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奠柏的結果 展開

奠柏

世界上最“兇猛”的植物

虛構植物。也稱食人柳,外形與柳樹近似,長有許多長長的枝條,有的半垂在空中,有的拖到地面上,就像一根根斷落的電線。

奠柏簡介


奠柏
奠柏
世界上能吃動物的植物約520多種,但絕大多數只能吃些細小的昆蟲。生長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上的奠柏,居然能吃人。
奠柏樹高八九米,長著很多長長的枝條,垂貼地面。有的像快斷的電線,風吹搖晃,如果有人不小心碰到它們,樹上所有的枝會象魔爪似地向同一個方向伸過來,把人捲住,而且越纏越緊,使人脫不了身。
然後,樹枝就會分泌出一種粘性很強的膠汁,能消化被捕獲的“食物”,動物粘著了這種液體,就慢慢被“消化”掉,成為樹的美餐。當奠柏的枝條吸完了養料,又展開飄動,再次布下天羅地網,準備捕捉下一個犧牲者。
雖然奠柏據說可以吃人,但是沒有一例受害者或者和奠柏有關的失蹤報告。觀察中也僅僅看到它吃一些小型動物。

生長習性


眾說不一的“吃人植物”
肉食植物
肉食植物
近些
年來,許多報紙雜誌不斷刊登了有關吃人植物的報道,有的說它在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的原始森林中,也有的說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上時有發現,眾說不一。這些報道對各種不同的吃人植物的形態、習性和地點作了詳細的描述,結果使許多人相信,世界上的確存在這樣一類可怕的植物。但十分遺憾的是,在所有發表的有關吃人植物的報道中,誰也沒有拿出關於吃人植物吃人的直接證據—照片或標本,也沒有確切地指出它是哪一個科,或哪一個屬的植物。為此,許多植物學家對吃人植物是否存在的問題產生了懷疑。

地理分佈


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位於煙波浩渺的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是該國第四大島嶼。四面環海的爪哇島,屬熱帶雨林氣候,沒有寒暑季節的更迭,年平均氣溫為25-27攝氏度,雨量充沛。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島上熱帶植物叢生密布,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在爪哇島的叢林中最具傳奇色彩、最神秘莫測的就要算島上自古流傳下來的“吃人樹”傳說了。

植物傳聞


奠柏
奠柏
有關吃人植物的最早消息來源於19世紀後半葉的一些探險家們,其中有一位名叫卡爾.李奇的德國人在探險歸來后說:“我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上,親眼見到一種能夠吃人的樹木,當地居民把它奉為神樹,曾經有一位土著婦女因為違反了部族的戒律,被驅趕著爬上神樹,結果樹上8片帶有硬刺的葉子把她緊緊包裹起來,幾天後,樹葉重新打開時只剩下一堆白骨。”於是,世界上存在吃人植物的駭人傳聞便四下傳開了。打這以後,又有人報道在亞洲和南美洲的原始森林中發現了類似的吃人植物“吃人樹”考察這些報道使植物學家們感到困惑不已。為此,在1971年有一批南美洲科學家組織了一支探險隊,專程赴馬達加斯加島考察。他們在傳聞有吃人樹的地區進行了廣泛搜索,結果並沒有發現這種可怕的植物,倒是在那兒見到了許多能吃昆蟲的豬籠草和一些蜇毛能刺痛人的蕁麻類植物。這次考察的結果使學者們更懷疑吃人植物存在的真實性。
1979年,英國一位畢生研究食肉植物的權威———艾得里安.斯萊克,在他剛剛出版的專著《食肉植物》中說,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尚未發現有關吃人植物的正式記載和報道,就連著名的植物學巨著———德國人恩格勒主編的《植物自然分科志》以及世界性的《有花植物與蕨類植物辭典》中,也沒有任何關於吃人樹的描寫。除此以外,英國著名生物學家華萊士,在他走遍南洋群島后撰寫的名著《馬來群島遊記》中,記述了許多罕見的南洋熱帶植物,也未曾提到過有吃人植物。所以,絕大多數植物學家傾向於認為,世界上並不存在這樣一類能夠吃人的植物。

