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國際雕塑公園

主題雕塑園

臨沂國際雕塑公園,位於北城新區,三面環河,其東側為陽光沙灘浴場,南側為商業酒吧街及觀光電視塔。

臨沂國際雕塑公園總佔地面積約800畝,綠化率95%,由沙灘雕塑區、主次入口區、主題雕塑園區、林下廣場綠地區、動物場館區五個片區組成,共有世界知名雕塑102件,全部為世界知名雕塑的複製品。公園運用水系、坡地樹林與自由路徑相結合的方式,將世界名雕與生態環境融為一體。

2010年9月8日,臨沂國際雕塑公園正式開園。

心園區


中央雕塑公園
中央雕塑公園
中心園區環境以自然為主題,將根據公園的空間結構,分為以鑒賞為主的“中心雕塑園區”和以參與性為主的“L型帶狀雕塑園區”兩大區域。其中“中心雕塑園區”按照雕塑的性質與特徵,共分為六個主題雕塑區:和平主題雕塑區、著名大師雕塑區、奧運主題雕塑區、愛情與親情主題雕塑區、現代抽象主題雕塑區、著名城市標誌雕塑區。“L形帶狀雕塑園區”按照空間結構分為:林下休閑區、沙灘主題區、入口區、雕塑花園,所選用的雕塑,主要是趣味性和參與性強的世界著名雕塑。

設計要義


雕塑公園,從命題上理解,是一個展示雕塑的場所,通過環境烘托雕塑,一方面給人們帶來感官上的享受,另一方面形成人與雕塑的互動。作為一個城市公園,它同時要面對這個時代中的系列人與環境的問題,一方面是生態問題,另一方面是人性化的問題,所以說藝術、生態和人性,是本項目需要解決的三個基本命題,我們將設計理解為表達與平衡三者關係的過程。
三者分別有不同的出發點,從生態的角度講,自然界懂得的是最好的,最少的利用資源,最少的人工介入以及運用自然做功,是生態的出發點;從人性的角度講,人們總是試圖在特定的環境中獲得更多的感官體驗,以及便捷性,所以趨向於較多的人工介入;從藝術的角度來講,藝術的表達源於對語言的組織,無論是複雜的藝術語言還是極簡的藝術語言都能產生美,源於其語言的整體性和完整性,從生態的角度出發看藝術,則趨向於簡約的藝術形式,而從人性的角度出發,對藝術的要求是美,無論繁簡。
處理三者的關係,首先多與少的問題,應該辨析地看待,如人工場所,在總體結構上趨向於較少介入,也即將平面上的空間降至最低,而場所本身的繁與簡則與人性化與藝術表達有關,在既定的空間中,豐富人們的體驗,則是設計的方向,藝術的表達主要與形式相關。
本方案利用控制節奏的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通過構圖,布局關鍵的體驗點,再運用線連接不同的點,實現連續性和完整性。同時,充分發揮點的作用,點即場所,豐富既定場所的空間,使其帶給人們豐富的體驗。
臨沂國際雕塑公園
臨沂國際雕塑公園
本項目的總體布局包括中心園區和L型帶狀園區。在公園中心區,利用一條曲線的路徑兼廊橋串起六個“燈籠”主題場地。一條曲線加六個點解決中心園區的參與問題,以及藝術表達問題。曲橋利用極簡主義方式,從最基本的結構出發,符合安全的需求;而點狀“燈籠”的設計則趨向豐富性,以增加體驗的魅力,“燈籠”的造型以及光作為藝術表達的媒介。L型帶狀園區也同樣利用點線面的對話,因其緊鄰沙灘浴場,場所被強化,並與可參與性的雕塑相結合,使其成為活躍的公共空間。
生態、人性與藝術三者相互摩擦,相互妥協,最終相互滲透,我們無法做到生態的原教旨主義,同時我們也無法一切從人性的角度出發,而不顧及生態與可持續問題,而藝術的表達必須兼顧兩者,在繁簡之間游弋。
而三者的共同取向又是什麼呢?設計最終創造了什麼?設計的終極創造是被賦予一貫的歷史中的永恆呢?還是可持續語境中的變化呢?
我們創造的空間,是遵循“自然懂得的是最好的”,讓自然做功,充分賦予其變化,還是以永恆不變為表達的主體呢?同樣應該辨析地看待這一問題。我們將其最終的問題理解為材料的問題,從廣義上講,也即資源的問題。回顧人類歷史中的偉大空間的創造及文明遺存,大多符合維特魯威的“堅固、適用、美觀”的三原則,人們追求恆久的建築與大地景觀。
當代景觀,抑或說現代景觀較之傳統景觀的巨大變化,便是現代景觀的可變性,恆久、堅固、耐用,不再是設計的核心,這源於新材料獲取的便捷性和施工工藝的提高,具有原始力量的材料的特性被拋棄或被掩蓋。在本項目中,材料的原始性是表達的核心,盡量減少材料的加工環節,就地或鄰近取材。對植物而言,保持植物自然的生長狀態是設計的核心,也就是低維護性,所以“野草之美”是取向之一,但更多的是生長自由,並具有自我選擇性強的次生林的運用。具有原始狀態的材料以及自由生長的植物之間的對比存在於諸多場所之中,入口廣場中石陣與野草的對比,林下廣場中鄉土多年生宿根植物與銹鋼板花池的對比,清水混凝土與雜灌木的對比,等等,都體現了原始和狂野的力量,以及生命力的表達。

