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遠

清雍年間進士

鄭遠,字懷伯,萬善里(今大濟鎮洋坑村)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鄉薦,雍正五年(1727年)進士,初任直隸隆平縣知縣。時逢水災,災民流離失所,鄭遠深入災區,組織民眾搞好災後生產,當年獲得好收成。不久升任壽州牧。總督李衛看重他的才能,奏請留直隸,以牧守補用。不久授北路同知兼代理永平、正定兩府護理。

人物簡歷


鄭善能理事,升任延安守,繼又改任浙江金華教授。鄭遠重視文教和社會公益事業,捐獻俸銀,修復書院、橋樑、祠墓等,“民威之若師保,親之若父母”。不久升任寧紹道台,兼代理寧波關稅,政績顯著,又升任浙江按察使。當時積案數百起,鄭遠認真調查,分析案情,果斷決策,寬嚴有別,處理好許多懸而未決的積案,使冤案多得平反,被稱為辦案神明。
鄭遠為官數十年,清貧簡樸,“卧不重席褥,食不兼味”;為政清廉,“悃幅無華,苞苴不入”,不徇私情,人謂有先正遺風。晚年致仕歸家,自己種秫釀酒,安貧守拙。家居二年卒,終年76歲,著有《歸田小詠》等詩。

為官事迹


授直隸隆平縣知縣,他上任后,深入民眾,了解縣情,表示為民修學宮、興農業、解民困三件事。不久,該縣又碰上水災,他深入災區,組織民眾抗洪,進行防堵與疏導並舉,應急救災與災後生產統籌規劃,經過幾年的綜合治理,該縣面貌煥然一新。他的政績顯著,總督李衛重其才奏請留隸,擢為直隸北路同知,兼任永平、正定兩府太守助理。之後,清廷欲調任延安太守,他因病自請免任,安排浙江金華府教授。他到任后,捐獻俸銀,修理書院和橋樑,受到當地民眾愛戴與擁護。不久,又升任浙江按察使。《仙游縣誌》載:“遠美髭髯狀,貌魁梧,卧不重褥,食不兼味,故其為政悃愊無華,苞苴不入,人謂有先正遺風”。
浙江是瀕海省份,上中下品各色人物多,刑事案件也特別多,按衙里積案如山。鄭遠一上任就趕忙清理積案之事,發現其中杭州郡王府失盜一案,被盜竊財物不少。案發後,那位郡王特派護衛會同當地按司,四齣查緝,很難破案,只好抓了一批老百姓充當匪盜,交給浙江按察使衙門處理,從嚴追贓和拷查,毫不奏效。前任按司明知冤獄又怕得罪郡王,只好讓他們一直坐牢受苦,連累家屬,田園荒廢,生活難度。鄭遠接任后,反覆提審,反覆調查,查無證據,最後確定無辜受罪逐一釋放,對特別困難家庭,還給予微薄的救濟,博得廣大民眾稱讚。但那位郡王大為不滿,向乾隆皇帝狀告鄭遠徇私縱盜。乾隆特召鄭遠來質問,他面無改色,心裡想寧可得罪郡王一人,不能冤枉百姓。他理直氣壯實事求是,呈述案件始末,感動了乾隆皇帝,鄭遠才得無事。
當時,清廷里分為兩派:一派以左相劉鏞為首的正義派;另一派以右相和珅為首的奸佞派。和珅善於奉承拍馬,騙取乾隆皇帝信任,獨攬大權。劉鏞雖是左相卻沒有實權。這時,鄭遠想做忠官要有靠山,他認定劉鏞是好人,誠意要拜他為師,劉鏞卻坦率地說:“我現在無實權,投我沒用,還是投和紳門吧!”鄭說:“我不願意跟他為伍”。劉說:“只是假意投他,惡事推辭,文字不留……”。鄭遠聽了心領意會,便照著去做。和紳也懂得鄭遠初出仕途,成績不錯,才華不凡,投靠他當然也歡喜。光陰荏苒,幾年後,乾隆皇帝逝世,嘉慶在位沒幾個日,便大旨曆數和珅罪惡,逮捕下獄並抄了和珅家,黨羽門生分別治罪。這時,朝廷大權轉為劉鏞正義派手中,當派校尉去抄和珅家時,劉鏞特地交代校尉說:“鄭遠不是真心投靠他,如有發現跡象給予照顧,免得連累好人”。第二天抄家時,真的發現和紳書室門懸掛一幅彩光熠熠的珠簾,下面落款門生:鄭遠,拜祝。這是祝壽禮品,校尉假意怒沖沖地說:“和珅貪官,如此奢侈!”亮出佩刀把珠簾一劈,珠子便簌簌地散落滿地,跡象滅了,鄭遠沒受株連。
鄭遠任浙江金華府教授時,一年春節將臨,他微服出訪,了解民間度歲情況,偶然闖進一所作私塾教學用的破祠堂,看來放假了,孩子們的書桌都疊架起來,還有一隻講台桌,上放著筆硯和一張詩稿云:他鄉教讀度艱時,孤館凄冷謾賦詩。嘆息有家歸不得,雲山迢遞夢中飛。
鄭遠觀后,自然懂得那私塾師因無錢回家過年而感賦的。祠堂里空無一人,廂房一間鎖著,塾師一定出去了。鄭遠從鄰居了解到,塾師姓劉名大忠,鄰縣蘭溪人,聘到這裡教學已三個月。鄭遠看著日頭已西斜了,慢步回縣衙去。第二天早晨,鄭特派人帶五兩銀子和一首詩:“微服出訪逢歲暮,何期邂逅讀君詩,斯文一脈總觀念,謹奉以資作贐儀”。落款:鄭遠,並蓋上印章。那位塾師懂得是儒學教授送來的,自然感激不盡。除夕到了,趕路要緊,塾師來不及進城面敘謝意。簡單寫封信交給來人帶回去,他便匆匆束裝回家去。翌年,那位劉私塾師不再回來教書了。因為他參加鄉試得意,赴京會考,不幸途中得病,誤了試期,流落京城賣字為生,后幸得劉鏞相國收容在府當了書吏,直至下科會試得中進士,官至浙江金華府太守。

