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府衙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淮安府衙,始建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東門大街38號。
淮安府衙與其南面的總督漕運公署、鎮淮樓、山陽縣衙首尾相連,雄居古城中軸線,總長度約1千米左右,佔地近2萬平方米。衙內有房屋50餘幢、600餘間,分東、中、西三路而建,淮安官衙大堂建築具有官式建築特徵,體現了中國明清時期府衙建築明確的形制規範與等級要求,具有淮安地區建築文化特色。
2006年5月25日,淮安府衙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知府姚斌在元代沂郯萬戶府和五通廟的基礎上改建成府署,以後歷代均有修葺。
正德五年(1510年),淮安府署正堂及經歷司毀於大火,照磨所倒塌,知府華璉及繼任知府劉祥、羅循均因飢荒兵亂未能修復。
正德十年(1515年),修復淮安府衙。
清朝康熙十八年(1679年),淮安各屬捐資重建淮安府衙。
乾隆五年(1740年),淮安知府胡振組修淮安府衙內署。
咸豐十年(1860年),淮安府衙正堂又毀於大火。
2003年9月,經江蘇省文物主管部門批准,淮安府衙維修工程動工。
淮安府衙
淮安府衙
淮安府衙內遺存有儀門、戒石坊、大堂等建築。
淮安府衙儀門
淮安府衙戒石坊
淮安府衙大堂
府衙建築作為中國封建時代帝制統治的象徵性建築,集中反映了明清的禮制制度與建築規範,建築兼具官式建築與地方特色的雙重特徵,體現了中國明清時期府衙建築明確的形制規範與等級要求,具有淮安地區建築文化特色。對研究中國衙署建築形制及其演化和淮安地域建築技術發展與特徵,均具有重要的價值,是研究中國古代官衙建築與政治體制的範本。
2004年起,淮安市對其古城內遺存的建築陸續進行了清理、修繕和保護。
2006年5月25日,淮安府衙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維修六科用房、東西輔房等。
2015年11月,淮安市規劃局委託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編製《周恩來紀念館——淮安府署周邊地區城市設計》。
楚州,自東晉安帝義熙七年(411年)開始設山陽郡至清末,一直為歷代郡、州、路、府的治所。歷史上的淮安府管轄九縣兩州,從明代到清代共有199位知府在此供職,曾審理過清代四大奇案之一的“李毓昌賑災案”,與《竇娥冤》《施公案》等名劇創作背景均有聯繫。
地址:淮安府署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東門大街38號。
交通:乘坐淮安公交62路,63路至府前路下車。
開放時間:8:3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