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陳近南的結果 展開
- 明鄭時期將領
- 說唱歌手
陳近南
明鄭時期將領
陳近南(1634年-1681年),漢族,男,本名陳永華,字復甫,漳州角美(今福建漳州市台商投資區角美鎮石美村)人。清朝時期台灣地區政治家、教育家,台灣文化教育奠基人。
曾以“玄天上帝”信仰為掩護,成立秘密組織,以異姓結盟,拜天為父,拜地為母,尊奉“萬雲龍”的鄭成功為龍頭大哥,從事反清復明的行動,日後並發展出各種不同的流派,成為讓清朝廷頭痛不已的秘密社會勢力——天地會。康熙十三年(1674年)出任東寧總制使,趁著三藩叛亂,受到耿精忠邀約,鄭經率師伐清。
1680年3月陳永華自請解除兵權,因憂悒成疾,次年在台灣病逝。鄭經親臨弔喪,謚文正。
陳鼎明朝天啟七年1627中舉人;1644年中進士。甲申之變后回鄉躬耕。
永曆二年(1648)鄭成功攻克同安,授陳鼎為教諭。清軍攻陷同安,陳鼎在明倫堂自縊。當時陳永華十五六歲,為博士弟子員。清軍入城后,陳永華出逃。
影視劇中的陳近南
1662年鄭成功攻克台灣,授予咨議參軍。
1662年5月鄭成功病死台灣,其子鄭經繼位。鄭經很是倚重他,軍國大事必詢問他。
1664年金門、廈門丟失,陳永華隨鄭經回到台灣。第二年,晉陞勇衛,並加監軍御史之職。
1665年陳永華向鄭經提出“建聖廟,立學校”的建議。但鄭經認為:“荒服新創,不但地方局促,而且人民稀少,姑暫待之將來。”陳永華引經據典,力陳教育之重要。他認為,台灣沃野千里,遠濱海外,民風純樸,若能舉賢才以助理,經過一段時間教養生息,便能趕上中原地區。應當擇地建立聖廟,設學校“以收人才,庶國有賢士,邦本自固,而世運日昌矣”。鄭經被說服,同意設立學校,發展台灣文教事業,並授命陳永華負責有關事宜。
陳永華在承天府寧南坊擇地建造聖廟學院。1666年春正月,聖廟建成,旁建明倫堂。三月,又建學院,陳永華親任主持,聘請禮官葉亨為國子助教。學校初建,急需大量的教育人才。陳永華一方面通過各種途徑延聘大陸知識分子渡台,“以教秀士”。另一方面,當時遷居台灣的明代遺臣“多屬鴻博之士”,鼓勵他們發揮餘熱,協助傳播中原文化。
1680年鄭經軍事失利,從大陸撤退,永華因自慚護駕西征無效,憂之而終加上感染流行病,不久即病逝,與夫人合葬天興州赤山堡大潭山,即今台南縣柳營鄉果毅后。
陳永華建設台灣,以“足民食”為起點。他親往各地,教軍屯田,儲備糧食;教民煮糖曬鹽,以利民生;教匠燒磚,改善民居。同時劃定行政區域,勵行里甲互保,使民眾安居樂業。衣食俱足后,又興建台灣首座孔廟,獎勵教化。同時規劃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來培育、拔擢人才。
鄭成功以台灣數十萬軍民為根本,在陳永華一干人等的策劃下,鄭成功在台灣開始和日本、暹羅、安南各地通商;開通閩、浙、粵等地的通商管道。
陳永華死後,葬在今台南縣柳營鄉,後來清朝把他的骸骨遷葬回泉州,現存的僅是空冢。此外,民眾為感念他的德澤,還設廟祭拜,就是府前路上的“永華宮”;“永華路”同樣也是為了紀念他而命名的。
清翰林學士李光地:“台灣長久以來沒有被收復,主要是由於陳永華經營有方。今上天討厭戰亂,讓他殞命,從此台灣的收復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