致仕歸田


鄭遠年七旬,多病,申請致仕歸田。嘉慶皇帝准許后,帶著家眷和許多行李,從浙江回到仙游洋坑故鄉。鄉親認為他居官多年,肩挑的行李,一定是金銀財寶不少,到家打開一看,裝得是全家舊衣服和日常用品等物外,滿是詩詞書冊和平時工作記錄本。大家對他居官廉潔品質更加欽佩。
鄭遠家居時,喜歡田間勞動,種秫,植竹、蒔花,種甘薯等。自作詩云:“安貧且守拙,知命合歸休。舊圃栽新竹,種秫為春酒”。他還有個嗜好,喜歡跟孩子們玩耍,同時教導他們勤耕苦讀和知書識禮。鄭過歸田生活約三年間,上述那個劉大忠“塾師”,經劉相國推薦下任浙江金華府太守,他十分懷念鄭遠的當年恩情,特邀請來浙江故地重遊;當地的紳士也友函促駕。盛情難卻,鄭遠只得攜夫人和次子到了金華府,聞訊趕來的民眾夾道歡迎,老少雀躍歡呼。在劉太守陪同下四處遊覽,鄭詩興連篇。但好景不長,鄭的老伴染了重病去世。鄭晚年失偶哀痛萬分,欲回仙游。經太守懇切慰留,並備好久居的府宅,鄭也為次子找個工作,二人便在金華落戶了。隔了一段時間,那太守便目色一個能詩好文的侍女準備伺候鄭。會晤時,鄭正在案上寫字,那侍女既聰明又能幹,為他磨墨展箋,同時,表現自己才華,順手即席寫詩:“閩中誕才子,游官憶金華。重來尋故跡,雪印認未賒。太守懷舊德,遣妾慰呈槎”。鄭遠馬上止寫,和藹地對她說,我來續,我來續:“平生遠聲色,敬筆謝名花”。侍女看出他無意接受,便託辭離開了。不久,鄭遠也因病逝世了,享年7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