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3條詞條名為平寨村的結果 展開
- 貴州榕江縣平永鎮下轄村
- 雲南省文山州硯山縣八嘎鄉平寨村
- 貴州興義市洛萬鄉馬嶺鎮下轄村
- 貴州貴陽清鎮市紅楓湖鎮平寨村
- 貴州省貴安新區湖潮鄉
- 雲南省文山州丘北縣平寨鄉平寨村
- 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馬場鎮平寨村
- 貴州安順鎮寧縣丁旗鎮平寨村
- 雲南省臨滄市臨翔區平寨自然村
- 雲南省景洪市嘎灑鎮曼戈平寨村
- 雲南省宣威市樂豐鄉平寨村
- 雲南省紅河州元陽縣牛角寨鄉平寨村
- 雲南省紅河元陽縣攀枝花鄉碧播村委會
- 貴州畢節織金縣上坪寨鄉下轄村
- 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舊州鎮平寨村
- 雲南省普洱景谷縣鳳山鄉平寨村民委員會
- 貴州畢節市納雍縣玉龍壩鎮平寨村
- 山西省高平市北詩鎮下轄村
- 雲南省紅河元陽縣新街鎮高城村委會
- 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宋旗鎮平寨村
- 貴州省銅仁市江口縣閔孝鎮平寨村
- 貴州黔南州羅甸縣邊陽鎮平寨村
-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平寨村
- 貴州畢節市織金縣城關鎮平寨村
- 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轎子山鎮平寨村
- 貴州畢節市織金縣少普鎮平寨村
- 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雙堡鎮平寨村
- 雲南省新平縣戛灑鎮平寨村
- 貴州黔東南自治州丹寨縣平寨村
- 雲南省麒麟區東山鎮下轄村
- 華寧縣盤溪鎮龍潭營村民委員會下轄村
- 貴州省黔東南黃平縣谷隴鎮下轄村
- 雲南曲靖師宗縣五龍鄉下轄村
平寨村
雲南省文山州丘北縣平寨鄉平寨村
平寨村(壯語文:Mbanj Hanzcaih),隸屬雲南省文山州丘北縣平寨鄉。東鄰平寨鄉馬龍村民委,南鄰天星鄉古勒村民委,西鄰平寨鄉蚌常村民委,北鄰平寨鄉木柏村民委。轄平寨、新村、上蘭馬等10個村民小組。
該村屬於半山區。國土面積61.34平方公里,海拔1350.00米,年平均氣溫15.10℃,年降水量1200.00毫米,適宜種植糧食等農作物。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444.00畝(其中:田1824.00畝,地1620.00畝),人均耕地0.65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230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20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3畝,主要種植桐果等經濟林果;其他面積86205.00畝。
截止2010年底,該村民委已實現通電、通路、通水、通公路、通電話、通電視,全村民委有1193 戶通自來水,有1193戶通電,有1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012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48 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54戶(分別佔總數。
目前,進村道路為柏油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路面;全村民委共擁有汽車15輛,拖拉機26 輛,摩托車157 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193.6 畝,有效灌溉率為92 %,
到2010年底,全村民委建有沼氣池農戶254戶;裝有太陽能農戶8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45戶。全村民委有10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0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0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0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0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民委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54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6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07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該村201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494.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588.00萬元,畜牧業收入4590.0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3256頭,肉牛5083頭,肉羊372頭);林業收入30.00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299.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290.00元,農民收入以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53.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177人,在省內務工277人,到省外務工900人。
該村現有農戶1203戶,共鄉村人口5498人,其中男性3648人,女性1850人。其中農業人口5498人,勞動力3480人。到2014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3724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417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鎮)衛生院,人畜混居的農戶10戶。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平寨小學,中學生就讀到平寨中學。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704人,中學生255人。
該村到2014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118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444.00畝,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勞1355個。年末集體總收入7.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7.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該村設黨小組9個,黨員總數66人,黨員中男黨員55人,女黨員11人。團員14人。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群眾思想文化素質偏低,對國家政策了解甚少;2、村民致富意識較差;3、自然條件較差,難以發展支柱產業。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加強農村信息、文化建設,使農民的視野更開闊,了解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2、加強國家政策宣傳力度,提高農民思想意識;3、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民發展經濟提供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