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加·托卡爾丘克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出生於1962年1月29日,波蘭女作家、詩人、心理學家。

1985年,畢業於華沙大學心理學系。1993年,出版首部小說《書中人物旅行記》,1996年,出版長篇小說《太古和其他的時間》。1997年起專事創作,同年獲尼刻獎。1998年,出版長篇小說《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並憑藉該小說獲1999年與2002年尼刻獎。2014年,憑藉小說《雅各書》再獲尼刻獎。2018年,憑藉小說《雲遊》獲布克獎。2019年10月10日,獲得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

人物經歷


早年生活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
1962年1月29日,奧爾加·托卡爾丘克出生在波蘭西部綠山附近的蘇萊霍夫。十幾歲的時候,她就對寫作產生了濃厚興趣。
1985年,畢業於華沙大學心理學系,學習心理學的經歷影響了托卡爾丘克的創作風格。
1985至1986年,住在弗羅茨瓦夫市。自1986年起,遷居西南邊城瓦烏布日赫,在該城的心理健康諮詢所工作。

文學之路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
1987年,憑藉詩集《鏡子里的城市》在波蘭文壇嶄露頭角。此後常在《雷達》《文學生活報》《奧德河》《邊區》《新潮流》《文化時代》和《普世周刊》等報刊上發表詩歌和短篇小說。
1993年,出版長篇小說《書中人物旅行記》。
1994年,獲波蘭圖書出版商協會獎。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定居在離瓦烏布日赫不遠的農村,考察鄉情、民俗,但也並非離群索居,邈與世絕。
1995年,出版長篇小說《E.E.》,翌年出版長篇小說《太古和其他的時間》。
1997年,獲尼刻獎與科西切爾斯基夫婦基金散文文學獎;同年,放棄公職,專事創作,並發表短篇小說集《櫥櫃》。
1998年,出版長篇小說《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1999年,憑藉《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獲得尼刻獎。
2002年,憑藉長篇小說《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再次獲得尼刻獎的讀者選擇獎。
2004年,被提名競爭IMPAC都柏林國際文學獎,並進入決選。
2014年,出版小說《雅各書》,這是一本糅合了18世紀波蘭和猶太人歷史的小說,並獲得當年的尼刻獎,但同時,該書也遭到了民族主義者的抨擊。
2018年,憑藉小說《雲遊》(又譯作《飛行》,《航班》)斬獲2018年布克國際文學獎,成為獲得該獎項的首位波蘭作家。
2019年10月10日,獲得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11月11日,憑藉小說《讓你的犁頭碾著死人的白骨前進》入圍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2020年度長名單。
2020年8月出版書籍《衣櫃》。8月3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卡爾丘克的新書《怪誕故事集》在線上首發。
2021年1月,新書《糜骨之壤》上市。6月,托卡爾丘克的《玩偶與珍珠》首次被譯為中文發售。

主要作品


作品名出版時間體裁
《糜骨之壤》2021小說
《衣櫃》2020
《怪誕故事集》2020
《雲遊》2018
《雅各書》2014
《讓你的犁頭碾著死人的白骨前進》2009
《書中人物旅行記》1987
《E.E.》1995
《太古和其他的時間》1996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1998
《熊的時刻》2012散文集
《櫥櫃》1997短篇小說集
《鏡子里的城市》詩集
《玩偶與珍珠》2021散文隨筆

創作特點


主題思想

神秘主題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的創作充滿了對神秘和未知的探索,作家善於在作品中構築神秘世界。通過神話、傳說和想象描寫各種鬼怪神靈,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神話。
《書中人物旅行記》講述一對相愛的主人公對“神秘之書”的探尋之旅,透過當地風土人情可以讀出作家對“秘密”的痴迷。《E.E.》延續了神秘主題,小姑娘Erna Eltzner發現自己具有通靈天賦,各種不受人類理性思維束縛的神秘思考在書中一一呈現。
《太古和其他的時間》是奧爾加·托卡爾丘克神秘主題作品的代表作。“太古”上演著人類最原始也最真實的喜怒哀樂。小說中現實的畫面和神話的意蘊水乳交融。太古成為人類生存秩序與大自然、超自然秩序的接壤地帶,是由人和動植物一起構成的生機勃勃的有機體,是宇宙萬物生死輪迴、循環不已的象徵。
《世界陵墓中的安娜·英》中,作家在借用了蘇美爾人的神話。作家筆下神話故事實現了未來世界。網路朋克式審美、全息地圖技術等等古人無法想象的現代元素,將神話中的地下王國塑造成了一座未來城市的地下世界。
心理探索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在成為作家之前做過心理醫生,因此其作品經常探討個體夢境或集體潛意識。深邃的哲學思考賦予其作品思辨性,使閱讀成為一場心理探索之旅。
關注現實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關注世界,關注人性,致力於以人性為基礎,探尋展現普通而又富有戲劇性和持久價值的社會生活的新穎文學模式。《讓你的犁頭碾著死人的白骨前進》關注社會教育問題:動物是權利鏈中最孱弱、最受暴力迫害的環節,對它們的保護是反抗父權制度的標誌。《熊的時刻》探討人體、性、性別的糾纏和暗室的誘惑,托卡爾丘克的獨特主張在書中得以傳達:這個世界上不應有殺戮和蠶食、利用和奴役,那些我們深以為然的社會契約和約定俗成應經由我們的心理而不是身體來改變。史詩小說《雅各書》探討了對於21世紀的波蘭同樣重要且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