形態特徵


印度尼西亞位於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該國第四大島嶼爪哇島,屬熱帶雨林氣候,沒有寒暑季節的更迭,年平均氣溫為25-27℃,雨量充沛,植物叢生。
生長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上的奠柏是一種虛構植物,爪哇島已經被人類充分開發,沒有發現任何食人樹或食人樹化石。
傳說奠柏樹高八九米,長著很多長長的枝條,垂貼地面。有的像快斷的電線,風吹搖晃,如果有人不小心碰到它們,樹上所有的枝會象魔爪似地向同一個方向伸過來,把人捲住,而且越纏越緊,使人脫不了身。
然後,樹枝就會分泌出一種粘性很強的膠汁,能消化被捕獲的“食物”,動物粘著了這種液體,就慢慢被“消化”掉,成為樹的美餐。當奠柏的枝條吸完了養料,又展開飄動,再次布下天羅地網,準備捕捉下一個犧牲者。
從中不難看出,對這種虛構植物的描述完全不符合生物學,不可能存在於地球上。

質疑


考察這些報道使植物學家們感到困惑不已。為此,在1971年有一批南美洲科學家組織了一支探險隊,專程赴馬達加斯加島考察。他們在傳聞有吃人樹的地區進行了廣泛搜索,結果並沒有發現這種植物,倒是在那兒見到了許多能吃昆蟲的豬籠草和一些蜇毛能刺痛人的蕁麻類植物。這次考察的結果使學者們更懷疑吃人植物存在的真實性。
1979年,英國一位畢生研究食肉植物的權威科學家艾得里安.斯萊克,在他剛剛出版的專著《食肉植物》中解釋道,學術界尚未出現有關吃人植物的正式記載和報道,就連著名的植物學巨著———德國人恩格勒主編的《植物自然分科志》以及世界性的《有花植物與蕨類植物辭典》中,也沒有任何關於吃人樹的描寫。除此以外,英國著名生物學家華萊士,在他走遍南洋群島后撰寫的名著《馬來群島遊記》中,記述了許多罕見的南洋熱帶植物,也未曾提到過有吃人植物。此時,絕大多數植物學家都傾向於認為,世界上並不存在能夠吃人的植物。

流言來源


為什麼會出現吃人植物的說法呢?學者認為,最大的可能是根據食肉植物捕捉昆蟲的特性,經過想象和誇張而產生的。當然也可能是根據某些未經核實的傳說而誤傳的。
根據現在的資料已經知道,地球上確確實實地存在著一類行為獨特的食肉植物,也稱為食蟲植物。它們分佈在世界各國,共有500多種,其中最著名的有瓶子草、豬籠草和捕捉水下昆蟲的狸藻等。
艾得里安·斯萊克在他的專著《食肉植物》中指出,這些植物的葉子變得非常奇特,有的像瓶子,有的像小口袋或蚌殼,也有的葉子上長滿腺毛,能分泌各種酶來消化蟲體,它們通常捕食蚊蠅類的小蟲子,但有時也能吃掉像蜻蜓一樣的大昆蟲。
這些食肉植物大多數生長在經常被雨水沖洗和缺少礦物質的地帶。由於這些地區的土壤呈酸性,缺乏氮素養料,因此植物的根部吸收作用不大,以致逐漸退化。為了獲得氮素營養,滿足生存的需要,它們經歷了漫長的演化過程,變成了一類能吃動物的植物。但是,在迄今所知道的食肉植物中,還沒有發現哪一種是像某些文章中所描述的奠柏樹那樣。

終結


步入21世紀,運用現代生物動力學,任何生物研究者都能意識到超巨大食肉植物是多麼荒謬。
首先,植物由於細胞壁限制,無法擁有肌肉細胞,只能使用液壓或是應力結構快速運動,這意味著所有捕食結果都將是近乎一次性的,一旦獵物改變位置就無法再追逐目標,也無法困住或絞殺獵物。
其次,食蟲植物的捕食是為了獲得氮素而非獲得能量,一次性過多攝入氮肥很可能導致代謝紊亂,尤其是哺乳動物的高級蛋白質對它們更是會造成毒副作用,需要消耗大量能量解毒。因此許多食蟲植物都不會捕捉體型過大的生物,就是為了避免得不償失。
最後,為了消化蛋白質,也為了儘快處理獵物,食蟲植物必須分泌消化液。
科學家為了測試現實生活捕蠅草對人類的傷害能力,就自己把捕蠅草的葉片撬開后將自己的手指塞了進去,用膠帶固定好捕蠅草並維持了24小時的時間,就是為了驗證有多危險......
結果是手指頭淤青並起了血泡,這是消化液造成了微弱的肌肉溶解癥狀,“感覺像被蟲子咬了一口”。那位科學家對此笑道,捕蠅草花24小時造成的傷害甚至不如一隻馬蜂的蜇傷,按照這個消化能力計算,如果一個食肉植物想要靠消化液溶解人體,它需要耗費4000加倫(相當於18噸)的水,這還不算植物分泌消化液時的損耗以及哺乳動物蛋白質的消化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