豐滿,激情四溢,有了生命、生機和生氣。而人物和作品的生命、生機和生氣,是衡量作品是否優秀的關鍵所在。期待李鳴生的作品永遠保持這種藝術的生命、生機與生氣。(作者為中國作協創研部副主任、著名作家、評論家)
知識分子的情懷
李建軍
李鳴生有自己特別關注的題材領域,但是,他的精神視野卻沒有局限在狹小的空間里。他有知識分子的情懷,有“史家”的抱負,這就使他從不滿足於按照簡單的模式展開敘事,換句話說,在他的寫實敘事里,我們總是能發現一種說真話、寫真人、留信史的自覺努力。《發射將軍》體現了李鳴生一貫的寫作理念和文學精神。我在他的這部厚重、紮實的作品里,首先看到的就是視野的開闊。他雖然寫的是一個特殊領域的事情,但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時代的肖像。作者像小說家一樣,很善於敘事,在對真實性的追求上,像農民收穫莊稼一樣一絲不苟。作品給我們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細節,有助於我們了解那個遙遠而特別的時代。還有,關於當時的“中蘇關係”以及發射基地的“蘇聯專家”的生活狀況,作者所提供的細節,都是新鮮而珍貴的:“蘇聯專家”的一頓飯,夠一個普通中國老百姓吃半年;為了控制中國的火箭發射,蘇聯人如何耍心眼、玩花招。一切敘事性的文學作品,無論是虛構的還是紀實的,都離不開寫人,都必須努力寫出活的人以及人的真實的境遇。李鳴生成功地塑造了“發射將軍”李福澤的形象——性格稜角分明,樸實善良,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好人。作者對毛澤東和赫魯曉夫性格的分析,眼光獨到;他對那個受“親吻”風波影響終生未嫁的中國姑娘命運的敘事,令人感嘆唏噓。總之,作者很注意寫人,很注意分析不同的人物的心理內容和性格特點,分析“大人物”的性格如何影響時代生活,分析“小人物”的命運如何受時代生活的影響。趣味性和可讀性是一部文學作品非常重要的品質。李鳴生有很強的敘事能力。讀《發射將軍》,我有讀小說的感覺,覺得非常有趣,非常愉快。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研究員、著名評論家)
李鳴生現象值得研究
首先,李鳴生的《發射將軍》的文本很有意思,我關注到這部50萬字的報告文學用了49萬字寫人,寫李福澤將軍獻身酒泉發射基地的一生,用1萬字在全書“尾聲”之後,特意呈現了《酒泉發射基地的另一讀本》,從1956年一直寫到2008年“神舟7號”在基地發射成功。後者是一種大事記的寫法。這種寫作的布局很有意思,也很有意味。李鳴生似在用這種文本方式訴說著他的報告文學創作的重在寫人的理念,寫人在事件中的作用,寫主體的能動性在歷史事實中的巨大作用,這種對於“人”的著眼點,我以為突出了報告文學的“文學”特質。
其次,這部書從人出發,寫出了命運感。同一種素材,以“事件”為落點,還是以“命運”為落點,所呈現出來的文學面貌是絕不相同的。我們以往寫與中國高科技的大事件,往往會局促於寫作對象的限定,而選取“事件”作為下筆的起落點。李鳴生不同,他的書中對於事件的描述詳實細緻,但絕不影響他作為作家主體對於這些事件背後的人物與歷史命運交織的興趣和好奇。我想,這種有意識地向人內心深處的推進,是文學的一種自覺。大量的歷史中的細節支撐了這種對事件深處人物命運的掘進,從某種程度上講,李福澤將軍從1956年赴酒泉基地擔負使命起直至1996年去世,從他對新中國建立的貢獻直寫到對國家航天事業的貢獻,這幾十年,他的個人命運與祖國命運休戚與共、不可分離,共和國的命運與人物的命運在書中結構成了一部恢宏磅礴的命運交響曲。我以為,如何在開天闢地的重大事件與深具影響的歷史進程中,寫出一個民族鮮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東西,這一點《發射將軍》為我們提供了報告文學寫作的寶貴經驗。
