迓駕鎮

迓駕鎮

迓駕鎮位於松桃苗族自治縣北部,地處黔湘渝兩省一市結合部,全鎮國土面積69.5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90個村民組,總人口13413人(2020年)。全鎮有16個行政村,其中一類貧困村5個,二類貧困村2個,三類貧困村2個。2016年底有貧困人口801戶3048人,2017年成功脫貧160戶729人。

距松桃縣城36公里,重慶秀山縣城21公里,湖南花垣縣城32公里,319國道、迓大二級路、渝湘高速越境而過;是中國“十大雞鳴三省標誌地”之一;是“國家級衛生鄉鎮”;是國務院授牌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7月,設迓駕聯保,屬長興督導區。1992年5月,建鎮並鄉撤區,與達車鄉合併建立迓駕鎮。截至2018年末,迓駕鎮戶籍人口23602人。截至2020年6月,迓駕鎮轄5個社區、12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迓駕村街上。

徠2011年,迓駕鎮農民人均純收入3867元。截至2018年末,迓駕鎮有工業企業1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3個。

建置沿革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7月,設迓駕聯保,屬長興督導區。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月,改鄉。
1950年3月,設迓駕鄉,屬九區(長興)。
1958年3月,改公社。
1984年3月,改鄉。
1985年1月,改鎮。
1992年5月,建鎮並鄉撤區,與達車鄉合併建立迓駕鎮。

行政區劃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月,轄10個保。
2010年迓駕鎮共轄16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64個村民組,總人口23398人,其中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佔55%。2011年末,轄迓駕1個社區,馬安、冷水、迓駕、十里、青山、壩德、石頭、碗森、達車、龍里、牛角、張壩、新寨、柳桐、硐口、岑洞16個村;下設148個村民小組。
1個居委會:迓駕鎮居委會
16個行政村:迓駕村、十里村、青山村、冷水村、馬安村、牛角村、龍里村、柳桐村、新寨村、張壩村、達車村、硐口村、岑洞村、壩德村、石頭村、晚森村。

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6月,迓駕鎮轄5個社區、12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迓駕村街上。
迓駕鎮區徠划詳情如下
迓駕社區青山社區張壩社區達車社區壩德社區柳桐村
迓駕居社區馬安村龍里村十里村牛角村新案村
冷水村石頭村晚森村岑洞村硐口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迓駕鎮地處松桃苗族自治縣北部,東與木樹鄉相鄰,東南與長興堡鎮接壤,南與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石耶鎮相鄰,西南與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中坪鄉相鄰,西與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雅江鎮相鄰,北與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洪安鎮接壤,東北與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邊城鎮毗鄰。鎮人民政府駐地距縣城36千米。總面積69.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迓駕鎮地處武陵山脈,地勢東高西低、南高北低。平均海拔600米。

水文

迓駕鎮境內河道屬湘江流域,河流總長9千米,流域面積5.5平方千米,徑流總量0.9億立方米,年排澇量3億立方米,年最大排澇量7億立方米。

自然災害

迓駕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干早、洪澇、山體滑坡等。最嚴重的一-次山體滑坡發生在1997年7月3日凌晨4時,馬安山村山體滑坡,淹沒耕地393畝,成災438畝,受災310戶、1498人,62戶房屋倒塌,264人無家可歸,經濟損失2100萬元。

自然資源

鎮內氣候溫和,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雨量充足,日照時間較長,年降雨量為1100至1400毫米,無霜期270天以上,屬於溫帶地區,土地肥沃,適宜多種農作物和亞熱帶果樹的生長。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薯類為主,經濟作物有油菜、花生、大豆、烤煙、中藥材等,養殖業以養殖豬、羊、雞、鴨、魚等為主,近年來,我鎮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了楊樹、臍橙、梨樹、板栗等新興產業,農村產業化建設,邁出新的步伐。
迓駕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鉛鋅,儲量9萬噸。
2011年,迓駕鎮有耕地面積1.4379萬畝;林地面積3.27萬畝。