藝術特色

聯繫糅合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在自己的寫作中,運用精練巧妙的波蘭文字,在神話、現實和歷史的印跡中悠悠摸索。作家善於將迄今看起來似乎是相互矛盾的東西聯在一起:將質樸和睿智聯繫在一起,將童話的天真和寓言的犀利聯繫在一起,將民間傳說、史詩、神話和現實生活聯繫在一起。其表現手法可以說是同時把現實與魔幻乃至怪誕糅合為一,文字在似真似幻中反映出一個具體而微妙的神秘世界。作家的筆下涌動著不同尋常的事物,但她又將神奇性寓於日常生活之中。
星群小說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的小說包含了各種思想碎片、哲學反思、內心獨白,是介於遠古和現代之間、科學與宗教之間、靈與肉之間的文學作品。托卡爾丘克將其稱為“星群小說”——作品就像是台測量投影儀,作家將故事投射在觀察幕上,每個讀者都可以自主感知並分別形成對故事軌跡的各自認知。
碎片化敘事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的另一主要創作特點是碎片化的敘事方式。她喜歡用碎片化的小故事組成一本完整的小說,並且認為這種寫作風格不僅更適合自己,也更適應現代讀者碎片化的思考方式。
作家講述著一個個短小的故事,每個故事都有其自身的戲劇性,扣人心弦,令讀者觀之難忘。這部小說更像是一個文本混合體,包括許多不同的情節、相互關聯的故事、散文式的筆記和私人日記等等。這些故事看似毫無關聯,缺乏整體性和統一性,但放在一起,卻收到了奇異的效果。文中夢境和現實相互交融,彼此影響,貫穿全書。而使該小說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的,則是作家對“生命”“感覺”“經驗”等領域的探索。
作家將一個個長短不一的故事組裝成一個有機整體。這一個個故事的主題均聚焦於人類在世界上的存在,而這種存在則基於不斷的旅行。而旅行則意味著接受世界的不連續性,有時甚至是毫無邏輯聯繫的各種碎片。這種碎片化也體現在小說的文本結構之上——書中不斷出現看似獨立的多個情節,而連結這些分散情節的主軸則是一些共性話題:人類對傷痛和苦難的審視,對生死問題的探究。

獲獎記錄


文學類
▪ 2019 布克國際獎(短名單) 《讓你的犁頭碾著死人的白骨前進》 (提名)
▪ 2019 諾貝爾文學獎(獲獎) 
▪ 2018 國際布克獎 《雲遊》 (獲獎)
▪ 2014 尼刻獎 《雅各書》 (獲獎)
▪ 2002 尼刻獎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獲獎)
▪ 1999 尼刻獎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獲獎)
▪ 1997 尼刻獎(獲獎)
▪ 1997 科西切爾斯基夫婦基金散文文學獎(獲獎)
▪ 1994 波蘭圖書出版商協會獎(獲獎)

人物評價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
對於敘事的想象充滿百科全書式的熱情,象徵著一種跨界的生活形式。(瑞典文學院評)
托卡爾丘克是一位充滿了創作光輝、擁有豐富想象力的作家,她的創作舉重若輕。(國際布克獎評獎委員會主席麗薩·阿壁娜妮西評)
托卡爾丘克是波蘭當代文壇小說界的代表人物,她是完全憑藉自己的文學實力而贏得廣泛聲譽。她的作品既有想象力,又有創造力,對人內心的複雜性和豐富性的理解太深了。(詩人、翻譯家高興評)
她是一位既靈異又理性、既荒誕又現實、原創性很強的小說家,每個故事都聽起來怪誕,但實際是被高度戲劇化了的現實。(旅匈作家、翻譯家餘澤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