公園總體布局


公園所處位置為城市新區中心區,三面環河,其西側為沙灘浴場,南側為商業酒吧街及電視塔。故沿公園外圍設計L型帶狀園區,內部為中心園區。L型帶狀園區主要為林下雕塑參與區,表現為高度參與性的活躍的公共空間,由系列主題園和點式建築及林下綠地構成。中心園區以自然和生態為設計核心,由坡地、濕地、水系、系列點式主題空間和一條貫穿園區的廊橋構成。

中心園區


雕塑公園雕塑
雕塑公園雕塑
中心園區是雕塑的主要展區,環境亦作為雕塑的背景存在,交通及豎向系統也圍繞著雕塑展開。有兩條主要的線穿過了中心園區,一條是曲線路徑及廊橋,一條是濕地水系。中心園區地形低於城市幹道,三面環河,園區內還有一個建成的污水處理廠,所以水成為了重要的環境因素。
中心園區環境以自然為主題,雕塑的展示被分為不同的主題園區,所以園區平面採用了細胞式的布局,利於遊覽的曲線路網發揮了作用,而穿越園區的主路網和其上的廊橋居於曲線路網的中心,並連接了六個燈籠場地,每一個主題園有分母園與子園,利用密林圍合開闊場地,作為雕塑展示的背景。

濕地系統

濕地系統與污水處理廠緊密相連,污水處理場中經過處理過的排放達標水首先被引入公園的濕地系統中,通過生態水池、濕地泡的凈化,流入到園區的中心水域當中,最後再經過濕地泡,流入到臨近的柳青河中。濕地系統整體下沉,這也增加了雕塑園的地形效果,同時,濕地系統又是整個園區的雨水收集及凈化系統。

廊橋

廊橋作為整個中心園區最主要的人工構築,廊橋的運用源於便捷地穿越整個園區的密林,使人們在空間上可以很好的掌握整個場地。同時又與燈籠一起,帶給人們豐富的空間體驗。廊橋的形式被簡化,運用H鋼作支撐,運用簡潔的扁鋼作為欄桿,一切從結構出發,去除裝飾,橋面運用橙色塑膠鋪地,和紅色的欄桿一起與綠色的環境形成強烈對比。

燈籠

燈籠,是對六個主題園區的提示,同時也作為曲橋的出入口,充分利用不同的材料營造出變換的光線,石材、鋼材、玻璃是三種主要的材料。除燈光效果之外,日光和自然光線下的觀影效果也被精心地設計。

L型帶狀園區


入口區

台地廣場中的石陣形成雕塑空間,石陣中種以生命力旺盛的鄉土植物,與場地中的現代元素形成強烈的對比。

林下雕塑區

林下雕塑區,位於帶狀公園寬闊地帶,一條林下路徑連接了系列參與性極強的主題雕塑。林下雕塑區的植物基底採用織錦的方式,運用多種鄉土草本植物及野草,作為林下的基礎植物。系列場所圍繞參與性雕塑展開,備具城市活力。

系列主題園

A雕塑花園:
雕塑花園,雕塑花園為方形庭院,透空式圍牆圍合了整個空間。圍牆上側可以登臨俯瞰庭院。園中均布方形種植池,陳列雕塑作品。
B戶外雕塑展花園:
戶外雕塑展覽雕塑花園位於雕塑展覽館和管理中心兩側,為兩個長方形花園,基底由系列方形種植池組成,放置展覽雕塑。
C迷宮霧園:
迷宮霧園以片石陣列其中,間以野草,以螺旋的方式營造妙趣橫生的魅力空間,在迷宮中心,則設置霧噴營造夢幻的空間。
D兒童遊戲園:兒童遊戲園與活躍的沙灘浴場形成互動,橙色的丘陵地形和遊樂設施吸引兒童的參與。

餐飲及酒吧建築

餐飲與酒吧建築,平面布局上採用圍合式院落,建築立面採用取景框的設計理念,注重建築造型的錯落感和開窗的方式,運用現代的設計手法和具有個性的立面材料,營造豐富的變化。

管理中心

雕塑展覽館與管理服務中心利用當地鄉土材料與現代建築設計語言相結合的方式,運用圍合式院落,增加使用者與參觀者的體驗。

系列構築

一條貫穿公園南北的支線路經,串起了系列特色構築,特色構築可兼作廁所、咖啡吧等功能。