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寺

歷史遺跡

唐僧寺位於洛陽東南40公里處207國道北側,偃師市緱氏鎮東南約兩公里的唐僧寺村北,北距玄奘故里約4公里,玄奘大師病故后,有說葬於緱氏鎮東南3.5公里處的白鹿原。

唐僧寺簡介


在這裡,玄奘9歲時常隨家人到靈岩寺中聽經,后被收為俗家弟子。為紀念玄奘,靈岩寺改稱“唐僧寺”,寺的西北牆外即為唐僧墓。“西天取經”成名后,人們為了弘揚他大善大德的精神,改名為“興善寺”。
唐僧寺
唐僧寺
唐太宗曾賜給該寺土地40頃,並勒令對其進行重修。
公元699年,武則天從神都洛陽出發,幸登封中嶽時,路過該寺,也曾賜金重修該寺,並賜地百頃。明萬曆年間,又改名為唐僧寺。至今,在院內上殿內還保存有古碑多方,記載著歷代修葺唐僧寺的情況。有:明萬曆丙辰(公元1616年)重修唐僧寺碑;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7年)建火神廟碑;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唐僧寺上殿又重修碑;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修繕唐僧寺碑;重修唐僧寺伽藍殿碑;修唐僧神位碑等。

寺院規模


唐僧寺隨著時代風兩唐僧寺原來的規模是相當宏大的,殿宇壯觀、香火旺盛。清朝末年寺內尚保存有建築幾十間,建有天王、大雄、白衣、伽藍等殿堂,殿堂兩側還有鐘鼓樓、藏經閣等。寺內後院有古柏100多株.古碑100餘方。寺北牆外有僧人墓地,範圍達50餘畝。現寺院內樹有青銅唐僧佛像,寶相莊嚴。

歷史變遷


唐僧寺幾經枯榮。到了近代,已是殿頹碑殘,墓塔破敗,海法老和尚(海法老和尚俗家姓朱,出家後法名海河,號性空,河南省信陽縣人,西元一九二一年~民國十年辛酉歲十二月初八日,出生於信陽吳店鄉的昌灣村)睹之,扼腕嘆惜,惻然心傷。他深知玄奘大師在歷史上的地位,也深知玄奘寺的歷史價值,乃發願予以重修。他募資收回玄奘寺舊址,並另行徵購了數十畝土地,同時新建了山斗、圍牆、及鍾、鼓二樓。在施工期間,委其弟子印定尼師為該寺住持。不幸工程尚未全部完成,一九九七年計劃重建大雄寶殿之時,海法老和尚示寂,給該寺建設造成極大的困難。幸而他的弟子印定尼師,繼師遺志,克服萬難,繼續興建未了工程。
1996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拜訪唐僧寺,提議更名為“玄奘寺”,並親題匾額。

摸頭松的傳說


傳說靈岩寺內有古松一棵,在玄奘赴西天取經之前,曾用手摸著松枝說:我去西方取經,你可以向西長;如我要回來了,你便向東長,以便使我弟子知道。等玄奘西行后,松枝每年向西,長了幾丈;有一年松枝突然迴向東方,門人弟子都說,大師要回來了。於是一同迎接,大師果然返回了。後人遂稱此松為“摸頭松”。但現在院內只剩殿堂兩座:天王殿和玄奘殿。天王殿又稱“下殿”,中間供奉彌勒佛塑像,兩側分塑四大天王。玄奘殿又稱為“上殿”,正中供奉玄奘大師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