政治


人員編製:迓駕鎮共有人員編製73名,其中行政編製數26名,在編人數22人。事業編製47名,在編人數24人,在編人數共計46人。
黨政辦事機構:黨的建設辦公室、綜合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人口和計劃生育辦公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辦公室。
鎮管理的事業機構:農業服務中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務中心、村鎮規劃建設站、人口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站、水務站、林業環保站、財政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站。

經濟


2007年,財政收入從原來的不完成變成了超額完成。從2005年起,我們連續三年實現超額完成任務目標,2007年財政總收入達46.99萬元,占年度預算的102%,財政支出缺口不斷縮小,財政綜合保障能力有所加強。糧食總產11695噸,人均佔有糧食559公斤。人均純收入1510元。金融系統存款餘額2638萬元,貸款餘額1069萬元。其中:
1.以生豬、羊、禽類為主導產業的畜牧業發展較快,2007年生豬存欄16433頭,出欄16123頭,禽類存欄65270隻,年平均增幅達15%。以實施天保工程和退耕還林為重點的生態建設成效顯著,已實施退耕還林3900畝,天保工程5000畝,三年來植樹造林4500畝,全鎮森林覆蓋率達到55%,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扶貧攻堅程度加深,全鎮居民人均純收入達1580元,三年來凈減貧困人口3423人,全鎮接近達到初級小康水平。
2.鼓勵引導農村小型工業發展的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湘西華強礦業公司在落戶鎮內,總投資2000餘萬元,廠房建設基本完工,各項手續正在申辦之中,有望來年開工投產。投產後,預計年產釩1200噸,可解決就業800人。
3.以交通、水利、人畜飲水為重點,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共新建村級公路3條、10公里,整修村級公路8條、32公里,實施寨沿路硬化2個村、硬化道路3000米,整治病險水庫2個,維修農田主幹渠4300米,實施人畜飲水工程4個。至2007年末,全鎮通公路村達100%,通公路自然寨達99.5%,人畜飲水困難基本解決,農田灌溉得到正常保證。這一系列的建設,極大的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
4.兩基攻堅順利通過驗收,迎國檢工作有序進行,教育事業發展較快。適齡兒童入學率保持在99%以上,初中入學率保持在90%以上,從2004年的黃牌警告鄉鎮一躍成為全縣三類鄉鎮三等獎單位,並從三類鄉鎮上升為二類鄉鎮,人口自然增長率連續三年控制在12‰以內。

交通運輸


2011年,迓駕鎮有迓(駕)大(興)二級公路、松桃——花垣公路過境。有鄉(鎮)級公路2條,通村公路16條,總長21.2千米。
2011年,迓駕鎮客運站日均發送10輛客車,190個座位,日客運量100餘人次,客運總量4.2萬人;有運輸個體戶20戶,運輸車輛20輛,貨運吞吐量63萬噸。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迓駕鎮有幼兒園2所,在因幼兒98人,專任教師3人;小學15所,在校生2559人,專任教師152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8.8%;初中1所,在校生1298人,專任教師67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5%,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主要學校有迓駕中學。2011年,教育經費達1.1億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1.1億元,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1億元,預算內教育事業費1.1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9%、9%、9%、9%。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94.8%,比上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

科學技術

2011年末,迓駕鎮有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1個,科技人員4人。

文化事業

2011年末,迓駕鎮有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144平方米。2011年末,有線電視用戶218戶,均為數字電視用戶;累計實現“村村通”工程無線電視用戶3178戶,電視綜合覆蓋率94.4%。

醫療衛生

2011年末,迓駕鎮有衛生院1所;病床50張。專業衛生人員12人,其中執業醫師2人,執業助理醫師6人。2011年,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86%,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11%,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9767人,參合率95%。

