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三葉蟲化石的結果 展開

三葉蟲化石

海生無脊椎動物

三葉蟲綱,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學名叫三葉蟲化石。三葉蟲(TRILONITES),屬古生節肢動物,屬三葉蟲綱,生於海底,其種類繁多,大小不一,從一厘米至一米,生於寒武紀(5.7億年),至奧陶紀(4.5億年)最盛,滅絕於二疊紀末期(2.52億年前,252Ma)。

沂蒙山區的三葉蟲化石分佈亦很廣,費縣、平邑縣等地均有發現,但多發現於裸露的山體中,顯燥,不易保存,多以石蠟作保護層。發現於古生代的中寒武紀,距今約有5億年左右。又因這裡的三葉蟲化石與其他地方不同,不是完整的蟲體化石,而是在形成過程中只有蟲體的硬體部分形成化石,這一部分化石頭鞍彎曲如弓,兩弓刺大於身一倍,兩弓如翼而融為一體,身小如雨燕而得名,石玩者又稱它為“飛上天石”。

三葉蟲在早古生代的寒武紀已發現動物化石2500多種,除脊椎動物外,幾乎所有的門類都有了。其中最多的就是三葉蟲,約佔化石保存總數的60%。

現狀


三葉蟲屬海生無脊椎動物,主要營底棲生活,也有部分在泥沙中生活和漂浮生活,世界上已發現10000多種,我國已發現1000多種。因蟲體背部為幾丁質甲殼組成,易於保存為化石,又因背甲被兩背溝縱為軸部,和左右對稱兩肋葉,故稱三葉蟲。自前至后可分為頭、胸、尾三部分,該蟲能終生階段性脫殼,所以常見於頭甲及尾甲分散保存為化石。

形成環境


三葉蟲化石
三葉蟲化石
偶爾三葉蟲在海底爬行時留下的足跡也被化石化了。幾乎在所有現代的大陸上均有三葉蟲的化石被發現,它們似乎在所有遠古海洋中均有生存。
在全世界發現的三葉蟲化石可以分上萬種,由於三葉蟲的發展非常快,因此它們非常適合被用作標準化石。在英屬哥倫比亞、紐約州、中國、德國和其它一些地方發現過非常稀有的、帶有軟的身體部位如足、鰓和觸角的三葉蟲化石。

品種


中國三葉蟲化石是早古生代的重要化石之一,是劃分和對比寒武紀地層的重要依據。
主要的三葉蟲化石品種有:蝙蝠蟲(Drepanura)、四川蟲(Szechuanella)、副四川蟲(Parasxechuanella)、似櫛殼蟲(即湘西蟲)、王冠蟲(Coronocephalus)、溝通蟲(Ductina)

歷史


國內歷史記載

古代燕子石歷史悠久,據記載,宋、明、清時代即有人把玩,稱之為“多福石”、“鴻福石”。宋人筆記中已有記載,明曹昭《格古要論》也有詳細記述。燕子石的特點是:色澤古雅、姿質溫潤、蟲體如燕;紋彩特異、富有天趣,它是人類的萬卷書,記錄大自然的滄桑變遷,耐人尋味。
據傳,春秋時代《闕子》一書記載:“宋之愚人得燕石於梧台之東,歸而藏之,以為大寶,周客聞而觀之,主人齋七日,端冕之衣,釁以特性,草匱,緹巾一襲,客見之,僥而掩口,盧胡而筆,曰:此燕石也,與瓦瓷不殊。主人大怒,曰:商賈之言,豎匠之心,藏之愈固,守之彌堅。”
唐 李賢 注《後漢書》引《闕子》曰:“宋之愚人得燕石梧台之東,歸而藏之,以為大寶。周客聞而觀之,主人父齋七日,端冕之衣,釁之以特牲,革匱十重,緹巾十襲。客見之,俛而掩口,盧胡而笑曰:‘此燕石也,與瓦甓不殊。’主人父怒曰:‘商賈之言,豎匠之心。’藏之愈固,守之彌謹。”
清初文人王士禎在《池北偶談》一書《談藝》篇中首次記載了泰山燕子石,即三葉蟲化石,“背負一小蝠、一蠶,腹下蝠近百,飛者、伏者、肉羽如生,蠶右天然有小凹,可以受水;下方正,受墨。公製為硯,名曰:‘多福硯’”。由於三葉蟲總是與其他海洋動物的化石一起被發現,因此它們看來全部在海洋中生活。在遠古海洋中三葉蟲的生活環境從淺海到深海非常廣。偶爾三葉蟲在海底爬行時留下的足跡也被化石化了。幾乎在所有今天的大陸上均有三葉蟲的化石被發現,它們似乎在所有遠古海洋中均有生存。