第三,李鳴生現象值得我們評論界好好研究。他的“航天”系列已完成七部,每部都有幾十萬字,包括其他題材在內的報告文學大約已有700多萬字。這數百萬字的背後以數千萬字計的素材收集,這不僅是一個量的問題,也不僅是一個巨大的文學工程問題。我在想,是什麼力量使他一直保持著對“航天”事業關注的激情與熱力,僅只是他青年時期作為發射基地一員的經歷嗎好像並不這麼簡單,他寫了20年手都寫酸了心都寫累了,是什麼力量仍然支撐著他的“史記”之筆呢我想是他內心深處的對於歷史的一份責任的自認。“航天”事業對於我們國家是一種新的歷史,同時也關係到我們民族的強盛,作為曾參與這項事業建設的一分子,已成為一名作家的李鳴生絕不允許自己輕易放下筆。深讀之時,瞭然於心的是他落筆的肅穆蒼勁,由然而生的是對這份使命認知的深深敬意。(作者為中國作協創研部副主任、著名評論家)

作家自述


我的五次高考夢
我的高考夢不是美夢,而是噩夢;而且夢得早,醒得晚。
我的第一次高考夢是1973年。高中畢業,我唯一的夢想,就是考四川大學中文系。之所以要考中文系,是想當作家,認為只有考上中文系,才能當作家。但我做夢也沒想到,就在我積極準備報考並有足夠把握考上川大時,中央文件下來了!該文件規定,應屆高中畢業生,必須下鄉兩年以上,才能參加高考,而且必須獲得貧下中農的推薦。換句話說,我雖然高中畢業了,儘管成績很好,但我卻沒有資格參加高考。
我的第二次高考夢是1977年。考高無門,我被迫當兵,去了當年嚴格保密而今聞名天下的西昌發射場。發射場位於大涼山一個原始的大山溝,信息封閉,絕對保密,除了孤獨的寂寞便是寂寞的孤獨。在度日如年的大山溝里,我苦苦熬過了三年。其間,我的高考夢完全破滅,雖然偶爾在睡夢中也會想起,卻不過是一種清醒的幻想而已,猶如山谷夏日的風,一掠而過。但1977年,高考的春風吹到了大山溝,我夜不能寐,喜極而泣,當即開始偷偷準備。不料,等報考專業時,由於我所在的發射基地是準備發射宇宙飛船的,急需培養的是科技人才,上級分配下來的高考指標全是理科專業,沒一個文科,所以我連報考的機會都沒有。
我的第三次高考夢是1984年。這一年,解放軍藝術學院創立文學系,首次向全軍招生,其對象是各大軍區的文學創作骨幹。解放軍藝術學院是我心中的藝術殿堂,剛當兵時就有所耳聞,卻不曾有過一次夢想——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想。當時我正在國防科委創作室幫助工作,一聽軍藝文學系要招生,頗是心動。但國防科委只有一個指標,這一個指標理所當然地給了另一位老同志。於是我的軍藝高考夢還沒開始,便結束了;而這一年,我的師兄莫言卻僥倖踏進了軍藝的門檻。
我的第四次高考夢是1986年。這年的高考夢仍是解放軍藝術學院。本來我已下定決定,非軍藝不考;但北京傳來消息,說軍藝可能不再招生。我求學心切,只好去了西昌師範專科學校。沒想到我剛進校門一個星期,便傳來軍藝招生的消息,我當即提出退學,但我去地方學校學習是組織的決定,由不得我個人的夢想,最後只好認命。
我的第五次高考夢是1989年。這年的高考夢還是軍藝。但這時卻出現一個問題,即部隊領導希望我留下來,並向我拋出了提拔的暗示。但我的軍藝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烈,便向領導表示,讓我去試試看,能考上就讓我走;考不上,我就留下來好好乾!領導同意了。我當即給軍藝寄去作品,作品很快通過,接著參加全國統一的文化考試。考試這天,我有點緊張,緊張的不是文化考試,而是苦苦等待了16年終於第一次有資格坐在了高考的考場上!因此,當我提筆在試卷上狠狠寫下“李鳴生”三個漢字時,我的心情似乎不是激動,而是豪邁,甚至是一種悲壯!
1989年8月,我收到了解放軍藝術學院的錄取通知書。拿到通知書的那一刻,我自然很高興;但更多卻是悲愴,還有一種說不出的苦澀。
畢竟,這是一張遲到了整整16年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啊!
李鳴生部分圖書封面
李鳴生部分圖書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