社會保障

2011年,迓駕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8戶,人數86人,支出20.16萬元,比上年增長11.5%。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428戶,人數4288人,支出345.68萬元,比上年增長32%;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88人,支出10.15萬元,比上年增長34%;農村醫療救助8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832人次,共支出1.66萬元,比上年增長24%;農村臨時救濟548人次,支出13.96萬元,比上年增長27%。

郵政電信

2011年末,迓駕鎮有郵政所1個,鄉村通郵率100%;全年投遞國內函件1400件,國內匯票業務完成13500筆,國內異地特快專遞信件完成1300件,征訂報紙1040份、期刊130冊。
2011年末,迓駕鎮有電信服務網點1個;固定電話用戶400戶,比上年增加40戶,電話用戶普及率10%,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行動電話用戶3825戶,比上年增加1005戶,行動電話普及率50%,比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

基礎設施

● 給排水
2011年末,迓駕鎮鎮區有自來水廠1座,鋪設幹線水管850千米,生產能力270噸/日,生活用水1.368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90%。
● 供電
2011年末,迓駕鎮鎮區有35千伏變電站1座,主變壓器2台,總容量600千伏安,高壓輸電線路8條,總長度165千米。
● 燃氣
2011年末,迓駕鎮鎮區有加氣站1個,煤氣用戶2687戶,燃氣普及率為72.5%。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古時文武官員來此,當地官員和民眾要到與重慶市秀山縣交界的雅江橋頭迎接,故名迓駕。

人口


2011年末,迓駕鎮轄區總人口23645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200人,城鎮化率9.3%。另有流動人口118人。總人口中,男性12295人,佔52%;女性11350人,佔48%。總人口中,以苗族為主,達11350人,佔48%;漢族8039人,佔34%;土家族2365人,佔10%;侗族1891人,佔8%。超過1500人的少數民族有苗、土家、侗3個民族,其中苗族11350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72.7%;土家、侗3個民族,其中苗族113510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72.7%;土家族2365人,佔15.2%;侗族1891人,佔12.1%。2011年,迓駕鎮人口出生率9.36‰,人口死亡率4.36‰,人口自然增長率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340人。
截至2018年末,迓駕鎮戶籍人口23602人。
2021年6月15日,松桃苗自治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公布,迓駕鎮人口數為13413人。

規劃


武陵錳業
武陵錳業
2008年經濟社會發展構想:積極整合資源,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充分結合實際,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原則,規劃發展一批規模產業,大力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建設以達車為中心的洞口優質稻米基地,規劃面積約2000畝;繼續鞏固建設馬安村為中心的楊樹產業基地,實施面積約3900畝;建設以迓駕村、壩德村為中心的臍橙基地,實施面積約4000畝;建設以龍里村為中心的烤煙、茶葉、林果、辣椒基地,實施茶葉5000畝,經濟林果1000畝,辣椒500畝,烤煙1000畝。積極發展畜牧生產,繼續建設畜牧養殖小區,形成規模效應。積極鼓勵和培育一批養殖大戶,黨員幹部帶頭髮展,村級組織與農戶聯營生產,鞏固發展傳統養殖,提高養殖水平,積極發展特色養殖,豐富生產內容,爭取用3—5年時間,建成邊區畜牧大鎮和邊區畜牧集散市場。繼續實施工業興鎮戰略,全力改變迓駕無規模工業的歷史,積極培育支柱財源。要積極加強組織協調,幫助華強礦業公司解決好在申辦手續和生產中的困難和問題,爭取早日投產。要積極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改善投資環境,爭取再引進1—2家規模企業。同時,加強政策引導和扶持,促進本地小規模工業生產的發展,豐富全鎮經濟發展的內容,壯大農村經濟實力。

