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

黃榦詩作

黃榦(1152年-1221年),南宋理學家,朱熹高足,字直卿,號勉齋,福州閩縣(今福州)人。黃榦曾官至大理丞,晚年傾心著述,對朱熹學說的發展貢獻很大,有《黃勉齋文集》傳世。

基本介紹


朱熹在福州有個心愛的學生,名叫黃榦,朱熹不僅把次女許配他為妻,臨終前還親自把手稿交付給他。
我們來看黃榦的一首七言絕句《壽山》:
石為文多招斧鑿,寺因野燒轉熒煌。
世間榮辱不足較,日暮天寒山路長。
[註釋]壽山:在福州城北40公里,因產美石而久享盛名。文多:指壽山石紋路漂亮,豐富多彩,“文”同“紋”。寺:指壽山的廣應寺,建於唐代,今已毀。螢煌:螢火,螢光。
詩的大意是:壽山石紋路極其豐富、華麗,引得刀斧加身,被人們雕刻成各種各樣的工藝品;壽山的寺廟則屢遭火焚,成了荒野上的螢光。它們一個不斷受到人們的關注和讚賞,一個則越來越暗淡,人世間的榮辱就是這樣,不必去計較,太陽總會落山,天氣總會寒冷,山間的道路卻總是那麼長。
這是最早吟詠壽山石的詩作,既寫到壽山石華麗的特質,又寫到它被雕刻成工藝品的歷史。這又是一首借物言志詩,詩人由壽山石想到人生,有感而發,並提出,人世間的榮辱不必太計較,自己走自己的路,自強自立最重要。這是他的仁忍寬恕思想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