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濟陽的結果 展開
-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濟陽鄉
- 漢朝陳留郡濟陽縣
- 古代郡名
- 福建鴻溪江氏燈號
- 晉朝濟陽郡
濟陽
漢朝陳留郡濟陽縣
西漢初,置濟陽縣,屬兗州刺史部陳留郡。濟陽縣域包括今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東北部和山東省荷澤市東明縣西南部;縣治故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東北四十裡外固陽鎮。西漢武帝劉徹,曾於此興建行宮,稱濟陽宮。西漢末,漢朝宗室、長沙定王劉發玄孫劉欽,任濟陽縣令,於此生下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
此後,歷朝或沿襲或復置,屢有濟陽縣建制,如:西晉濟陽縣,先後隸屬兗州陳留郡、濟陽郡;隋朝濟陽縣,隸屬豫州濟陰郡;唐朝貞觀中期,濟陽縣廢入宛朐縣,隸屬曹州(西兗州)。
第一次置縣:秦朝置縣,屬碭郡;屬戰國時宋國舊地;故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東北境內。
第二次置縣:西漢初置,屬兗州刺史部陳留郡;漢光武帝劉秀,出生於此;故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東北境內。
第三次置縣:唐朝景龍元年(707年)置,屬河南道淄州;故址在今山東省濱州市鄒平市境內。
虞舜至夏朝時為部落酋長季則氏之地;商初為逄伯陵方國之地;商末為古國蒲姑之地。從姜集鄉劉台西周墓中出土的銅器上,多鑄有"洚字",可作為商初縣境為逄伯陵之地的佐證。
西周初,呂尚封於齊國,滅蒲姑,縣境遂為齊國地。
春秋戰國時期縣境為齊國的犁邑、著邑、崔邑等地。
秦代推行郡縣制,縣境西部為漯陰縣地,其餘為著縣地。兩縣先屬齊郡,后屬濟北郡。魏昭王十二年(公元前284年),魏國得到宋國西部大部分地區后,置大宋郡,治所在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公元前225年,秦國滅魏國,因魏國東部有碭山,改大宋郡為碭郡,仍治睢陽。轄睢陽縣、虞縣、蒙縣、襄邑、外黃縣、陳留縣、雍丘縣、大梁縣、濟陽縣、單父縣、栗縣、酇縣、芒縣、碭縣、譙縣等21個縣。
漢朝縣名原為戰國時魏邑。漢置縣,屬陳留郡。有漢武帝劉徹行宮,稱濟陽宮。西漢末,劉欽為濟陽縣令,於濟陽縣生下光武帝劉秀。唐朝貞觀中期,廢入宛朐縣。故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境內。漢末蔡邕有《光武濟陽宮碑文》,見《蔡中郎集·卷五》。
三國時期,縣境、置縣及隸屬情況不同於東漢時期境內為魏國轄區。
唐朝景龍元年(公元707年),在高苑縣地,於漢朝梁鄒廢城(在今山東濱州市鄒平市韓店鎮舊口村),置濟陽縣,隸河南道淄州;唐朝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濟陽縣併入高苑縣,遂廢。
濟陽縣境內的土壤發育在黃河沖積母質上,土層深厚,潮土是濟陽縣的主要土類,佔96%以上。包括耕地、園地、林地、未利用土地及部分灘塗等地,共84975公頃。無一級地。二級地面積16013公頃,三級地67253公頃,四級地980公頃。五級地729公頃。
水資源總量39705萬立方米。地表徑流量多年平均為6371萬立方米,人均佔有124立方米,每公頃地佔有9794立方米。客水資源主要有黃河水及徒駭河水,二河總徑流量多年平均在417.42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比較豐富,淡水儲量5.742億立方米,淡水區凈補給量1.451億立方米。
濟陽縣是勝利油田新開發區。開採量僅為蘊藏量的10%左右,每天可生產天然氣8000-10000立方米,現已探明和準備聯合開發的曲古1氣井,儲量1億立方米以上,含甲、乙、丙烷80%以上。2007年7月26日,縣境內崔寨街道的新陽煤礦成功進行了聯合試運轉。新陽煤礦井田東西向平均9.9公里,南北傾斜寬平均5公里,面積49.5平方公里,煤礦總投資達6.6億元,煤炭總儲量達3億多噸,可采儲量1億噸左右,設計年生產能力100萬噸,可連續開採100年。
植物資源:糧食作物有4科13屬15種,經濟作物4科6屬6種,瓜類1科2屬6種,蔬菜15科20屬20種,藥材15科15屬20種,樹種27科42屬49種。野生植物主要有藥用植物80餘種。
動物資源:養殖動物牛、馬、驢、騾和豬、羊、兔、雞、鴨、鵝等,還有蜂、魚類8個種。野生動物有獸類6種,禽類6種,魚類11科23種,昆蟲6目24科74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