旅遊景點


猴兒跳、猴兒跳,跳到花園(花垣)摘松桃
迓駕鎮碗森村的“猴兒跳”。松江水從“猴兒跳”這個地方穿過,正好是一個峽谷,河的一面是湖南,另一面是貴州。兩岸樹木參天,藤縵密布,遮住了天。猴兒在藤上跳來跳去,互相追逐嬉戲,成了猴兒們的樂園。當猿聲啼起時,那又是一番景象。不知是哪一位名人,在此一游時,來了興緻,出了一上聯“猴兒跳、猴兒跳,跳到花園(花垣)摘松桃”,留給後來的學子對出下聯,於是就引出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進京趕考的舉人路過此地,留連忘返,看到這樣有趣的上聯,想對出下聯。他發誓“不對出下聯不進京趕考,也不追求功名利祿”。於是請當地的群眾幫忙,搭好兩間茅屋,住了下來,過著陶淵明式的農耕生活,一邊耕種一邊讀書,千方百計想對出下聯。這位才子耕種呀、苦讀呀,年復一年,費盡了心思,白了頭,積勞成疾,到死也沒對出下聯來。有多少學子也望塵莫及,留下了懸念,也沒有一個人能對出下聯,成了一個耐人尋問的故事。
龍潭玉液
湘黔渝三省一市邊區龍舟賽
湘黔渝三省一市邊區龍舟賽
迓駕苗寨龍塘河,出一股很大的水,有黃桶大,是從洞里冒出來的。民國時期用石頭築了一個壩,將水引進溝渠灌田。溝渠從龍塘河至十里村,經過丈量剛好十里遠。十里村因龍塘河溝渠至十里的里程而得名。龍塘河出水的地方象鍋里煮開似的翻開,三面環山,在蒼松翠柏的映襯下,水綠茵茵的,在水邊站上一會兒,感覺到涼爽舒適。冬天有太陽的早上,來到這裡站上一會,霧氣縈繞,水氣蒸騰,紅日照映,暖氣融融,心曠神怡。有月亮的晚上,來到這裡,月光倒映水裡,相映成趣,對月當歌,如臨仙境。曾有文人墨客這樣稱道:“日月映照三朝武陵捧出龍潭玉液,人傑地靈造化出山川鑲成黔北沃洲”。有一半的水被引上溝渠灌溉農田,一半的水流入雅江河,匯入源江,浩浩蕩蕩地投入到洞庭湖的環抱。塘邊出水處,有三棵柏樹,有2米多粗,中間的一棵柏樹向塘中傾斜,熱天小孩子們趴上樹去,再從樹上往塘里跳,成了孩子們嬉戲的樂園。
十號坡紅軍烈士紀念塔
迓駕鎮紅軍烈士紀念塔
迓駕鎮紅軍烈士紀念塔
迓駕村石號坡,是紅色旅遊景點。1978年清明節前在十號坡建有一座紅軍烈士紀念塔。佔地面積2畝,紀念碑上記載了一九三四年由賀龍、任弼時、關嚮應、王震、肖克領導的紅軍二六軍團在松桃縣會師后,率主力部隊挺進湖南,留下黔東特委領導黔東獨立師堅持鬥爭,后因形式變化,獨立師於十一月實行戰略轉移。其中一部分途經長興、在張壩、石號破、迓駕一帶遭到土匪襲擊,紅軍英勇殺敵,浴血奮戰,在戰鬥中,馬團長等二十多位紅軍指戰員壯烈犧牲。他們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紅軍英雄浩氣長存,永遠活在人民心中。每年清明節,鎮黨委、政府組織幹部、中小學生到石號坡為紅軍烈士掃墓,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發揚革命光榮傳統,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爭做貢獻。
白岩壩
迓駕村白岩壩,是毛主席領導下解決人民用水的大型工程項目,上游白岩壩路經陡峭岩壁,懸崖,沿線有塘6個(燕塘,鍋子低,等等)全長約5000多米,下接張家壩。白岩壩下更是有一清涼天然清泉,水量相當大,供應著迓駕鎮多個村鄉的生活用水供給。張家壩更是水流環山,風景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