西方歷史記載

國外研究三葉蟲的最早記錄可以追溯到1698年。當時,魯德把一個頭部長有三個圓瘤的三葉蟲化石命名為“三瘤蟲”。到了1771年,瓦爾其根據這種動物的形態特徵,即身體從縱橫兩方面來看都可以分成三部分:縱向上分為頭部、胸部和尾部,橫向上分為中軸及其兩邊的側葉部分,因而給出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名稱——“三葉蟲”。

發展現狀

今天在全世界發現的三葉蟲化石可以分上萬種,由於三葉蟲的發展非常快,因此它們非常適合被用作標準化石,地質學家可以使用它們來確定含有三葉蟲的石頭的年代。三葉蟲是最早的、獲得廣泛吸引力的化石,至今為止每年還有新的物種被發現。一些印第安人部落認識到三葉蟲是水生動物,他們稱三葉蟲為“石頭裡的小水蟲”。

評論

且不說該“愚人”愛石之舉與當時實際情況是否相符,單就“燕石”來說,是否可以假設就是現代的“燕子石”呢?因燕子石在山東分佈很廣,而《闕子》記載這梧台即梧宮之台,梧宮是齊國宮名,故址在今山東臨淄(齊國國都)西北,雖然東晉文字家郭璞(276-324)《山海經注》:“言石似玉有符彩嬰帶,所謂燕石者”(燕山在河北平原北側,由潮白河河谷直到山海關,多溢口,富礦藏)。那麼,“宋之愚人”又怎能在遠離燕山的山東得此燕石呢?是什麼人帶到山東來的呢?如果這個結論成立的話,說明當時的賞石之風已經非一般之濫觴了。這個總是在此我不做考證,只是提一下而已,相信以後會有更恰當的發現和說法。尖於梧台,我想簡單介紹一下,僅供參考:文獻記載,梧台是當時齊國的“國賓館”,是齊王議事、會客和遊樂的地方,也是“百家爭鳴”的策源地。公元前517年,孔子在此耳聞目睹了齊國韶樂的演奏盛況,陶醉神迷於音樂中而“三月不知肉味”,並感嘆“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論語·述而》)。韶樂是舜時的樂曲,舜是東夷人,也是如今魯東南人的祖先,韶樂的主要組成部分即是磐石擊打出來的。孔子愛石是否與此有點關係呢?

特大化石


一塊距今4.5億年的特大“三葉蟲”化石,上面竟嵌有50多隻三葉蟲,這塊化石昨在鎮江貢吉康老人家中“露臉”,觀者無不為之驚嘆。
這塊“三葉蟲”化石,長81.1厘米,寬41厘米,厚3厘米,重30餘公斤。化石板上嵌著50餘只“三葉蟲”,蟲的身軀、翅膀清晰可見。據省地質研究所一位地質專家稱,“三葉蟲”屬海里游移和漂浮動物,開始出現於早寒武紀世,古生代末全部滅絕,其化石是劃分地質時代的主要標準,在地質博物館里或許能見到,而為個人收藏卻少有,尤其像這樣特大型“三葉蟲”化石,在國內並不多見。
貢老先生告訴記者,這塊古生物化石,是他90年代初從山東一位農民手中徵得的,已塵封家中1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